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了这本书,前后小半年才读完,总的来说还是很有启发的,在它被还回去前,小记一笔。
阿德勒最动人之处就是目的论,与之前学到的童年阴影决定了悲惨行为相反,不是因为受到父母虐待而自闭,而是以自闭为目的才制造的不安与恐惧。一个欢乐的例子就是愤怒也是为了发怒而发怒,明明一个电话就可以打断,收放自如,哈哈哈。这一点是个有点禅意的视角,一个人只要想放下,自然可以获得自由。我之前的学习萨提亚家庭治疗刚好相反强调童年的重要性,而脑神经研究则强调大脑是可塑的,我想这两者不见得无道理。阿德勒像是补充上知识拼图的最后一块,不改变自然是一种选择,过去并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只要活在当下,人人都有获得幸福的能力。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我们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怕被讨厌,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才去关注自己的缺点,厌恶自我。自卑是自己制造出来的,同时它也伴随着自负,以不幸来压制别人掌控对方。放下竞争吧,不用去显示力量。刘墉教育孩子,不去向落魄的人显示风光。班班说,你可以吃肉,不要对着别人吧唧嘴。这门自我改变的心理学,更像是界限心理学,接纳自己就不去从别人那里讨东西,有点意思。
课题分离是另一个喜欢的话题。不要活在别人期望里,那是别人的课题,当然也不要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谁承担责任就是谁的课题,很好的划定了界限。想起来一段压抑的日子,独处真的幸福极了。在人际关系里,自由的代价就是被讨厌,我肯定不可能满足十个人的欲求,扮演他们喜欢的角色,而讨厌我与否是别人的课题。哈哈哈,写到这里真的蛮爽的。
人类关系的终极目标,共同体,不太明白,有点鸡汤了。把他人看到伙伴并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是共同体。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 而自己不过是世界的一部分,除去你我之外,还有更大的共同体,所以不必害怕关系的破裂。大概就是随他吧,任何一段关系都有缘来缘去,在不停的变化中。我也接受任何一段关系都不一样,或近或远,自己开心就好,不合适的就扔掉吧。阿德勒反对一切纵向的居高临下的批评或者表扬,而是鼓励平等的鼓励或者感谢,让对方看到并肯定自己的价值。这里我很喜欢,也是以后努力的方向。想起以前的舔狗关系实在是太失衡了,最后没得善终,再见到上来嗷嗷讨好的舔狗,离得远远的。
活在当下,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说到工作还是自己的事,老板喜欢与否也不是必然的。我还是喜欢变化的视角,谁知道某件事朋友疏远了,或是某件事生人走近了,who knows。读起来第五章似乎写满了佛系,尽人事,听天命。想想也对的。青年人和哲人平等的辩论,很精彩,互称对方为朋友。现实的社会里可不是这样的大环境,我只想让自己当一个有眼力见的人,说给能听进去的人,省的麻烦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