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毛毡是纯用羊毛制作而成,目前人类历史记载中最古老的织品形式,历史记录可以回溯到至少西元前6500年,距今至少八千多年的历史,属于非编织而成的织品形式,比纺织,针织等技术更早被人类所使用。毛兼具柔软与强韧的特性,纤维弹性佳,触感舒服,又具有良好的还原性。因为羊毛毡制品折叠后,都能很快回复原状,不易变形。加上其纤维结构可紧密纠结,其强韧的特性不需要透过针织,缝制等加工,可完全一体成型。羊毛毡是农家普遍使用的炕上用品,是儿女结婚男方必置女方必陪的必备之物。具有防潮隔湿保暖的功能。关中地处平原,以种植农作物为主,也有家庭少量饲养散羊剪毛自用。而饲养主要集中在大西北,那里山高沟深,草原丰富,水资源广泛,牧民以养羊放马为生。宁夏的二毛子皮袄就很出名,以羊毛为主的手工业和产品相当的发达。吸引了关中平原的人去哪里作生意,学手艺。我们村里就有一个叫曹有的人,解放前十几岁就去了宁夏当相公学手艺,后来转到毛毡社继续学擀毡,并在兰州城里开了十几年的毡房,可谓学功告成,手艺精通。同时,在那里结婚生子。对兰州有着深厚的的感情和眷恋。三个儿有在兰州生的,也有回到家乡生的。但名字都代一个兰字。解放后,五十年代从兰州带回了他的擀毡家俱回到了家乡。他不仅毡擀的好,而且还能作毡窝窝等毡货。农闲时,背着擀毡弹羊毛的弓和擀毡的竹帘等工具,以给生产队搞副业的名义,擀毡挣点口粮钱,回家买点工分。村里的左邻右舍家,前村后巷的乡党们,谁要是给儿子娶媳妇,出嫁女子,必须提前攒些羊毛擀个新毡,作为结婚的礼物,擀毡的活儿非他没属。他先后带着自己的三个儿子,给自己当个帮手,以工换工和拨工分的形式,给村里的人擀毡。也有人将羊毛送到家里来加工,父亲和我们都是一样的认真仔细的加工,从不像有些黑毡匠给羊毛里掺麸皮,掺杂使假,相当敬业,遵守行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几个儿子也都学会了擀毡技术,子承父业。前几天,我回到村里,见到了他的大儿子韩兰生,与他聊起了他的擀毡手艺。他说擀毡是一个下苦活儿,也是技术活儿,说是个粗活,也是个粗中有细的活儿。虽然,挣不下大钱,但在那个时候,养家护口还是能顶一点作用。第一步,先要择选羊毛,农家人攒点羊毛不容易,没有那么多的羊毛,必须把冬秋夏毛分开,即使羊毛再多也不可能用最好的秋毛擀上一个好毡。所以,进了主家的门,先要将冬毛,秋毛,夏毛三毛从毛堆里分开。第二步,弹毛。弹毛有专用的工具叫弓,很像古时候的弓箭一样,长大约二米七八,有一根皮绳子作为弓弦子,把弓吊在空中,弓下放个桌子,上面铺着竹帘,作为过滤尘杂。弹毛时,要戴上口罩防尘。一手取毛递毛,一手拿着弹花捶在弓上弹,边添毛边弹弓,犹如弹钢琴,拨音符,伴奏交响曲,羊毛在空中飞舞,好像雪花从天空中飘了下来。徐徐地落到地下,一下子变的那么膨松,变的那么柔软。第三步,铺毡,一条毛毡大约需要14一15斤羊毛,成品约7-8斤,先用尺子定好毛毡的天寸,一般炕上铺两条,每条为长六尺,宽四尺。将砖地清扫干净,地面上喷上一些水,把竹卷帘铺在地上,铺上一层羊毛,洒一次水,连续铺上三层,两边好毛,中间次毛。然后,将大竹帘卷成筒状,用脚来回蹬,随后,用手折边整边。将四角整齐。把大小规格定型好。重新卷好,继续用脚蹬,一至蹬紧压实,蹬好为止。第四步,洗毡,用一扇门板支撑放斜,将毛毡放上去,用绳子在毛毡两头绕上一圈,两个人坐在凳子上,同时用手有节奏地上下拉动,来回用脚蹬洗,手脚配合自如,两人合作密切。长宽分别洗上三四回,并用手将边整齐弄好。如果还需要压花装饰,结婚的毛毡通常在毡的一头一角压一个双喜字,平常铺的压一个双葫芦。将羊毛染成红色,剪成一公分的毡条,在毡快成型时压上毡条,再撒上羊毛擀好。毛毡,在过去是家家户户离不了的床上用品,特别是冬天出远门带铺盖卷的人,一定离不了。现在,被时代淘汰了,这个手艺早己不行了,擀毡的家俱早己散落遗失,不知去向,唯有弹毛的弓在二第家。虽然,它值不了几个钱,但它是一个历史时期的产物,它见证了我们家的变迁,记录着我们的成长,弹出了几代人的心酸,也擀出了我们心中的快乐。尽管,不能重弹,真的,还弃之不得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