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早就知道它会讲什么。
一个一句话可以讲完的故事。
一个千万句话都讲不完的故事。
我早知道只要翻开就是悲伤和沉痛。
一个个人,一个个场景,隔了时空从文字里立起来,向我展示,向我陈述,向我诉说。
我看过很多部同题材的电影,我去过江东门遇难同胞纪念馆,我甚至在美国的课堂上做过presentation,都是关于那段暗无天日的时光,那座血流成河尸堆如山的城市,我脚下的这片土地。
每一次,只要触及,就是疼痛,就是愤懑。
可我还是买了这本书,并且捧起来读了。
我不是为了消遣,也不是为了铭记历史(尽管铭记历史是如此必要。它的必要不是在于不忘仇恨,而是在于保持对现实的清醒。因为历史总在重演,只是换种形式,换种模样,但是,总是万变不离其宗。),我只是想通过这本书了解哈金和他的世界小说的创作。我同时还买了他好几本书。
2
余华说到这本书,他说,原本只是想临睡前翻个十页八页,然后就睡觉的。不想,一直读到了天明。
他还说,花一夜读完的这本书,不知道需要多少个夜晚和白天才能平复读这本书带来的疼痛。
我也想分个十天八天读完它。因为我最近同时还在读别的书。
不想,一读就放不下。直到肩膀痛到抬不起胳膊才放下。
然后,第二天接着读。直到读完。
我读这本书,前后总共不过十多个小时的样子。而作者写这本书,前后共写了三年。中间还几度因为心理上的冲击写不下去。
3
如果讲南京大屠杀只讲苦难,就显得单薄。虽然事实罄竹难书,但是作家要做的不只是讲述和呈现。作品的力量除了批判和揭露,更要通过文字来传达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和情感。
我一直泛泛地知道明妮·魏特琳。但是这一次不同。我是如此真切、翔实地了解了她。因为这是一本以明妮·魏特琳为主角的书。
合上书,我问自己:这本书对于人物的塑造成功吗?答案是肯定的。魏特琳的形象饱满、丰富、真实、可信。
虽然上万个受了她庇护的难民称她为女菩萨。然而,女菩萨其实只是一个有着善良、正义、慈悲、勇敢、坚韧、奉献等高尚品格的凡人。她也有迷茫、忧思和痛苦,她也会钻牛角尖,她甚至也有心胸狭窄的一面。她因为玉兰这个人而持续不断地进行自我折磨。她跟同样来自美国的观点不同的老校长之间,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在大事小事上争锋相对,一招不让。两人甚至争抢一处住房。
这就是真实可信的人性。没有人完美。
脸谱化的单一描述是糟糕的。我喜欢这本书。喜欢它的真实和丰富,喜欢它的立体化。
4
这本书的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不只是写苦难,不只是简单地写人性的丑陋与光辉,它还写出了人性的复杂。有的时候,同一类人身上有不同的人性,有的时候,同一个人身上有人性不同的一面。它们纠缠在一起。
即使在战争年代,在中日交战的时期,也不能只分日本人和中国人。爱和恨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中国人中有败类。日本人中也有善人。
就是同为难民,在一起落难之时还有人表现出自私、冷漠、贪婪、愚昧来倾轧同胞,伤害倾尽全力帮助了他们的外国友人。
而那些在为日本人做翻译和军医的中国人中,还有正义和善良的人,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帮助和保护同胞。
在日本军官和士兵中,也不乏仍然心怀慈悲不得已参战的无奈之人。还有,那个日本驻华大使馆的大使也因为信仰和慈悲在暗中多次帮助中国人。
5
我们很多人都知道张纯如,因为她写了《南京大屠杀》,并且因为她在写书过程中面对的难以想象的人性的残忍和血腥,引发了抑郁症,最后吞枪自杀的经历。
但是,我们很多人不知道哈金和他的《南京安魂曲》。哈金写这本书同样不轻松。他几度决定中止放弃。但又“经常哭完了还得写下去”,在家人的鼓励和支持下,最终完成了这本书。
写这种直面惨痛历史的书对作者是一种折磨。对读者也是一种伤害。但是,我们又常常会从阅读中获得思考和力量。这是任何简单的说教和空洞的口号无法企及的。
《南京安魂曲》这个书名是很有意味的。按照西方的说法,苦难中死去的亡灵是需要安抚的,他们需要安魂曲。但是,按照中国的说法那些在苦难中死去的中国人需要的是佛教中说的亡灵的超度,而不是基督教中说的安魂曲。
读完这本书我会想,那些美国人、德国人、法国人……中日之间的这场战争与你们一个个个人无关啊,你们为什么不离开战争,而要把自己留在危险境地来保护中国人呢?
我想唯一能解释的就是信仰。绝大多数在南京大屠杀中留下来保护中国人的都是传教士、基督徒。
尽管魏特琳对于“上帝面对暴行总是不愤怒”感到困惑、悲愤、沮丧和怀疑。但是,促使她所作所为的还是她的信仰。
信仰让魏特琳们选择在危难的时候留下来,信仰让魏特琳们选择尽力帮助穷人和弱者,信仰又给了魏特琳们在无边的悲惨和苦难境地中依旧坚持下去的力量。
所以叫《南京安魂曲》,我想也是点名了这本书的主旨的。
网友评论
这是整体国人的疼,我相信跟我一样的人大有人在!
谢谢亲爱的美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