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2个多快3个小时,从下午到晚上,才跟今天的“客户”通过对话解决完“目标”这个问题。

第一轮:看画面
问:“你对自己的未来有想象吗?”
答:“我知道我以后的选择大概有…流水线、职中、高中…”
“我知道父母希望我去高中…”
花了很多时间在绕圈圈,他始终没有说出“我期待、我想要什么”,所以不得不放弃今天的谈话目标—找到目标,制定行动。那就只用积极倾听,走到哪儿算到哪儿吧。
第二轮:找方向
问:“如果你知道答案,你觉得在你说的选择中,你最想要的是什么?”
答:“可能…是考高中,往更高的学历走吧”
问:“如果拥有更高的学历,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答:“这是以后找到中等工作最基本的…要走的流程”
问:“还有吗”
……
问:“这些听起来跟你父母期待的方向,是你想要的吗?”
…
差不多用了7轮的对话,得到了一些更明确、坚定的答案,关于大致的方向,到这里可以打止了。
第三轮:拉近
问:“听起来你已经确定了,自己想要的是进入高中读书,甚至是进入好的班级。非常为你开心!那为了这个目标,我们现在能做什么呢?”
答:“提高中考的分数”
问:“具体是提高多少呢?”
…回顾上次分数,制定各科目标(目标越清晰、具体,实现的可能性越大)
问:“你的总分目标450,各科目标加起来418哦,中间这些差距怎么处理?”
答:“老师,其实我很少,也不太愿意去制定目标”
第四轮:深入
问:“是什么原因让你不愿意制定目标呢?”
答:“之前其实我也制定过,但是大部分经验都是失败”
问:“这些经历会让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答:“让我质疑自己”
…(我想我找到了今天的“目标”为什么总是被绕开的原因了)
在之后的谈话中,聊到了很多关于父母的期待、自我的期待给他带来的压力,以及他对自己的否定。
第五轮:再次尝试
问:“450和418之前的差距,你准备怎样缩短,如果你知道的话”
答:“也许可以不用到450,435就可以了”
问:“听起来非常棒,你在调整自己的预期。”
(忍不住违背不给建议的原则,给他提出了一个我的观点—《摘果子理论》:人不会珍惜长在路旁伸手可摘的果子,也摘不到高高树顶上的果子,最符合人性、最诱人的是那些跳一跳就可以摘到的果子。吃掉这些跳起来摘到的果子,你可以长高长大,再跳起来又可以往上够了。)
问:“所以你怎样看自己的预期呢?”
答:“我可以先定低一点”
问:“你允许自己定这么低吗?会不会觉得自己能力不足?”
答:“不会,这些目标看起来更诱人”
问:“好,那我们再来定”
……
问:“这些是你的最终中考目标吗?”
答:“不是,先看这次期中考试的成绩,能不能达到这些目标,然后再调整”
…
我很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