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之擀毡

作者: 陕北大漠风 | 来源:发表于2020-03-25 20:59 被阅读0次

擀毡

        擀毡,这个职业的称谓和手艺现如今在农村早已消失。而在七八十年代,毡匠是村里的能人,也是很吃香的人……

        那时候的冬天,印象里隔三差五地下雪,即便天晴了,村子里四周的山梁上积满了厚厚的白雪。那时我过冬最怕的是手脚和耳朵被冻伤,好羡慕村里毡匠的羊皮袄子、狗皮帽子、毛袜子和毡鞋。

      冬天到来时,母亲也用毛线给我织袜子、手套。首先要洗羊毛,她从脑畔上掏一些干净的黄土疙瘩捣碎,然后将羊毛放进去倒上水和成毛泥,再用红柳棍子挑在石板床上晒干,最后捶去黄土后就能得到雪白干净的羊毛。手工将毛撕成絮状,筷子插在碎洋芋上做成捻线转子将羊毛捻成细细的毛线,然后再织成袜子、手套。毛袜子穿在脚上热乎乎的。

        村里有个毡匠冬天常常穿一双毛毡鞋,也叫毡窝窝鞋。它是用羊毛擀成毡片,钉上胶皮底暖和耐磨实用。这样的毛毡鞋,村里只有他会做,他还给自己擀过一件毡大衣。他擀出的毡,垐实均匀,深受村民的青睐。那时谁家娶媳妇,炕上铺的新毡几乎都是他擀出来的。

        每当听到“噔嘎、噔嘎”的弹毛的声音,就知道是这家人准备娶媳妇了需要擀毡。弹毛的工具叫弓。它是用长约三四米的木材所做,上面绷有一根皮制的弦。弹毛是使力的那只手臂套上一个皮箍,上面有几个小的铁环接着一个木棒。弹毛时,需一手握弓掌握弹毛的位置,一手握住木棒在弦子上来回均匀地拉动。此时,羊毛似雪花飞溅,慢慢地变成一团团絮状的羊毛,然后将这些絮毛铺在竹帘子上面,洒水卷起。两人坐在凳子上,上下使劲地用脚蹬踏转动,其技术在于两人必须在使劲、转数,丢绳等配合默契,轮番洒水,喷油,洒豆面,蹬擀。并用一根粗粗地木棒敲打,使得毡薄厚均匀,四角平行。干活的时候唱着擀毡调,边唱边做,节奏协调,亦劳亦乐。

        小时候我还听说过有个毡匠去延安给人家擀毡,由于技术不好,擀的毡中间有个洞,害怕主人找麻烦除了不给工钱外还要索赔羊毛,所以半夜趁黑偷跑回家的事……

乡村记忆之擀毡 乡村记忆之擀毡
乡村记忆之擀毡

相关文章

  • 乡村记忆之擀毡

    擀毡 擀毡,这个职业的称谓和手艺现如今在农村早已消失。而在七八十年代,毡匠是村里的能人,也是很吃香的人……...

  • 陕北乡村记忆擀毡

    擀毡,这个职业的称谓和手艺现如今在农村早已消失。而在七八十年代,毡匠是村里的能人,也是很吃香的人…… 那时候的冬天...

  • 乡村记忆之宁静

    我们常说回不去故乡,不能不能再到故乡去,而是回到故乡,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虽然故乡变得更漂亮、更干净了,但是记忆...

  • 乡间擀毡人

    羊毛毡是纯用羊毛制作而成,目前人类历史记载中最古老的织品形式,历史记录可以回溯到至少西元前6500年,距今至少八...

  • 记忆中的舅爷

    舅爷不是我的亲舅爷 舅爷是我远方的亲戚 舅爷是会擀毡的舅爷 远去的岁月里 他走村串户讨口饭吃 给有需要的家庭擀毡 ...

  • 舅爷

    舅爷不是我的亲舅爷 舅爷就是那种很远的亲戚 舅爷是会擀毡的舅爷 远去的岁月里 他走村串户讨口饭吃 久远的记忆中模糊...

  • 乡村记事之塔山记忆

    我二姨出嫁那年我只有8岁,我是坐着大马车送的我二姨,她们都叫我“压车的”。本来在老辈的讲究里,“压车的”都是男孩子...

  • 美丽乡村之红色记忆

    今天有幸到我们邻村——滑县八里营镇李丁将村。它座落在镇西三公里处,因为美丽乡村的建设,在挖管道时,竟然挖到了原...

  • ★世贸:夜伴钟声送客船

    世贸:夜伴钟声送客船 一兼评《乡村恋歌.世贸记忆》之诗的写实风格 ...

  • ★世贸:夜伴钟声送客船

    ★世贸:夜伴钟声送 一兼评《乡村恋歌.世贸记忆》之诗的写实风格 □南国红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乡村记忆之擀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wff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