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志读书
无法抑制的疼痛—读《南京安魂曲》(速写—042)

无法抑制的疼痛—读《南京安魂曲》(速写—042)

作者: 16b3014fea83 | 来源:发表于2019-02-07 20:51 被阅读2次
    无题

    有一种情绪,是和记忆有关的。

    有一种疼痛,是和尊严相和的。

    一个民族,必须对自己的历史有着高度的责任感,我们必须牢记民族的历史,无论是光辉的,亦或是灰暗的;无论是欣喜地,还是疼痛的。所有的这些,组成了民族的记忆传承。我们必须牢记,因为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去忘记。好的,坚持,并引以为傲;坏的,改正,并知错能改;喜的,微笑,并与人分享;痛的,牢记,并不敢遗忘。因为只有牢记民族的历史,我们才可以更好的走向未来。

    鲁迅先生临终的遗嘱,说“让他们恨去吧,我一个也不宽恕”。好一个“不宽恕”,先生永远是这么的不同。因为有些东西,本就无法宽恕。基督所谓的“别人打了你的右脸,便把左脸也伸给他”,原谅我不是基督徒吧,我不认为这是宽恕,我只是觉得这是纵容。对于恶,一味的忍让只会让恶的程度加深,必须以雷霆般的手段将恶抹除,才会让善良之光闪现。近段时间,吵得沸沸扬扬的中日钓岛之争,可谓将国人的神经绷得紧紧的。期间,偶然在书店发现哈金的《南京安魂曲》,读了一页便无可抑制的一直读了下去。那天晚上,我在日记本上写下:“对哈金《南京安魂曲》的阅读试一次疼痛的经历,它包含了一个民族的苦难、猜疑,如此真实。对于历史,我们永远不要试图忘记,铭记自己民族的苦难史必须的。”南京大屠杀是中国现代史上无法愈合的创伤。侵华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当时的首都南京,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平民和战俘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战争罪行。在大屠杀中有30万以上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在这简单的词汇和数字的背后,有着巨浪滔天似的鲜血和泪水,多少凄惨哀号,多少生离死别,多少活生生的个体在毁灭、耻辱、痛苦和恐惧里沉浮,仿佛是纷纷扬扬的雪花那样数不胜数,每一片雪花都是一个悲剧。要将如此宏大而又惨烈的悲剧叙述出来,是一次艰巨的写作。而且对于文学来说,光有宏大场景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叙述出这样的场景里那些个体的纷繁复杂。

    哈金依据历史,虚构了一个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故事,这个关于中华民族疼痛的历史事件。哈金的文字很平静,但是文本的平静之下是读者心绪的不平静,那是一种淡淡的悲伤,浓浓的疼痛感,透过血液传向四肢百骸。你会随着情节的继续,或紧张,或不安,或悲愤,或拍案而起,或怒发冲冠。心疼的,是那场劫难中平凡的人们的血腥遭遇;而一方面,又对日军的暴行目眦欲裂,恨不能早生几十年,战场上手刃敌军,血染军刀。最后,有感动于国际和平人士对难民的帮助。本书的开始,作者让本顺用一段惊心动魄的口述展开情节,进而步步深入。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直在想,那是一段怎样的岁月?那是一段怎样的记忆?哈金将中国人民几代人的疼痛记忆通过文字传给我,我又能做些什么?只能说,不忘记。

    因为,不能忘。

    同时,也不敢忘。

    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的想起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无论外界给予这部电影怎样多的骂声,依旧无法否认电影本身的优秀。因为镜头中处处有人性在闪光。国难中的人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当十二个妓女代替女学生去参加日军有去无回的活动时,谁会认为她们是肮脏的?《南京安魂曲》中,金陵女子学院作为南京被占时期的难民收容所,在和日军的交涉过程中的种种惊险也时刻牵动我的心。我永远无法忘记日军在难民营中抓走年轻女子的那一幕,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应该为这种暴行和兽行愤慨。读到此处,我不禁出离愤怒了。文字传达给我的东西远远超出历史本身,因为里面有作者的爱憎,也有我自己看见文字时的爱憎。我一直对那一段历史无法释怀,虽然它已经远离我们这么多年了。我不愿宽恕,借鲁迅先生的话,就是“我一个也不宽恕”。国内的民族情绪,在有的时候是必要的,虽然我一直不赞成狭隘的民族主义,可是不得不承认,民族主义在很多时候对于一个民族的凝聚极为重要。阅读的过程,其实是一个重新经历的过程,尖利的防空警报、日军军靴的响声、难民的心跳声、女子的尖叫声……仿佛声声入耳。你透过文字和影像去看历史,同时需要的是铭记的心。

    想起了齐邦媛的《巨流河》,一个战争亲历者的自传。我们一定要铭记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灵,哪怕现在他们早已是一抔黄土无人知,但是我们却不应该遗忘。要知道,遗忘民族解放的功臣,是我们的耻辱。《南京,南京》中陆川的表达方式,让我很纠结。我不应该去质疑一个反战者美学视野下的反思视角,但是我却不赞同他试图用这种方式去遗忘,去美化战争和侵略。战争永远没有办法用美学来解释,也永远没有办法因为反思就得到原谅。《南京安魂曲》也不是简简单单的去谴责暴行,它同时是复杂的,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扭曲。明妮·魏特琳在南京金陵女子学院设立难民营,收容难民并开办手工学校,对于日军占领下的南京无疑是一道曙光。可是,在日军强行带走一批妇女后,这些难民开始对帮助他们的明妮产生怀疑。文中的“我”(高安玲)是明妮的助理,深知她的不易,但是面对难民的怀疑依旧无能为力。并且在得知自己留学日本的儿子娶了日本女子并被迫参加日军,作为随军医生时,安玲如同死了一般,并不敢让任何人知道此事。最震撼人心的是,安玲在胜利后出席远东军事法庭为日军暴行提供证词,看见自己的日本儿媳和孙子却不敢相认,何其悲哉!

    一本书,浓缩了一段历史和社会的缩影。这是一次疼痛的阅读经历,并且这种疼痛感在你阅读之后依旧如同梦靥一般纠缠着你。我们看到暴行,所以警示我们不去做暴力者,我们看到战争的残酷,所以我们渴望和平安宁。阅读,就如同一次旅行,带你在中国历史最悲惨的一段时间行走。我们看见黑暗,也看见光明。因为阴云遮蔽下的世界,总会有一丝阳光洒落,将大地染成金色。在逆境中看到希望,就永远不会绝望。但是我依旧无法忘记那段历史,并且永远无法宽恕那些战争暴力者,无论几十年后他们用何种行为去“道歉”、“赎罪”。

    我不偏执,但是却愿意在这件事上一直偏执下去。

    因为,我不敢忘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法抑制的疼痛—读《南京安魂曲》(速写—04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vmg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