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要珍惜此刻身边的同学和朋友,要是上了大学,再交到这样一群日夜并肩作战的真心朋友就难了。”
“别看你们现在一个个怨声载道地觉得我管你们管的严,以后你们想被管都没机会了”
诸如此类,那些以“以后”为结尾的未知忠告,班主任说了好多好多。
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班主任带着过来人的了然,一本正经地给我们说着珍惜当下这些教科书般的忠告。
现存的记忆力明明还有那么多恍如昨日的记忆,眨眼的功夫,已经是四年前的事儿了。
追忆‖逝去的记忆 回不去的高中去年高考前看到以前的照片,懵懂无知的样子真的很蠢很好笑。有感而发写了条说说,招来一大群老同学的追忆。
有人说那会儿看着真蠢,也有人无不伤感地说再也回不去了。
那会儿班主任可能是想给我们点儿信心吧,也可能,是为了让我们无意间走神儿的时候看到那些励志的东西重新集中注意力。
他鼓捣出好多励志口号。红字白边儿,鲜红的模样,贴在一尘不染的白色墙壁上。
印象中,贴标语那天晚上算得上是高考前最后的狂欢了。
从那以后,我们好像就进入了类似机器人无限循环的模式,不停的上课、下课、做习题,不停地考试、发试卷、讲错题。
爱玩儿的同学们把要贴的字重新排列组合顶在自己脑袋上,像要完成某种隆重仪式似的和那些鲜红的字迹合影留念。
可能,是想借此仪式来给自己不安的内心一点点慰藉吧。
四年后的我回忆往事时,这么解释我们当年的举动。
“你觉得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吗?”七年前,高一的时候,好友问了我一个至今想不出答案的问题。
师长总郑重其事地用那些早已经化为灰烬的名人传记举例,告诉我们历史上那些永垂不朽的伟大的人是通过怎样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奋斗才最终获得成功的。最后再无比庄重地告诉我们: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要努力。
可是,他没说古往今来那些努力的人当中的成功率是多少,努力和成功之间,究竟是成正比还是成反比呢?连以严谨著称的数学,也给不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所谓的“黑色风暴”伴随着那场不算轰轰烈烈的“高考百日动员大会”来临,六百多个人在属于高三年级的高低不平的小院里正襟危坐,听主席台上校长、副校长、年级主任挨个儿灌输励志鸡汤。
他们说:只要最后一枪没有打响,就一切都有可能。
他们说:只要还在准备状态没有起跑,你就有机会提高自己。
他们举了好多好多个例子,师哥师姐是怎样熬夜苦读,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喽啰变得一鸣惊人。
台上的各种长给我们提供了太多未知的可能,这让台下的我们内心蠢蠢欲动,希望未来的自己也能成为他们口中的别人。
有时候想象和现实的距离不只是一丁半点儿。
彼时走在那条潮湿阴暗的走廊里,常常被走廊尽头被阳光滋润、微风吹拂的白杨吸引了注意力。
黎明前的光线,是我路过黑暗的标签。
脑子里忽然蹦出这句不知在何处读到的句子。我加快脚步小跑着奔向走廊尽头,边跑边对自己说:快了,快了,黎明就快要来临了。
那时候总以为,穿过漫长的走廊,逃脱高三的魔爪,就是无尽的和风和阳光。
此刻,坐在漆黑的夜色中,四周一片寂静。在跌跌撞撞地过了四年以后,才明白当初那些稚嫩的想法有多可笑。
六月渐渐临近,每个人都脑袋都隐匿在桌前堆着的大摞大摞复习资料中,紧张,似乎是高三教室里唯一的气氛。
除了,某些意料之外的偶然事件。
比如,斜对角的小马刷题刷累了伸懒腰的时候,会不小心把同桌左上角放着的水杯给带倒。
比如,同桌那杯子好巧不巧地没盖盖子,杯口直接倒在我桌上,透明的液体带着滚烫的温度穿过我的课本和试卷,以让人察觉不到的速度流到大腿上。
往往这个时候,同桌都是惊悚的喊一声从凳子上跳起来,用非常怜悯和同情的目光看着座位上呲牙咧嘴的我,然后在老师和同学的注视下手忙脚乱地拿不用的演算纸清理现场。
这种偶然事件到后来逐渐要变成了必然事件。
每天上课必会发生一次水灾,唯一不确定的就是水灾到底会发生在哪节课。
班里的同学渐渐被我们中间的小插曲弄得麻木,从一开始的看热闹哄笑到后来已经完全习以为常。我们再慌乱无序,他们也能坐怀不乱。
就连老师,也不会再特意停下来看一下究竟发生了什么,只是瞟一眼,然后不动声色地继续讲各国制度的不同之处。
那场不见血的斗争结束时,我像被抽干了真气似的大病一场,有气无力的样子像极了虚弱的胖子。
杀人于无形,收拾东西离校时,我望着那条长长的走廊咬牙切齿地说。
可是怎么办?我好像永远忘不掉了。
班主任手里挥着教鞭站在教室门口说谁迟到打谁手心的样子。
老黄的水杯三番五次倒在我桌上浇湿习题和试卷时的无奈。
受不了巨大压力时大家抱头痛哭,鼻涕眼泪哪儿都是的蠢样。
总是一直帮我们的李校长、牺牲午休时间帮我们补数学和英语的两位老师、天天陪着我们晨跑,一直起的比我们早睡得比我们晚的班主任……
诸如此类,太多太多,以至于某些曾经以为会铭记一辈子的事情早已遗失在时光里。
回想起来,心脏被满满的感谢填满。
不因为结局美好,只因过程难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