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导向则适合处理复杂性问题,比如说战略:方向只能说大致正确,但目标有很大的模糊性,并且不确定性高。”
01
—
昨天,我写了一篇关于“目标导向“的文章,社群里的一位朋友有这样的反馈:
目的和手段(过程),有的时候需要摆正关系。
比如说提升自己和提职,有的人把提职作为功利化的目标,一味地搞关系谋职位,反而忽略了提升自己,而真正要做的是把提升自己作为目标。
目的和手段不能倒置。我觉得你不是纯目标导向,而是在注重过程的同时,把过程进行了目标化。
我觉得他说得很对!
或者这样说吧,我是一个善于给过程制定目标的人,在想清楚目的与意义的前提下,明确目标,拿到结果,就能形成正反馈和闭环,否则过程的坚持就很难。
02
—
今天,我还产生了这样一个思考:
做事本来就有两种风格,一种是目标导向,一种是过程导向。
目标导向更适合于战术上:方向已经明确,目标可量化、方案可行性高,甚至有先例可循的事情。
过程导向则适合处理复杂性问题,比如说战略:方向只能说大致正确,但目标有很大的模糊性,并且不确定性高。
我要注意的是,在我的人生战略上,如果我只以“目标导向”为唯一宗旨,而不去建立适合自己的“过程导向”的做事逻辑与框架,
不仅“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而且很有可能会被这不确定性越来越强的现实世界随时打脸。
就比如说,我现在正在追求的--成为一名“创作者”这个战略。
如果我只以要写出多少好文章、或者自己的创作影响力有多大作为目标,那我能获得的进步与成果,完全只是冰山一角。
另外,在创作这条路上,需要我把基本功练好,把知识体系建设好,这就更需要我专注于过程来反省自己、改变自己,这样才有可能获得超越预期和想象的结果。
03
—
那过程导向的逻辑和框架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其实,我在前面的文章已经有了这样的回答。
我的答案是:
针对复杂性问题,在澄清目的与意义的基础上,以一种合乎逻辑的预设开始,用代价尽量小的行动方案去试错、去验证。
在这个过程中,根据反馈进行评判,并且及时修正。然后不断循环,直到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
而且我会强调,完美的预设是不存在的。
就像这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战略、没有完全匹配的职业,没有理想至极的教育,没有十全十美的圣人一样。
与其在开始时花太多时间去构建完美的计划,还不如先让自己行动起来,越早行动,试错的成本就越小。
这里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获取到反馈,不管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
所以,在过程的某些执行阶段,可以适当的给自己设立一些评判进步的指标。
比如说,我是不是学到了新的,完全不同的知识;这些新知识和旧知识能关联吗?
我的学习速度,纠错速度相比上一次是不是变快了?我的生产效率有提升吗?具体在哪方面 ...
所以,我现在终于想清楚了,我为什么会一直在记录自己的改变和进步。
因为,它们就是我的“过程导向”的做事逻辑与框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而且,这些都是客观的数据,绝不是我凭空臆想出来的东西,它真实地反映和展示了我的个人成长。
04
—
最后,总结一下:
虽然未来充满不确定性,我根本无法掌控它。但自己的成长,自己一定能感知到,这是能确定的。
我最需要做的,就是抛弃那些无谓的目标,把注意力尽可能放到自己能掌控的过程上来。
比如我会花大部分时间学习、模仿牛人、深度思考、认真实践。
“学习”是为了掌握新的知识;“模仿牛人”是为了学会高明的技能与方法;
“深度思考”是为了找出规律,逼近问题本质;“认真实践”是为了理论联系实际,熟练运用。
慢慢地,我的知识增多了,我的能力变强了,我的眼界也放宽了,做事的成功率也越来越高。
所以,根本没必要害怕未来的不确定性。我害怕,它存在,我不害怕,它也存在。
我真正要做的,是确保自己的成长有确定性。因为,当我自己确定每天都在成长时,我会保持信心,我会知道进退。
这也正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底层逻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