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实习期间,发现自己的闲谈能力十分差劲,有时候和别人完全是在尬聊,恨不得赶紧结束聊天,因此特意上“得到”APP买了个提高与陌生人社交能力的课程。课程里谈到中国人的社交模式是熟人社会,这也难怪我一个平时擅长聊天的人会在职场上感到蹩脚——因为我的环境发生变化了,我不再是处于一个不刻求利益、大家比较容易打成一片的大学环境了。而对于怎么和陌生人开启话题,作者提及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①周围的道具;②对方身上的特点;③那时那刻的状态。总的来说,就是要先做一个冷眼旁观者,迅速发掘对方身上或周边的情况,以这个作为一个切入点,从而开启一个贴切的话题。
以上三个“套路”当然让我觉得很受用,但是在学习这个课程最大的感受不是这些让人恍然大悟的技巧,而是我内心不经意间意识到“我出社会了”的这个事实所带给我的冲击力。都说我们中国人不像美国人那样擅长于与陌生人交流,我们更熟悉的是熟人社会的交往模式,我们对熟人掏心掏肺,对陌生人则很多时候是“敌不动我不动”的状态。而在校园生活的我们,很多时候也是这种交往模式。再者,可能又因为我们在校园没有太多直接的利益往来,所以我们的交往很多时候都是看这个人顺眼,恰好又能聊下去我们就聊下去;而和另外一个人不是很聊得来,那我们只需要浅尝辄止。

可是,出社会了就大不一样了。设想一下,你有个客户,一眼看上去就是财大气粗得让你心生鄙夷的但却非常具有购买能力,那这时候难道你就真的不接待这个客户了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估计还是要微笑着上前接待他吧,而且很可能在接待的过程中还需要夸奖一下这个一开始就让我们心生鄙夷的人。这就让我想到了一个词——违心。同时也让我想到了一件事:有一次我陪妈妈和她的朋友们参加一个饭局,这个饭局是她朋友的朋友组织的,在江边一个农庄用餐。用餐期间,东家谈到了这家农庄的牲畜都是自养的,上桌后的味道比较纯天然。这时,桌上的客人包括我妈也都异口同声地夸今晚的菜味道真的很不错。但是那一晚我们回家的路上,我妈却说“今晚的那些饭菜一点都不好吃,都不入味的”,我当时真的傻了眼,饭桌上您不是还夸这些饭菜好吃吗?!那一刻我就觉得我以后绝不能结交像我妈这样的朋友。可是,现在切身地想一下,我妈的这个回答很正常,很符合社会逻辑,难不成我妈当面如实地说“这饭菜太难吃了”让别人难堪吗?我想她也是被逼“违心”吧。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被意识到“置身社会”后的事实而感觉到冲击了的原因,因为我要开始像一个社会人一样偶尔做些“违心”的事,说些“违心”的话了。这是刚步入社会的我探索社会规则后被上的第一堂课吧。古典老师在《跃迁》这本书的“兴趣、工作和人生”的这个话题时谈到过,兴趣是向内满足内心需求的,工作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求的,两者的出发点本身就不同,所以没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来工作的话是完全没问题的。移花接木到我刚刚讨论的话题,我觉得,那我为了工作上的需要讲点违心话也是可以谅解的,前提是我不主动去陷害他人就行。讲到这,其实我更愿意将所谓的“违心话”称为“善意的谎言”吧。

实习已有两个月,渐渐发觉社会的水深,但我不希望自己逃避这个现实,错过这所社会大学。我需要深刻地意识到自己正处在社会的炉锅中,以往的学生思维已英雄无用武之地。或许正是因为想入世吧,我对这个与陌生人交流的课程中谈到的套路并不怎么反感,反而希望刚毕业的我能在更短时间内可以做到在工作当中不使用学生思维,掉进坑就赶紧爬起来,掸掸尘土继续向前,也希望自己能有时间静下心去总结回顾这个入世的过程。
好了,我先去学习下和陌生人交流的课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