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一·三一】
本朝王次回《疑雨集》,香奁绝调,惜其只成此一家数耳。沈归愚尚书选国朝诗,摈而不录,何所见之狭也!尝作书难之云:“《关雎》为《国风》之首,即言男女之情。孔子删诗,亦存《郑》、《卫》,公何独不选次回诗”沈亦无以答也。唐李飞讥元、白诗“纤艳不逞,为名教罪人”。卒之千载而下,知有元、白,不知有李飞。或云飞此言见于杜牧集中。牧祖佑,年老不致仕,香山有诗讥之;故牧假飞语以诋之耳。
王次回,即王彦泓(1593—1642),字次回。金坛人。都御史王樵之曾孙。明万历间以岁贡官华亭县(今上海松江)训导,卒于官。工诗词,尤喜作艳体诗,多而工。造语新柔,有李商隐遗风。词不多作,而善改昔人词。较著名者有《炉节江边宴集》、《对花杂恸》、《城楼冥望》、《赋得别梦依依到谢家》、《追和唐女冠鱼玄机十二韵》等。情意深婉,脍炙人口。著有《泥莲集》(散佚)、《疑雨集》、《疑云集》等。
《疑雨集》,古诗词集,明·王彦泓著,共四卷。明·黄虞梭《千顷堂书目》载该书为六卷,明时未刊行。清康熙十五年(1676)首次由侯文灿刊行,光绪年间长沙叶德辉重刊,收入其观古堂汇刻书中,民国年间有多种刊本,解放后大陆未有刊印。昔评论者多认为是香奁诗,艳冶流宕,因而在沈德潜编选《明诗别裁集》时,虽有袁枚作书相告,仍摈斥不录。而钱谦益《列朝诗集》、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王士祯《渔洋诗话》、袁枚《随园诗话》,均极推崇彦泓诗。该集编年排列,不分类别,始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终至崇祯十五年(1642)。集中1642年下注:六月十八日戌时长逝,二十二日闻后记此。
香奁,音xiāng lián,本义是杂置香粉、镜子等物的匣子,是妇女妆具。借指闺阁。本处则是指诗歌体裁“香奁体”,一种专以妇女身边琐事为题材,多绮罗脂粉之语的诗歌体裁,又称“艳体”。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香奁体。韩偓之诗,皆裾裙脂粉之语。有《香奁集》。”清·赵翼《怀清桥》诗:“挽诗难用香奁体,寃魄犹留血影砧。”另有宋·陈允平《香奁体》一诗。
家数,音jiā shù,意思是家法传统;流派风格。多用于诗、文、技艺等。宋·严羽《沧浪诗话·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世之技艺,犹各有家数。”
沈归愚,即沈德潜(1673—1769),字碻(què)士,号归愚,江苏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大臣、诗人、著名学者。乾隆元年(1736),荐博学鸿词科。乾隆四年(1739)以六十七岁高龄得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乾隆帝喜其诗才,称其“江南老名士”。历任侍读、内阁学士、上书房行走,十四年(1749)升礼部侍郎,二十二年(1757)加礼部尚书衔,三十年(1765)封光禄大夫、太子太傅。三十四年(1769)病逝,年九十七,赠太子太师,祀贤良祠,谥文悫(què)。后因卷入徐述夔案,遭罢祠夺官。沈德潜所作的诗大都平正典雅,为台阁体诗人的典型。其论诗主格调,古体宗汉魏,近体尊盛唐。在诗的内容上,主张“诗之为道,可以理性情、善伦物、感鬼神、设教邦国、应对诸侯”。反对专以嘲风雪,弄花草为事。在诗的风格上,强调要“温柔敦厚”“怨而不怒”“一归于中正和平”。他根据自己论诗的宗旨编选的《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国朝诗别裁》等,在辨析源流、指陈得失、对古典诗歌的借鉴与流传方面曾起过一定作用。著有《沈归愚诗文全集》七十三卷,清乾隆刻本,二十四册。
国朝,音guó cháo,旧时称本朝为“国朝”。三国·曹植《求自试表》:“若此终年,无益国朝。”按:由于王彦泓并非清朝人,而是明朝人,故沈德潜编选国朝诗,对其诗摈而不用,不无道理。
《关雎》,音guān jū,诗歌篇名,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通常认为这是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此诗首章以关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配君子的联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的相思与追求。整首诗情感丰富,文采斐然,艺术手法独特。它巧妙地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使得诗歌灵动且情感充沛;同时,诗歌的语言优美、朗朗上口,双声叠韵和重章叠词反复出现,显著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国风》,音guó fēng,是《诗经》的一部分。大抵是周初至春秋间各诸侯国民间诗歌。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和《豳风》,也称为“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作品大多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但也不尽是民间作品。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郑》、《卫》,指诗经中的《郑风》、《卫》。郑卫之音,即郑、卫两国(今河南中部与东部)的民间音乐。由于郑、卫地处中原,商旅丛集,男女相接,约束较少,因此,《郑风》、《卫风》中多桑间濮上之音,投桃报李之作。郑诗共21篇,情歌就占了大半。卫诗10首,涉及爱情、婚姻问题的也不少。加之此地原为商朝旧地,商遗民较多,不遵从于周朝的“雅乐”,故曾被儒家斥为“乱世之音”。
李飞,唐时人。不详。
元、白,即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后文“香山”亦是白居易)。
名教,音míng jiào,释义:1、名声与教化。《管子·山至数》:“昔者周人有天下,诸侯宾服,名教通於天下。”2、指以正名分、定尊卑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和道德规范。晋·袁宏《后汉纪·献帝纪》:“夫君臣父子,名教之本也。”三国·魏·嵇康《释私论》:“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杜佑之孙。唐代文学家、诗人。大和进士,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左补阙、史馆编撰、司勋员外郎以及黄、池、睦、湖等州刺史。晚年长居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性刚直,不拘小节,不屑逢迎。自负经略之才,诗、文均有盛名。文以《阿房宫赋》为最著,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世称小杜。与李商隐齐名,合称“小李杜”。代表作《泊秦淮》、《江南春》、《赤壁》、《题乌江亭》等,脍炙人口。年轻时即好读兵书,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又著《罪言》、《战论》、《守论》、《原十六卫》等文论当代兵事。会昌三年(843年),昭义军乱,上书李德裕论用兵之法,为德裕采纳。著有《樊川文集》。
杜佑(735—812),字君卿,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著名政治家、史学家,诗人杜牧的祖父。出身京兆杜氏,门荫入仕,起家济南参军,历任剡县县丞,后投奔润州刺史韦元甫并随其赴浙西、淮南任职。大历六年(771),入为工部郎中,出任抚州刺史、御史中丞、容管经略使。唐德宗即位,入为户部郎中、江淮水陆转运使,迁户部侍郎。得罪权相卢杞,外放苏饶二州刺史。兴元元年(784),迁岭南节度使、御史大夫。贞元初年,历任尚书右丞、陕虢观察使,迁检校右仆射、淮南节度使。贞元十九年(803),拜检校司空、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唐顺宗即位,迁检校司徒、度支盐铁使。唐宪宗即位,进拜司徒,封岐国公。元和七年(812),以光禄大夫、太保之职致仕,同年十一月卒于家中,享年七十八岁,追赠太傅,谥“安简”。杜佑曾用三十六年撰成《通典》二百卷,创立史书编纂的新体裁,开创中国史学史的先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