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一起来看漫天书量子学派
得道仙猿――《空钓寒江》(2)

得道仙猿――《空钓寒江》(2)

作者: 刘昱廷 | 来源:发表于2017-11-08 20:25 被阅读31次

继续上一篇的内容。

六、彼岸之“0”

这一章作者讲了他关于数字“0”的思考。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喜怒无常的0;第二部分为:0可0,非常0。

先看第一部分,作者认为:“0”是所有数字之中最具神秘色彩、最具宗教哲学内涵的一个数字。

“0”是数字王国至高无上的女王。它“君权神授”,具有绝对的权威与复杂的性格。它有时暴戾恣睢,有时极端平等,有时又展示出包容一切的博大胸襟。

暴戾时,是个喜怒无常的残虐君主,想灭谁就灭谁。只要它与谁相并相乘,谁就会被它灭得干干净净,丝毫不剩。它要是想捧谁,只消为其垫脚(做这个数的分母),不论此数多么微不足道,一旦被它撑起,都会膨胀到无穷大。反之,它要是想贬谁,不论你多么宏伟显赫,只要它把你拉来垫脚(做其分母),自会被它贬得踪迹全无。

绝对“0”度,宇宙大爆炸“0”点,以及“0∕0”的“无中生有”都涉及对极限之“0”的逼问,这是否意味着它们所共同面对的终极之“0”已经超出了“科学”的范畴,属于“不可达”、“不可知”、“不可问”的“彼岸”了呢?

如果说,当年人们从方圆之中得到√2与π这两个“无理数”时,就已对造物主的信手之作产生敬畏了,那么如今这个“0”却是造物主对我们下达的一道庄严禁令,让我们望“0”止步!

然而,人类中偏偏有一些最执拗、最虔诚、最具探究精神的人,他们全然不顾造物主的禁令,依然竭尽全力向绝对零度奋进,向理论上的大爆炸“0”点进军。他们将“0”之“大限”化作科学之“无限”,把它作为自己永无止境的探索征程,辄有新睹,乐在其中。

在向绝对零度的进军中,目前科学家们已达到0.5纳开的水平。这些科学家在向“0”点的冲击当中也发现了一些前所未知的新现象、新物性,并从中感受到极大的快乐。例如在接近绝对零度时发现了超导状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状态,以及超流体态等,而且这些新物态还有可能在芯片技术、精密测量技术,以及更高精度的原子钟技术等方面显示出诱人的应用前景。

我敬佩这些奋勇向“0”进军的科学家。在对“0∕0”的诘问中,不经意地瞥见了彼岸之“0”的掠影,彼此之心自会以“0”相通。

第二部分作者讲到:人类与生俱来地有种探究事物最深层本原的终极情结。想毕其功于一役地完成对我们这个宇宙的最后追问,让所有事物全都纳入一个简单的、具有普适性的统一框架之中。对彼岸之“0”的追问也正是这种终极情结的反映。

探究情结源自于宇宙神秘性的召唤,而其中最根本的神秘性就体现在人们对彼岸的终极追问。心存彼岸是人类有别于其他一切高级生灵的重要标志,也是成就人类文明的初始动因与永恒动力。

从这种意义来说,我们人类正是投胎于“彼岸”腹中,并且是从彼岸脱胎来到此岸的。难怪人类对彼岸总有一种母性眷恋情结。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现代人已逐渐远离了彼岸而深居此岸腹地。他们只求享受今生,不必关注未来,只重此岸的物欲追求,无心彼岸的虚无缥缈。时至今日,也许只有一些位居科学前沿、深切领会大自然无比艰深美妙的科学家们,依然保持着浓重的彼岸情结。

实际上,对所有人来说,“彼岸”无处不在,例如“死”就在“生”的感知彼岸,你永远都不可能在生之“此岸”知觉到死之“彼岸”。

而当你真正处在“死”时,你又不可能有任何知觉来感受对此种状态的体验。“死”永远是“生”之彼岸,不可知、不可觉、不可臆说。

人类毕竟只有五种感官,目前还不敢断言宇宙中无限的运动形式与存在状态,全都能转化为人类有限的五种感觉方式(色、声、香、味、触)为我们所感知。至少有一句话我不敢说——“不能为我们所感知,就不存在!”我甚至无法判断此言是极端的“唯物”还是极端的“唯心”。可以推想,倘真有“绝对的黑”,必居“彼岸”,我们无法知觉。

渐进趋“0”涉及一个从“有”到“无”的问题,它们之间将会存在着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二、三、万物,都是 “有” ,唯独这 “道” 是 “无”。 “道”是如何从“无”生出“一”来的,老子没说。他认为:“道,可道,非常道”,这“道”不仅说不清、道不明,而且若能用人的语言说出来的就不是那个永恒的 “道” 了。因为 “道”在彼岸。

咀嚼玩味 这 “无”、 “黑”、 “道”、 “0”,让我油然出一丝朦胧的“彼岸”情怀,这“彼岸”不生不灭,永恒自在,这“彼岸”不可抵达,不可认知,只可意会,不可言说。

道,可道,非常道。“0”,可“0”,非常“0”。

七、世上本无害虫

这一章作者提出了这么一个哲学主张,凡事都是先“养弱”而后有“害侵”也。

先从自然界举例:

大自然中所有的物种都处在一个巨大的和谐与多重的平衡之中。它们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纵观整条生命链条,我们并无依据,更无资格界定谁是“害虫”。

自然界的任何物种都必须同时具备“自主生长”与“自我保护”两种能力,两者缺一不可。

然而人类不断地将原本野生的植物移入田园,受到特殊保护的植株也逐渐自行解除武装,退化自我防卫能力,完全依赖人类的庇护。它们按照人类的意愿,奉行“全力发展,不要防卫,依靠保护”的政策,使自己成为“不设防”的物种。它们这种体态特质不仅满足了人类的口福,也成了各种动物伺机捕食的首选目标。

对此局面已经难以招架的人类,无奈之际,将其天敌一言以蔽之,统称“害虫”。可见,是先有人类育出无防卫能力的肥美之物,然后才引出“害虫”概念,倘若它们仍是旷野中的野麦、野菜,怕什么害虫呢?

对付害虫,我们人类唯一的法宝——杀虫剂也越来越失灵了。0不管人类施用什么药剂也只能灭其一部分,留下来的却成了抗药性一代胜过一代、危害能力越来越强的品种。

而且杀虫剂是个两难之物,既要虫死又要人活。这场难于取胜的人虫之战弄得我们多少有点气急败坏,跟害虫斗红了眼的菜农,有时真有点失去了理智,不顾后果地使用了剧毒农药,食此蔬菜使人致命,集体食物中毒的事件频频发生。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改换一下思路,更新一下现有观念,从根本上跳出这种恶性循环呢?我们能否牺牲一些产品的肥美高产,选换一些味虽差些、实虽小些,但自我防卫能力强,基本上无需农药的物种呢?也许这种野性未脱的园中作物反而更有利于人体健康。

凡事都是先“养弱”而后有“害侵”也。

将此理念延伸我们会发现,我们不光是在园田农业上养弱引害,我们在许多方面都体现了一种“养弱哲学”。

中国数千年的宗族社会更是养弱的肥沃土壤,也形成了各行各业严厉的行为规范。如“慈不掌兵”、“棒打出孝子”、“严师出高徒”,这些虽说都有道理,但也极易造成理解偏颇,酿成“养弱”的积年苦果。

在“教育园地”里,辛勤的“园丁”们确实有点把学生当作娇嫩的园田幼苗般精心呵护,但对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方面却缺乏同等的重视。

中国历来是座大学校,敬先贤、尊古训、师大人、学经典,“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每个好公民都有一副虔诚的“学生相”。我们得天独厚的教化彻底泯灭了人们的野性与个性,越是文化发达之地越是有效。

为什么从古至今,几乎没有一个雄才大略、创立霸业的政治枭雄出自名都大埠、文化发达繁盛之地,而是大多生于穷乡僻壤的清山秀水之中?大概这些远离教化之地尚能保存点强盛的野性与未曾磨灭的个性,草莽——这才是诞生英雄豪杰的真正沃土!

历史总该带点斑驳的铜锈,它不该是一尊擦得耀眼的青铜古爵。生命之野性是否也应像宝鼎之铜锈,不宜完全磨去?

八、敬畏自然

作者认为自然同时具有复杂和简单的一体两面性,不信请看:

天真的稚子也能如鱼得水地嬉戏其中;大字不识的山村老汉数着粗硬的手指也能对付,顺应自然的活法真的挺简单。但是当你试图探究它深层内里之秘密时,它一下子又显现出层层缠裹的错综复杂,你会感到它是那么深不可测,奥秘无穷。

大自然像个朴素和蔼而又渊博深沉的学者,它深藏着自己博大精深的内涵,外表却又显得极为平易随和。

简单性与复杂性都是一种活法。庄子观鱼,鱼望庄子,一个活得复杂,一个活得简单,不管选择哪一种,大自然都会给你条活路。

大自然很公平,他宠爱简单,也奖掖复杂。它总是给复杂者出难题,却从不难为简单者。大自然创造出会思考的人类,不过是在和它玩一场永无休止的“有奖猜谜”游戏。奖品是——你猜中哪一条,就可以使用哪一条科学原理,将它变成技术产品,供人们享用。人类——大自然的天然“谜友”,要是不互相打架,总是斯斯文文地猜谜该有多好!

对于人类对大自然的研究,作者认为人类不过是个先天不足的业余研究者。

大自然创造了有感知、能思考的人类并不是让它反过来研究自己的。

我们的感官和大脑都是环境的产物,造就出它们,纯粹是为了让人类在地球这个特殊的生态环境中获得最适宜的生存。仅此目的,绝无他意!至于人类利用大自然赐予的感官与大脑,在维持其生存之余还有兴致研究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纯属业余之“副业”,完全是好奇心所驱使。大自然从来没给它派过这项任务,也从来没有根据所谓“研究需要”来为人类配置齐全的感官品种与足够的感知范围。

人类所拥有的仅仅刚够其维持生存,既没有多余的感官,也没有超出生存所需之范围。若论研究自然,实属先天不足,这也许是人类认识局限性的来源之一。相对而言,人类的大脑配置可算是大自然格外开恩了。

老子曰:“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倘若我们用白色表示人类已知,黑色表示人类未知,那么,在无限广阔的黑色背景中,我们人类只不过是在一块极其有限的局域中,疏疏地画了一些有限长度的白色线段。这些线段绝不可任意延长,稍做延伸即成谬误。这些线段之间交互连接,沟通了人类认识自然的“知识网络”。

科学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抹出一块白色的 “面”——属于完全的已知,中间不再存有任何黑色的间隙,它意味着在这块有限的面积里(无论其面积多么小),科学再也不可能发展了——绝不可能存在这种“科学墓区”。科学永远依存于未知,永远离不开对未知的探索。科学只有植根于“未知”的土壤中才能永远保持鲜活。

优秀的科学家从现象中发现规律,而天才的科学家又从众多规律的复杂联系中发现了简单。

也许人类最大的未知就是——不知道什么是自己永远无法知晓的!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如果你确确实实已经知道了存在着这样一个领域,你对它就不再是一无所知。

人类只能知晓“知”,不能知觉“非知”,更不知道有多少“非知”存在。只是从哲学的理念上看,应该存在着无穷无尽的“非知”。一个造诣高深的科学家不仅他所通晓的“已知”以及他脑中的“未知”要远远多于一般人,而且他的头脑中对“非知”也随时保持高度的警觉。一旦机遇出现,他能突破头脑中“已知”的束缚,敏感地识别,及时地捕捉,并竭尽全力地将“非知”转化为“知”,最终成为“已知”。

九、科学与宗教

也许只有少数杰出的科学巨匠、睿智哲人才能够在内心中解读出大自然的无限精深,品味出人类的局促浅薄。他们深切地感到一个无所不在、无比威严的宇宙主宰,并对大自然产生一种由衷的宗教感情。

爱因斯坦认为:“宇宙的宗教感情是科学研究最强有力,最高尚的动机。”他断言 : “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

人类早期文明时期,科学与宗教曾有过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甚至有时科学就发端于带有某些宗教色彩的巫术。

正如我国学者指出的:“从半跪的巫术,既可以走向直立的科学,也可走向双膝跪下的宗教。”丹皮尔在其名著《科学史》一书中指出:“巫术一方面直接导致宗教,另一方面又直接导致科学。”

事实上,科学与宗教常常有着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科学往往从简单性入手,运用实验验证、逻辑推理与科学归纳的方法加以研究;而宗教则往往从复杂性入手,运用思辨的方式来解释这些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它最近400年的突飞猛进,在一般人们的心目中大自然似乎已一览无余不再神秘。人们不再敬畏自然,凭借手中的科学技术,改变环境。

人们渐生狂妄,乃至发展到“人类至上”的程度。解除了敬畏之心束缚的人类,总是为着各自的私利由着性子胡来。

他们争相掠夺自然、破坏自然,把一个本不算大的地球折腾个兜底翻。近地大气层到外层空间,河流湖泊到深海大洋,高山峻岭到原始森林,良田草场到大漠荒原,凡人迹所到之处全被糟蹋得不成样子。

人类在发展中堕落,在科学中愚昧,在叛逆自然中自掘坟墓。忤逆自然的人类将不会在大自然里寿终正寝。人类是一个整体,我们都是“地球号”宇宙航船的乘客。共生共灭的人类只能同舟共济。只有拯救整个人类才能真正拯救我们自己。

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理解自然,我们人类方可在大自然中和合万世,颐养天年。

十、瓦尔登湖:大地的眼睛

作者非常喜欢梭罗的这本书,对此它评价到:

这是一本极静的书。必须要准备一个安静的灵魂和一个思考的头脑方可展书研读。读这种书是一种心身的修炼,必须潜心入静、气定神安,慢读细品,静悟深思。

书中的第一个观点是:学会简单地生活。

一个半世纪以前,1845年的3月,美国思想家、哲学家亨利·戴维·梭罗带着一柄借来的斧头,独自一人来到位于森林深处的瓦尔登湖。在湖滨他亲手建造了一座小木屋,完全凭自己的劳动在此独立生活了两年有余。

他以自己的亲身实践与缜密思考,萃提出生活的真正要素。如同一切伟大人物无不是从复杂中发现简单一样,梭罗在世风日奢的喧嚣社会中发现了“简单生活”这一在现代生活中已日渐迷失的基本准则。

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是很有限的。瓦尔登湖的生活使这位哲学家直接得到第一手的体验:“我发现一个人如果要简单地生活,只吃他自己收获的粮食,而且并不耕种得超过他的需要,也不餍足地交换奢侈、更昂贵的物品,那么他只要耕几平方杆的地(相当中国几分地)就够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机器为标志的工业文明为人们提供了更强劲的动力,更高效的工具,更快捷的交通与更及时的讯息。在满足人们最基本生活需求之外,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多余财富”与“多余时间”。

拥有了“多余财富”与“多余时间”的现代人类应该走向何方?大体上可有两种选择,或是走向愚昧的物欲奢侈,或是走向智慧的高尚文明。遗憾的是,多数人们并没有做出清醒的选择。过分的、无休止的物欲追求,使得达到高生产水准的人类反而失去了应有的闲暇与从容,变得更加欲壑难填。

倘能扪心自问,就基本生活需求而言,其实我们什么都不缺。正如梭罗所说,我们“不是因为缺少必需品,而是因为缺少了奢侈品。”

也许我们这些充斥了大量“多余的东西”,整日匆匆忙忙的现代人,最缺乏的倒是那些“灵魂必需的东西”。

第二个观点是:人是被限制的最多的动物。

哲学家培根说过:“社会习惯却具有一种可怕的力量。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在原本无限广阔的社会时空中,各种约定俗成的社会习俗实际上把人们限制在各不相同的、十分逼仄的一个个局域范围之内,只是我们已习惯不觉罢了。

它无所不包,涵盖一切,如同空气一样弥散充溢在人们社会生活空间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坐卧起立、语言声调、音容笑貌、服饰发型、长幼尊卑、社交礼仪、婚丧嫁娶……它控制着每个阶层乃至每一个人的从生到死。每一个人都会自行地依顺它,自律地服从它,自然地习惯它,自觉地维护它。

它更像是种“气味”,对它不需要“道理”,不必问“为什么”,更无需论“是非”,只是个习惯问题。

第三个观点:人是最不平等的动物。

大自然中没有哪只鸟因为“阔”而拥有两个巢,也没有哪个猴因为是“猴王”就被特许多采食两份水果。而人类有的可以拥有广厦万间,有的却无片瓦立足;有的可以拥金百亿,有的却负债累累(动物中仅人类拥有“负数”,其他兽类仅有正数与零)。

最让人琢磨不透的就是那些“多余的人” 。从表面上看,他们又是那么地不可或缺,这一关节未通,一连串的工作都得卡住。实际上这是一些完全多余的人。他们占据着多余的岗位,发布着多余的命令,指挥着一群人干着多余的事情,却把全社会真正必需的人力物力化做诸般“多余”。他们是社会奢侈的主要拥有者,是扇起社会奢侈之风的重要风源。

梭罗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过:“一个阶级的奢侈全靠另一个阶级的贫苦来维持。”瓦尔登湖之水与中国江河之水汩汩相通!梭翁此语,足可证验。

历代许多著名的中外学者、思想家、文学家,他们也许生活得并不拮据,有的甚至相当富有,拥有自己的庄园城堡,但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过着“简单的生活”。

梭罗更是这方面的典范,在瓦尔登湖畔,他凭借着简单而丰富多彩的生活为自己赢得了充裕的自由支配的时间。由于挣脱了生活中的繁琐杂冗,梭罗才能够静静地阅读与思考,他说:“我的木屋,比起一个大学来,不仅更宜于思想,而更宜于严肃的阅读。”瓦尔登湖真不愧是治学圣境。

要保留一个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自由空间,建立起我们真正的自由和最重要的隐逸与清静。

(未完待续)

来自量子学派的邀请函,微信扫一扫,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

图片来源量子学派

相关文章

  • 得道仙猿――《空钓寒江》(2)

    继续上一篇的内容。 六、彼岸之“0” 这一章作者讲了他关于数字“0”的思考。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喜怒无常的0...

  • 得道仙猿――《空钓寒江》(1)

    写在开头的话: 谢谢大家,作为量子学派的忠实粉丝,我在看完必修课程之后打算把必修课这一系列课程的书籍写一些书评,读...

  • 得道仙猿――《空钓寒江》(3)

    继续上一篇的内容。 十一、实事求“不” 上一篇我们提到了作者对于彼岸之“0”的追问与思考,随之而来便可以得出这么个...

  • 空钓寒江

    “抖音一分钟,人间三小时,” 以为是个段子,奈何是多少人的现实,讽刺程度堪比契诃夫的短篇小说。 英雄联盟,半小时爽...

  • 空钓

    《空钓寒江》这本书,不知是从谁的博客看到被提起,一时兴起跑去购买。清新淡雅的灰色封面,让我久久凝视“空钓寒江”四个...

  • 读《空钓寒江》有感

    第一次参加网上读书活动,读的还是特别费脑筋的所谓硬书,科学呀、法学呀、逻辑呀的等等,反正都不是我平常接触的书。报了...

  • 【七绝】我学寒江独钓翁

    【七绝】我学寒江独钓翁 文/林海随口吟诗本是空,风流常在尽情中。谁言绝句名千古?我学寒江独钓翁。 平水韵一东

  • 寒江钓

    雪落遇水融 水漫一寸多一寸伤悲 涟漪一线牵 缃梅尽吐寒 钓一番称心如意 管它鱼沉避年冬

  • 量子学派:读书《空钓寒江》

    第二本书 摘录 中国传统文化最重天、地、人。然而今天的人类恰恰是对这三个古老话题知之甚少。对于“天”,现代宇宙学不...

  • 对联诗词:合

    《合.编》 细草微【风】岸 , 【花】落水空流 。 【月】出惊山鸟 , 独钓寒江【雪】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得道仙猿――《空钓寒江》(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vml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