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三百字的计划坚持了十来天,如今感到有点鸡肋了。话题没那么多,有时候想是一回事,但写下来又是一回事。平时有时候就有些想法,在手机上记下来,过后常常就搁置在那里,也没有进一步梳理了。现在正好利用我这个准备养成的习惯,把原来的这些想法用文字来表达出来。
也许这在别人看来都是些毫无意义的文字,但这是我在当时的真切体会,就在那一瞬间,我往往就从能现实中或见闻中想起一句古语或名人、名句所说的话。才深切能感受到前人的睿智与深刻。
比如说人生需求层次的理论,我就很想把它当做一次公开课,给年轻人们讲一讲。在没有接触马斯洛人生需求层次理论前,我曾把人生的需求分为为三个阶段:温饱型、享受型和超越型。接触了马斯洛的这个理论后,我能够把这三种类型大致对应到他的五层需求中去。
温饱型---对应底层生理需求,包括人的基本生理欲望,即吃饭、喝水、活命,穿衣御寒,繁衍或性活动,这此都是支持人类基本生存需要的条件。对农民来说就是“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正是这种需求未满足的写照。
享受型----对应第二层安全(稳定)需求、第三层社交需求(爱与归属)、第四层尊重与自尊。这是在生理基本需求在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产生的新的需求。
在获得生存后,第一要考虑的是安全需求,要有稳定可靠的收入、要有稳定可靠的住房,工作稳定、能够抵抗天灾人祸,求得现世安稳,但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吃穿不愁、生活安定后,人就需要和别人进行交往,融入圈子、组成集体或协作组织以求得可持续发展,年轻人需要找对象,需要找朋友,得到爱与归属感。这就是第三层社交需求。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就是阶段社交需求的体现。
我们为什么没事就爱看手机呢?因为我们通过手机与外界进行连接,需要别人看到自己、了解自己,希望得到外部的反馈,我们发朋友圈、空间动态等等,希望得到别人的点赞与评论,都是这种需求机制在起作用。这是潜意识,是人类进化的基因决定的。不论你是否意识到。
再上升一点,我们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肯定,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羡慕。我们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事业取得了成就或成功,或者拥有了别人没有的金钱、地位、学历、权威等等,在中国人来讲就是特别有面子,说得难听点就叫做虚荣。人的这个需求得到满足后会产生一定的优越感、幸福感,自尊心得到极大满足,但这种幸福感或优越感随时间推移或情况变化会不断递减甚至于消失,要保持这种感觉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永远没有尽头。这就是第四层尊重与自尊。大部分人就止步于此阶段。
超越型----对应马斯洛理论中的自我实现需求。我了解到他的理论著述中曾有个版本将5个层次改成了7个层次,将审美与求知放在5、6层,在后来的版本中又把这两项归于顶层“自我实现”中。在这个层次中,已经超越了以上的4层需求,虽然每层需求都还是有的,但已经不是主要的需求了。
一般来说,都是在前四个层次的需求满足了以后才会达到这个层次。这个 层次的人很少,他们不再以成功、有面子为目标,而是以实现自我价值为需求,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人生得到圆满。在世俗意义上来讲,就是发挥自己的最大正向影响力,促进人类社会繁荣进步。这方面的例子就如比尔盖茨、马云、马斯克等企业家(他们最后都成了大慈善家),以及伟大的致力于人类解放与文明进步的政治家、投身于科学探索的科学家们、沉浸在艺术中的艺术家等。
古天乐在10年间捐建了100多所学校。
“横渠四句”也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人生自我价值的追求。
当然也有跳过中间需求层次而直达最高层次的,比如得到高僧,可以从温饱直到修行圆满,比如为信仰而英勇献身的战士,可以为了最高理想而甘愿忍受最低需求层次的不满足,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很多不可能才成为了可能。
如果把低层物质需求比做“利”,把高层精神需求比做“义”的话,那么我们就能理解“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的含义了,对于境界追求不高的人,你要用物质利益来让他明白、促使他做事; 对于有更高价值观和人生观追求的人就不能谈钱了,要从个人成长、发展愿景、价值实现来激励他,让他更加努力工作。
这样我们可以解释当年在国民党和共产党的的宣传中,一边是“打胜仗、发大财”,另一边是“解放全天下劳苦大众”,哪个口号更能激励人的斗志?(当然,这是在队伍有一定觉悟的基础上),这就是共产党的军队为什么能赢的原因之一。
一旦人的行为被赋予崇高的责任与意义,那么这种行为被执行的可能性就大大地增强了。
传说乔布斯当年从可口可乐公司挖墙角的时候,对可口可乐的总裁说:“你是想要卖一辈子糖水,还是来跟我一起改变世界”?把对方的事业意义有意降低,抬高自己事业的意义,最终成功挖来了人。反过来,如果对方说:“你是要卖一辈子电脑,还是跟我来让世界变得更欢乐?”乔布斯会不会被挖走?这也是语言的艺术。
马云有一次在节目中说,我对钱没有兴趣。被很多人调侃。大部分人说他是做为首富在开玩笑,我却认为他说的是真的,不但是现在他对钱不感兴趣,并且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阿里初创时,他的主要兴趣也并不是钱。如果真的只是为了钱,他们初创的18人团队肯定走不到今天,也没有阿里的成功。他们当时就是想做一件改变中国的事儿,并且坚信这个事是趋势、能做成,就坚持下来,结果他们成功了、赚钱了,而赚钱不过是他们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