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早上满街走。
我是个小孩儿的时候也盼望过年。过年有好吃的东西,有新衣服新鞋子,有压岁钱,哪个小孩儿不喜欢过年啊!
过年虽好,可就是规矩多。特别是我的奶奶,每年临近腊月,奶奶就会收起往日对我们小孩子的宠溺,一脸严肃地告诫我们:“就要进腊月门了,做什么事情都要小心一点了,尤其不要打破水杯碗盘,不吉利的。”我们几个孩子都知道,以后越临近过年,规矩越多。大家都小心翼翼地,生怕做错了事情被奶奶叨念。
奶奶出生于1927年,解放前是大户人家的孩子,她的姥姥家是大地主,自家也是大户,随着家族的没落,到奶奶出嫁时,家庭条件就很一般了,可是成分却很高——奶奶的爸爸,我的太姥爷是解放后第一批村干部,曾经主持反对妇女裹小脚的工作(奶奶跟我讲过许多太姥爷的事迹,我只记得这个了),在当时,这种思想是很先进的。奶奶的脚裹了一半就放弃了,大概就是这个原因。但是奶奶依旧算是个小脚老太太。从大户人家长大的奶奶,规矩和讲究就是多。嫁到原本门当户对的爷爷家时,爷爷家就已经是很普通的家庭了,爷爷是老生子,自小读私塾,啥活呢都不会干,平日里生活起居都靠奶奶照顾。所以,在家里奶奶说了算。
奶奶平时规矩就多。
具体表现一个是讲卫生爱清洁。这是个习惯,也是一种家庭规矩的具体体现。诸如每天早睡早起,洒扫庭院,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东西归置得整整齐齐。我的爸爸叔叔姑姑还有我们这些小孩子都沿袭了奶奶的八字方针:那就是“卫生要保持,东西不乱放。”再一个就是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这些祭祀的日子奶奶非常重视,规矩很多。但是这些节日对我们小孩子要求不高,我们基本什么都不用干,瓜果梨桃点心水饺只管吃就行了。
过年就不同了,因为大年三十这天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整个腊月的忙碌不仅仅是一年的总结,在奶奶看来,它还关乎来年的运势,所以全家人在奶奶的领导下全力以赴地为三十这天做各种准备:鸡鸭鱼肉,面点炸货,纸钱贡品,年夜饭菜品是样样留心,大家变得异常严肃,甚至有点神经兮兮。每到这个时候,就算我们小孩儿可以在任何地方撒欢,可进了厨房就得收敛一点儿。最紧张的当属蒸馒头。在我们家,过年馒头蒸的好不好似乎预示着来年的生活状态,面“发”得好,馒头蒸得白白胖胖,寓意就好,大家都高兴,稍有不慎,大家心里总会不太舒服。所以蒸馒头的时候,我们这些个孩子,不是被“禁言”,就是被“发配”,总之不让我们接近。那时候,家里人口多,要蒸许多馒头。花卷、枣卷、豆沙包啊什么的也必须得有。我最喜欢豆沙包,因为每次用的豆沙都是我给奶奶打下手煮出来的,估计是红小豆太硬不好煮,费时间,须得提前一天做好,在煮豆期间我可以问奶奶各种问题,不会被禁言。馒头蒸完了,全家松口气进入下一个节目,炸年货。这个项目依旧不欢迎小孩儿,现在想想估计是怕热油伤着我们,也怕我们说些不着调的话不吉利,让我们就只管吃。任何一样东西炸出来的第一锅要放到天井(就是院子)里上供给神仙,等待片刻之后我们小孩儿就可以把它们端走吃掉——焦叶,花生,藕盒,松肉,丸子,带鱼,河虾,先素后荤,管饱。吃饱了我们几个小孩儿就更有力气淘气了。
终于盼到三十这天,规矩更多了。全家说话都打着门堑儿:醋变成了“忌讳”,你吃饭要醋,就得说我想来点忌讳;任何东西,不管吃的用的,不能“嫌多”,寓意“多多益善”;炒菜和包饺子呢,一定不能“数个儿”,寓意越多越好,“没有定数”,看吧,算数学得再好那天也派不上用场,闹不好还要遭白眼。三十晚上烧纸烧香,上供叩头也是仪式感十足,就连大人们也是屏气凝神,包括爷爷在内一个个都得看奶奶的眼色行事,这情景在我们这些调皮捣蛋的孩子看来十分有趣。当然了,大年三十的规矩也不是全都对小孩儿不友好,比如那天不能打孩子这条就很对啊,还有就是谁要是把孩子惹哭了,奶奶一准儿要打他(这个人多半是小叔)。
这些事情现在想想挺好笑的,从前家里的规矩那么多,我依旧特别盼望过年,现在没有那么多规矩了,奶奶离开我们也有十几年了,我反而不愿意过年了,是我长大了,还是因为没有了规矩缺少了一些对于家庭对于未来的敬畏感和仪式感,这一点,值得我们去深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