琴坛行

作者: 古月山宗示录 | 来源:发表于2018-03-27 19:23 被阅读0次

    琴坛行(一)

    林深树茂隐龙潭,

    溯水求源赴婺南。

    浪漫琴坛人赞叹,

    风情九寨亦推谦!

    琴坛行(二)

    作客金华数百年,

    持家勤俭寿延绵。

    乡音未改传佳话,

    世外琴坛引众仙!

    琴坛行 琴坛行 琴坛行 琴坛行 琴坛行 琴坛行 琴坛行 琴坛行 琴坛行

    箬阳乡琴坛村,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秀美山村。

      从市区驱车,要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沿途山路十八弯,所幸是平坦的水泥路,两车交会空间也较为宽裕。沿着金安大道,穿过正在建设中的仙源湖度假区,绕上一段盘山公路,展现在眼前的便是明镜般的仙源湖了。

      沿着仙源湖的山边而行,满眼的绿色极为养眼,淡绿色的竹海连着深绿色的阔叶林,像是一件硕大无比的绿毡披在了起伏的南山上。习习凉风带着淡淡幽香,从袖口、领口直往身体里透,让你顿觉浑身舒爽,飘然欲仙。

      进入琴坛村,一股清新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误入了世外桃源。全村数十户村民的土坯房错落有致,从山脚一直叠到了半山腰。琴坛四面环山,站在哪一处都能看见大山遥遥相对,山上延绵的茶园错落有致,在薄薄雾霭的笼罩下,宛若轻纱曼妙的仙境。青山环抱之下,清澈见底的龙潭溪绕村而行。

      会说5种方言的琴坛人

      琴坛村有一个奇特之处,村民大部分能说5种方言,分别是福建话、金华话、汤溪话、武义话、永康话,其中说得最多的是福建话,村民们之间平常交流使用最多。原来,该村地处金华、武义县宣平镇、婺城区汤溪镇交界,人员流动频繁,因此语言丰富。

      村中老人都知道他们的祖先来自福建,称之为“福建话”的这种方言,是祖先的语言。直到前两年,从福建来了几个人找他们做族谱,双方居然能用这种方言交流。他们这才知道,族人们一直在讲的是客家话,他们是福建上杭县古田镇客家人的后裔。

      琴坛村有张、廖、邓、邹四大姓,廖姓和邓姓的祖先是在福建上杭县古田镇的五龙行政村黄龙口自然村,张姓的祖先是在古田镇的小河地村,相隔5里路。

      琴坛村有300多年历史,廖姓古田镇始祖为花公,字实蕃,号循政。据《廖氏族谱》记载,清雍正(公元1678年~1735年)年间,望荣和望晖、扬明、扬鼎堂兄弟4人从古田迁到琴坛村,一直繁衍至今,已经传到了11代。

      和金华土著种植水稻不同,迁徙而来的客家人主要种玉米,他们还从家乡带了靛青种子,在山上种靛青等染布材料。大概清末的时候,外国的染料进来以后,村里渐渐就没人再种靛青了。

      说起琴坛名称的由来,村里也有个说法。众所周知,琴坛村内有一条小溪穿流而过,而古时,据说溪边生长着一根藤蔓,随着时间的流逝,藤蔓越来越大,越伸越长,一直从溪的这边延伸到了对岸。几百年后,藤蔓已经有手腕般粗了,它的根叶也遍布得更广了。有细心的村民发现,村里每日好像都多了一丝悦耳的声音,叮叮咚咚,像是有人在弹钢琴似。找寻声音来源之后才发现,原来是溪水不断拍打到藤蔓的树枝,才发出如此清脆悦耳之声。

      每夜,村民都聆听着这样美妙的音律入眠,之后,便有人称这个村为“藤潭”,意味有藤、有水、有琴声,再后来,经过简写加谐音,才转变为今天的“琴坛”。

      村中山歌代代传

      琴坛村村支部书记廖祥海说,村里目前人口为409人,山林面积1万3千亩,有宅基村、田坪村、黄泥岗村三个自然村。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为种植茶叶和苗木为主,也上山采摘棕叶,晒干后拿到市场上卖。一路上,记者看到一些村民正在装卸苗木,一些女人也能单肩抬起一根又长又粗的杉木。

      琴坛村茶叶面积约有800亩,到了收茶季节,一户人家一天能收150斤左右的茶叶。过去,村民们加工完茶叶后要自己拿到外面市场上卖。琴坛村山高雾多,原生态环境下种出来的茶叶特别清香,名气大了之后,很多收购商每年都会上门来收,而进来玩的游客喝过后也会买一些,许多村民家中的茶叶经常供不应求。为了将茶文化发扬光大,村中还有一家金华市箬阳雨前高山茶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琴坛”和“雨前一品”两个商标,其中“雨前一品”牌高山茶于2008年4月荣获“中绿杯”中国名优绿茶评比金奖。

      在村支书家中,村支书给我们泡上了一杯当地的茶水,细细品味,琴坛的茶叶确有些特别之处,甘中微苦,苦中幽香,沾口生津。

      记者探询个中原因,村民说,这里方圆50公里无污染,昼夜温差大,雨雾天气多,小气候环境独特,加上龙潭溪是龙宫出来流经的第一村,这茶能不好吗?

      在村中,老一辈人还传唱流传着许多民歌,作为茶余饭后农作闲遐时自娱自乐。其中传唱最多就有《采茶歌》,歌词是:

      正月采茶是新年,惜起金钗点茶园,

      点起茶园十二夜,当窗小倚长交前。

      二月采茶茶生芽,郎挪茶树姐采茶,

      郎采多来姐采少,多多少少担回家。

      三月采茶茶叶青,姐在房中织手巾,

      二边织起金狮子,中间织起采茶郎。

      四月采茶茶叶长,郎在田中使牛忙,

      使得牛来茶又老,采得茶来秧又长。

      五月采茶茶叶浓,茶叶根头又生虫,

      买了金钱谢土地,山神土地保平安。

      六月采茶日难当,太阳如火下油汤,

      多种茶树好处多,多载杨柳好乘凉。

      七月采茶七秋凉,家家裁剪做衣裳,

      长的做起三五件,短的做起十几件。

      八月采茶茶花开,风吹茶花万园开,

      大姐回头问二姐,真花还是野花香。

      上半年,村民们大多在家摘茶叶、卖苗木,9月底开始,青壮年便陆续外出打工、办企业,直到过年了再回村,下半年留在村里的不到100人。

      白猕猴桃是琴坛村特有的水果,据说是野生的。廖祥海粗粗估计,村上大概有几十亩白猕猴桃,但产量不一,有些只开花不结果。它的根具有治疗癌症的效果,市场上卖到100多元一斤。以前来买的人很多,很多根都被挖走了,为了保护稀有的资源,现在不怎么卖了。

      “茶圣”陆羽的传说

      琴坛村多奇石,而关于石头的美丽传说也一直在村民口中代代相传。73岁的张春福老人从小听父亲讲了很多故事,当天他向记者娓娓道来。相传村里有两块马鞍石,半夜会幻化成人,一雄一雌,在村里走来走去,后天被天神知道后,一个雷打下来,将他们劈成三截,现在还散落在那。

      在仙人坎,也有这样一个传说:该处的高山像豆腐一样被划成一块一块,人们难以通过。有一次,一个神仙下凡到了那里,就问当地的百姓:“这里能铺桥过去么?”当地百姓说:“当然不能,神仙都走不过去。”因此,后人就称那里为仙人坎。

      在琴坛村蜿蜒的琴坛溪九十度急转弯处,有两座相邻的山峰,相同高度的半山腰处,两个浑然天成、酷似人像的巨石冲天而立,高百余米,村人称之为石人像。两个石人看似一男一女、背对而立,更令人称奇的是石人像身上常年水流不绝,像是在哭泣。

      在村口,最引人眼球的当然要数山上两个石人了。石人高达百米,一个下小中大,头上盘着发髻,像个老年孕妇;一个挺胸直背,遥看苍天,不失真人风度。两人面面相对,长相厮守,关于这两个石人,琴坛村有个美丽的传说:传说,“茶圣”陆羽带着妻子遍访天下名茶。一天途经琴坛村,口干舌燥,向一老妇人讨水喝。老妇人用自己刚从山上采来的茶叶泡了一碗新茶给他。陆羽端茶一闻,一品,顿觉眼前一亮,心想:这不就是我要找的好茶嘛!为此,陆羽夫妻就在琴坛村住下了。他们以种茶砍柴为生,再也没有离开过。听老人说,这两个石人就是陆羽夫妻变的,对面山腰上的“仙人坎”就是当年陆羽为了来往种茶采茶方便,在两山之间造桥时留下的桥墩。在离石人不远处还有一只陆羽夫人打水做饭用的石水桶,这个石水桶里的水现在还是满的呢。

      自从陆羽夫妇来到琴坛后,琴坛人就有了种茶喝茶的习俗了。

      不知多少年以后,又有一位自称“南山居士”的白发老人经过琴坛村,闻到弥漫在村里的阵阵茶香,不觉心动,就向住在桥头茅屋里的一位老奶奶讨茶喝。老奶奶热情地给他泡上一碗雨前好茶。白发老人喝完后边走边唱道:“雨前杜鹃笑氤氛,路上行人醉香醇。借问茶家何处好,樵羽遥指琴坛村。”老奶奶虽不识字,但记性很好,她把这几句诗当山歌来唱,并世代相传,一直流传至今。

      石人坑和石人夫妻

      村口的石人传说版本很多,村民们说,石人像所在的地方大家称之为石人坑,流传最广的一个故事是:古时候,石人坑处居住着一对夫妻,就是我们今天所见的那对石人,他们经常下山去金华的店铺里买东西,但身上却没钱,当时大家流行赊账。店里伙计就问:“你们是哪里人,住哪村哪地,姓甚名啥?”夫妻便回答:“我们住在箬阳琴坛的石人坑,姓石,叫石人,你到那里可以找到我们。”于是,夫妻签字记账后就领东西走人了。

      到了年关,山下店铺的人开始家家户户收账,来到箬阳时,就问路过的村民:“你知道石人坑在哪吗,怎么走?”村民指指远处的山头,说那便是。店铺老板又问:“那你认识石人夫妻吗,他们是否在家?”村民很诧异地说:“石人坑向来没人住,你说的石人就是山头立着的那两个。”店老板得知自己被骗后很恼火,可是又没有办法,便去店里买了三炷香,朝着石人坑方向对天哭诉:“老天爷,你若有灵,就给我响个天雷吧。”替天行道,惩罚坏人的雷神知道了这件事后,大发雷霆,结果,三拜后,果然有一声响雷打下,两个石人似突然发生了变化,从面对面而立变成了背对背站着,之后石人身上还一直水流不止。

      老人们说这是上天对石人夫妻的惩罚,那水流表示是石人悔恨的泪水,后人便告诫自己的孩子,做人要诚实,不能欺骗,老天有眼,做坏事一定会遭报应的。

      过去,进出琴坛村没有路,进出只能从山上走。那里的路中间有一把类似古代的铁锁。村里人说,铁锁在村口锁着,意味着“肥水不流外人田”,村里的女儿们只能嫁给村里人,不能嫁到外面。

      在村里名叫黄斜坑的地方,村民去采茶叶时发现一块石头,上面有马脚印,相传下面埋有宝藏。很多村民去挖宝,但有人只挖出了一堆的蚂蚁。大家就说,只有幸运的人才能挖到宝藏。

      村里现在还留有两间清代的房屋,如今经过修缮焕然一新。炎炎夏日,走进屋子便感觉清凉许多。这两间房子可是当初从日本人火把下留下来的。据张春福说,当年日本鬼子一路烧进来,村里的房屋都被烧光了。其中一个汉奸姓张,烧到这里时,他得知这户人家也姓张,他便劝说日本人留下这两间房子。随之留下的还有一座祠堂,这座祠堂当年大柱肥梁,造得很精致,可惜在一场洪水中冲毁了大半,后来便拆了。

      山上以前还有一座龙王庙,传说那里埋着龙子的母亲。相传那一年该女子被恶王所骗,怀了9个龙子。天神知道后便提着宝剑下凡,在女子临盆时,每当生下一条龙子,他便斩杀一条。到了第九个儿子时,女子苦苦相求,仙人便斩断了其尾巴,留下一条命。村里人说后来女子死了,葬在如今龙王庙的地方,每年清明前后,九龙子都会回来祭母。九龙子性格火爆,所过之处无不狂风暴雨。因此,大旱时村民就会到龙王庙求雨,非常灵验。

      在琴坛众多山头里,还有一个叫小师龙头,据说以前是龙脉所在地,这里面有个山洞,洞里有张天然形成的石床,还有生生不息的水流,村民们经常在此小憩。

      传说以前金华有个县太爷,会看风水,他得知这边有条龙脉,从琴坛延伸到武义方向,并算出,这条龙脉将会出丞相级别的大官,就一路找到了这里。到了小师龙头山后,他发现了这个洞,掐指一算,扼腕叹息说:“此龙脉已毁坏烂掉”,但这确实是个风水宝地。

      关于石头零散的说法还有很多:长脸石红了脸村里就会有火光之灾;洞里有一只石桶,山泉源源不断滴落其中。仙姑送子、石蛙望云、长得像酒壶的奇石……

      琴坛村还有一个说法,据说过去世道乱,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村里很多人都会武功。四面拳、四面棍、八步拳等都略通一二。如今村里八十多岁的老人当中还有一些会功夫的。

      蝙蝠洞别有洞天

      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大,随着经济条件的提高,许多人家中都拥有私家车,到了周末和节假日时就喜欢驱车去乡间游玩,放松心情。大山深处的琴坛村戴着神秘的面纱,受到驴友们的热捧,越来越多的人前来“一窥庐山真面目”。廖祥海说,上周末,金华一支100多人的团队,上海一支50多人的团队,还有一些散客在村里游玩。粗粗估计,每周起码有300多人进村。目前,村里有两家农家乐,还有专门的客家民宿。在远离城市喧嚣的深山里,人们可以忘却烦恼,尽情地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一些驴友还喜欢带着帐篷,在溪边露营。而琴坛村下一步也打算在石人坑建一个露营基地。

      蝙蝠洞探险是琴坛村刚开发的旅游项目,因为过去洞中居住着蝙蝠,村里人为了好记,就叫蝙蝠洞。琴坛有两个蝙蝠洞,一个是大狮垅的蝙蝠洞,空间较小;另一个是马坑垅的蝙蝠洞,洞中险峻,别有洞天。

      当天,记者跟随廖祥海一行人前去探了一次险。沿着马坑垄一路向上,沿路是狭窄的山间小路,一些是刚挖出来的泥路,一些是青石路。两边是郁郁葱葱的树木,走累时在溪边掬一抔清澈的溪水洗手净脸,瞬间神清气爽。越往上,山路越崎岖难行,很多地方陡坡达到80多度。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跋涉,终于看到了蝙蝠洞。

      从山路爬到蝙蝠洞里,还有一个高坡,手脚并用之下,记者才进入洞中。从外面看去,该洞似乎不大,洞口微微透着光。进入洞中,才发现里面如《桃花源记》描写的一般,别有一番洞天。抬头望去,光线从山缝中透进来,照亮崖壁。经过山泉水的浸润,四周的崖壁都湿漉漉的,幽幽透着光。洞最深处大约有二三十米高。再往里走,是一块开阔的平地,脚下踩上去松松软软。山洞深处还有一些大石头,旁边长着一棵树,自由伸展着枝桠,仿佛在迎接客人的到来。从左边的大缝隙中望出去,群山相对,茶叶连片,可以俯瞰整个琴坛村。

      出洞几米后再往右边看,只见十多米高的上方,一块大岩石如飞来石一般架在两块山崖上,仿佛一个“天门”,此情此景,看来缙云的仙都也不过如此。

      洞内十分清凉,进去时一身大汗,在洞内休息了一会儿,便清爽很多。在洞口,记者还看到一棵神奇的树,整棵树呈一个反写的“7”字。树根像蛇一样吸附着岩石,长到一半时,由于受到顶部岩石的压迫,它便拐了个弯,枝桠垂直地往旁边长去。目前蝙蝠洞还未完全开发,道路险峻,我们上山时遇到两名游客,他们走了一半便折回了。如果有游客要山上游玩,一定要注意安全。

      琴坛村可去的地方还有很多。除了蝙蝠洞,还有过水峡瀑布、大苏龙瀑布皆高达数十丈,汛期雨量充沛时,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小苏龙潭、长脸石,皆有情趣。

      美丽琴坛美丽生活

      美丽乡村的春风吹拂华夏大地,为琴坛村带来了新景象。过去,琴坛村村集体经济基本为零,这两年旅游发展起来后,村里才有了一些收入。2011年,在上级资金补助下,村里新建了四层高的办公大楼,去年年底投入运行,村民办事更方便了。而村里的基础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过去,琴坛村包括三个自然村,只有一个变压器。用电高峰时,家里的日光灯都亮不起来。村民要加工茶叶时,机器也不能运行,严重影响生产生活。村民们意见提了十多年,但由于资金等方面的限制,村里迟迟难以施工。去年,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里投资近100万元,在每个自然村设一个变压器,所有低压的线网都进行了改造,解决了村民用电难问题。

      青山绿水是琴坛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保护水环境方面,琴坛村一直非常重视。前年开始,就在村里建了两条堰坝,大大改善了环境和水质。村里还特意在溪里养了石斑鱼用于观赏。龙潭溪中,溪底的每一块石头都能看得清清楚楚,石斑鱼欢快追逐着游客的倒影,成了琴坛村一道靓丽风景线。

      琴坛村山高峰险、草木葱郁、鸟雀成群、空气清新,一直以来都是许多驴友、摄影爱好者的天堂。这几天晴热高温,在海拔800米的琴坛村却是凉风阵阵,温度比城市里低10摄氏度左右,到了晚上不用吹空调,还得盖被子。来自各地的游客纷纷到村中戏水避暑,沿着山村小道远眺石人像,参观古民居,感受客家文化。

     以上文字说明引自浙江在线金华频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琴坛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vgs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