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今中外
“罗禅征伐”中朝鲜火枪兵助阵清军对抗哥萨克

“罗禅征伐”中朝鲜火枪兵助阵清军对抗哥萨克

作者: 渴死之水 | 来源:发表于2020-01-11 10:15 被阅读0次

1654年和1658年,朝鲜两度派火枪手助阵清军对抗哥萨克,史称“罗禅征伐”。“罗禅”是朝鲜语中俄罗斯的音译,类似汉语称俄罗斯为“罗刹”。

十七世纪中叶,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此时正值明清鼎革,中原战事正酣,满清主力忙于消灭南明,无暇顾及东北。但随着沙俄势力不断向南深入,威胁到了满人的龙兴之地,清廷被迫集结力量实施反击。1652年3月24日,双方在乌扎拉村爆发第一次战斗,但两千八旗骑兵居然被106名哥萨克击败。震惊之余,满清也意识了到自己火器的落后,要战胜俄国人必须加强火器装备的数量,提高火器性能。但满人素来善于骑射,火器并非所长,于是他们就征召器械精良的朝鲜火枪兵来助阵。

1654年二月,清朝向朝鲜发出咨文,并派遣使者来到朝鲜,要求朝鲜:“选鸟枪善手一百人,由会宁府听昂邦章京率领,往征罗禅,以三月初十日到宁古塔。”

“丙子虏乱”后,朝鲜成了清朝的藩属,派兵随宗主国征战是他们的义务。然而此前,“华夷之辨”观念极深的朝鲜人骨子里视满清为胡虏,他们仍然心向大明,尤其对壬辰战争中万历皇帝出兵相救的再造之恩念念不忘。朝鲜国王李淏暗中积极准备北伐,欲反清复明。

朝鲜以防备日本袭击为名,大力扩军备战,这引起了清朝的警觉,于是先后派六批使者前往朝鲜核实调查。结果查明朝鲜与日本此时关系很好,朝鲜很可能联合日本和南明共同反清,顺治皇帝下诏对李淏大加斥责,并罢黜了支持李淏反清的大臣,这就是朝鲜历史上的“六使诘责”事件。所以清朝要朝鲜出兵其实是一石二鸟,一方面借朝鲜火枪兵对抗沙俄,另一方面借此试探朝鲜,看看李淏是否真的已经臣服。而朝鲜方面看到满清在中原节节胜利,对中国的统治日益牢固,复明已经无望,也就放弃了反清行动,对清朝的征召予以积极响应。

1654年三月二十六日,朝鲜咸镜道兵马虞侯边岌率领远征军152人渡过图们江,于1654年三月二十六日到达宁古塔,听候沙尔虎达调遣。朝鲜远征军包括100名鸟枪手,1名哨官,2名通词,旗鼓手和火丁48名。

朝鲜火枪手

四月二十一日,沙尔虎达率八旗军300名,赫哲军300名,朝鲜鸟枪手100名从宁古塔出发。四月二十七日在松花江上遭遇斯捷潘诺夫率领的约400名俄国哥萨克。当时俄方船只比清军战船要大许多,据边岌记载:“……贼舡,大舡十三只,可载三百石。小船二十六只,似倭舡矣。”而清军战船“小者仅容四、五人,四十只;大者可容十七人,二十只。”鉴于此,边岌建议避免水战,把战场设在岸上。沙尔虎达同意了,于是“择占江边地势最高处结阵”,朝鲜兵“围以柳棚,列置岸上”,“依屏而放炮”,“连日接战,贼多中丸死”。

沙尔虎达

俄罗斯方面的记载与此基本相符:“6月6日与博格达大军遭遇,博格达军带有各种火器,包括大炮和火绳枪。我们与该军交了火,博格达军的骑兵骑马、步枪架船与我们交战。他们用大炮和火绳枪作战,他们向我船开炮轰击。他们从土筐垒的工事和土墙后面开火。”“许多军役人员受了伤,我们无法与这些博格达人继续作战了,因为库存的火药、铅弹均已用尽”。“他们打起仗来阵法娴熟,井然有序。”俄方所用日期都是俄历,“博格达”是引用了蒙古人对清朝皇帝的尊号。

此战共经历经8天,俄军伤亡惨重,溃散败逃,朝鲜军队无一人伤亡,朝鲜火枪手在战斗中起了关键作用。六月十三日沙尔虎达率军回到宁古塔,边岌也返回朝鲜。由于边岌获得胜利并“全师而还”,朝鲜孝宗“特命边岌加资”以为褒奖。

斯捷潘诺夫率残部逃到黑龙江上游,沿途又聚集了一些哥萨克,共八百余人在呼玛河口筑起卡马尔斯克堡,准备过冬。清朝在1655年派明安达礼“自京师率师征讨,进抵呼玛尔诸处”。 三月末,清军和当地部落一万多人猛攻卡马尔斯克堡,俄军据险死守。最终,清军因攻城火力不足,再加粮草不济,被迫撤走。清朝史料《平定罗刹方略》这样记载此战:“攻其城,颇有斩获,旋以饷匮班师”。

卡马尔斯克堡

为了歼灭盘踞在卡马尔斯克堡中的哥萨克,清军吸取教训,决定加强火器装备,于是再次征召朝鲜火枪兵。朝鲜学者李瀷记载了这次征召:“我孝庙九年戊戌,大国征我兵助攻车汉贼。车汉者,罗禅也。”

1658年五月九日,朝鲜将领申浏率朝鲜远征军到到宁古塔。这次清军建造了大型战船,加强了火器,船上配有各种火炮,每只船上都部署了朝鲜鸟枪手。有了大船和火枪,清军便与俄军展开水战。沙尔虎达下令炮击俄国战船,然后驾船冲上去,趁着双方战船靠帮时,清军跳上俄国战船,与俄军展开肉搏。战斗持续了三天,11只俄国战船中有7只被烧毁,3只被俘,1只逃跑,俄军头目斯捷潘诺夫被击毙,他手下270名“军役人员”被打死。清军伤亡320人,朝鲜军队伤亡37人,其中8人阵亡。经过此战,卡马尔斯克堡被攻克,哥萨克被消灭殆尽。

通过两次“罗禅征伐”,加强了清朝对朝鲜的控制,巩固了清朝作为宗主国的地位,明确了此后两百多年清朝与朝鲜的主从关系。朝鲜则将“罗禅征伐”视为堪比霍去病征伐匈奴的壮举,大加宣扬。

“罗禅征伐”也颠覆了人们对当时朝鲜火器装备水平的一贯认知。人们原来认为,在十六和十七世纪的东亚,中国拥有火炮优势,日本铁炮技术领先,而朝鲜只有弓箭刀矛等冷兵器,所以在日本的打击下一触即溃,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

其实在壬辰战争以前,朝鲜就拥有自己的火器。朝鲜史料《李朝实录》、《惩毖录》、《乱中日记》就记载了“四箭铳筒”、“八箭铳筒”、“天字铳”、“地字铳”、“玄字铳”、“黄字铳”、“胜字铳”等火器。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通过发射木矢或火箭来杀伤敌人。

李舜臣的《乱中日记》记载:“壬辰,五月二十九日……人已为下陆、结阵峰上、泊列其船于峰下、拒战急固、余督令诸将、一时驰突、射矢如雨、放各样铳筒、乱如风雷、贼徒畏退、逢箭者不知几百数、多斩倭头、军官……” 这段记载真实反映了当时朝鲜军队用火器与日本人激战的情景。

《日本史》作者、传教士弗洛伊斯记载了日军攻打釜山时,釜山浦城内有一千具以上的铜制小型炮,其中部分发射的是铁制弹丸,部分发射的是箭矢。洛伊斯还描述了朝鲜战船装备的铁制火炮,用鱼尾状铁片附在粗大木矢上作为弹丸发射,具有割碎一切被接触东西的威力。 弗洛伊斯认为这些火器不同于日本技术,是朝鲜自己发展出来的火器系统。根据这位传教士的记载,说明朝鲜当时火器装备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并拥有自己的技术特点。

日本现代学者宇田川武久根据实物调查考证认为,壬辰战争前朝鲜的各种火器属于比较原始的中国系火器,但这些火器和明朝的中国火器又有所不同,主要是发射的弹丸不同。明朝火器基本上发射铁制弹丸,而朝鲜火器以发射箭矢为主。朝鲜《明宗实录》记载:“唐人亦能解铳筒者,通事亦传大纲, 然非箭矢也,乃铁丸也。”这段记载正说明了这种区别,也明确了此时的朝鲜火器技术仍源自中国。

在壬辰战争前,朝鲜就有了日本铁炮。1589年,日本对马岛主宗义智向朝鲜献上铁炮两挺。朝鲜史料记载“义智献上孔雀二羽与鸟铳二挺及刀、枪、剑。国王放孔雀南阳海岛,下付鸟铳于军器寺,我国始持鸟铳。”然而这种铁炮并未引起朝鲜的重视,直到战争爆发后,朝鲜才领教了日本铁炮的厉害。

朝鲜官员柳成龙在他的回忆录里详细描述了日本铁炮的威力。他说,朝鲜军的弓矢发射后数十步就坠地,而日军铁炮却能远距离杀伤己方士兵;在被包围的情况下,日军的铁炮能够贯穿密集的朝鲜军阵,一枪击伤3 、4人,导致朝鲜军的崩溃;在第一次平壤攻防战中,日军铁炮竟能越过城楼最高处射进城内,打中城楼柱子的射入达数寸,可见威力之猛。

这时朝鲜认识到火枪是可以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装备。朝鲜备边司认为“我国莫当于贼锋者,皆是物也,此不可不速习而致诸用也。”这说明朝鲜认为打不过日本就是因为日本有铁炮而朝鲜没有,所以要赶紧学习制造。

朝鲜一开始打算向明朝学习,明朝也建议朝鲜向大明学习。明朝兵部员外郎刘黄裳曾对朝鲜人说:“天朝鸟铳、长枪倭贼之所畏,你国也可学也。”

1593年六月,柳成龙上书《再乞练兵且仿浙江器械多造火炮诸具以备后用状》中记载“往时校书正字李自海,在开城府时,监造鸟铳,其精巧与倭铳无异”这里明确记载朝鲜学习的是浙江火器,而参加入朝抗倭的浙江兵正是戚家军,他们的火铳技术来自戚继光当年仿制的日本铁炮。

但李舜臣经过比较后认为日本铁炮更好,主张学习日本铁炮技术。他建议利用日本俘虏来制造铁炮。

他说:“生擒倭献俘之事卒,倭杀之无益,俘而无益。予意,则铳筒制造放炮等事及贼情,详加诱问,或解剑则问而传习何如?”意思是杀了俘虏没什么好处,不如让他们制造枪炮不好吗?

1593年的八月,铁炮制造成功,经过试射,李舜臣又说:“倭人鸟铳……则以体长之故,其穴深邃之故,炮气猛烈,触之者必碎。而我国胜字、双穴等铳筒段,体短穴浅,其猛不如倭筒,其声不雄同鸟铳……”说明他认为日本铁炮技术远优于朝鲜火器。

李舜臣还记载了明朝人观看新造鸟铳时的评价,明朝的人看了这种新式鸟枪后说:“正铁铳筒,最关于战用 ,而我国人,未详其造作妙法,今者百而思得,造出鸟筒,则最妙于倭筒……”说明当时明朝并不懂日本新式铁炮的制造原理,看了朝鲜用日本俘虏制造的铁炮才知道日本铁炮最妙。

李舜臣认为:“而至火铳诸器,则时无打造之,令各样火器之中最要,于战用者鸟铳为 上,三穴筒次之。但鸟铳则制造极巧,如不得晓解精工,则难以装造,三穴铳筒造作不至甚难,冶匠熟手人人犹可为之,我国所造鸟铳,皆滥造无用,今勿如是,以倭鸟铳之精妙者,为准的一依其样制造可矣。”这段话的意思是,在火铳中,鸟铳最厉害,三眼铳次之。三眼铳只要有熟练工匠就可以造,但鸟铳的制造工艺非常精巧,如果不懂原理,不知道怎么精密制造,就造不出来。以前朝鲜的鸟铳都是粗制滥造,根本没有用,如今要按日本铁炮的标准来造。

朝鲜虽然试制成功了铁炮,可是批量制造的路却走得很艰难,整个壬辰战争期间未见朝鲜大规模使用新式鸟枪的记录。

然而朝鲜方面并没有放弃制造铁炮的努力,他们继续实行优待日本俘虏的政策,让他们帮助朝鲜研制基于铁炮技术的新式火枪。

壬辰战争结束后不久,朝鲜很快又面临了后金崛起的压力,所以制造新式火枪的意愿始终很强烈,正是这种动力,促进了朝鲜火枪技术在艰难中发展。

从如今发现的实物来看,到十七世纪中期,朝鲜已经熟练掌握了当时东亚最先进的火枪制造技术,他们把这种火枪用于对后金的防御,并形成了有效威慑。

在一次后金与朝鲜的交涉中,努尔哈赤的使者马臣曾经拿出一顶头盔问朝鲜官员:“倭铳能透得这盔否?”朝鲜官员答到:“鸟铳放丸,能穿两重真木防牌,笼以薄铁者透过,此盔何足通哉?”马臣曰:“岂至于此乎?诸胡之立于左右者,皆相顾愕然。”可见朝鲜官员描述的火枪威力,超出了当时还很落后的后金使者的想象,他们确实被吓着了。

1602年,朝鲜咸镜道度巡察使韩纯孝编写了《神器秘诀》一书,详细记载了这个时代朝鲜火器的制造法使用方法。书中及其详尽地描写了日本鸟铳的附属品、使用法和制造法。可见朝鲜在十七世纪初,已经完全吃透了日本铁炮的原理和制造技术,而明朝当时仍以三眼铳之类的火门枪作为主要火器,也没有出现类似《神器秘诀》这样的技术书籍,火铳制造水平是落后于朝鲜的。而满清通过“丙子虏乱”战争感受到了朝鲜火枪兵的强大威力,所以在与哥萨克作战中受火力不足困扰时,就想到了借助朝鲜火枪兵的力量,这也证明了朝鲜在十七世纪时已经大量装备了火枪,而且属于东亚最高技术水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罗禅征伐”中朝鲜火枪兵助阵清军对抗哥萨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vvr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