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菱可采

作者: 小元书简 | 来源:发表于2022-11-16 20:37 被阅读0次

    紫菱可采

    2022/10/31

    昨日无事,信步至两河口边廊桥上,倚栏俯视,不经意间竟然看到几片野菱,一朵一朵地贴在水面上,顿感十分亲切,心生无限欢喜。

    这是一种野菱,叶片不大,一片挨着一片,呈辐轮状有序分布,形如花,状极美。因是晚秋,早先碧绿的叶子开始呈现着一种褐紫,甚至带点枯黑的颜色。果实也很小,外表是好看的青绿色,有两个角,也有四个角,而且锋利如刺。四个角的古称“芰”,但坊间并不作区分。它的果肉(江南称为菱角米)非常好吃,未充分成熟时脆甜多汁,充分成熟后,粉很足,口感尢胜炒熟的粟子。

    还有一种大菱角,市场上能买来的便是这种了,果实是紫红色的,吃法很丰富。懒一点的,生吃或直接煮了吃;讲究点的,可以用菱角米熬粥,清炒,炒肉片,煮排骨汤,等等,常食有利尿祛湿之效。

    倘若只吃菱角米,那还是对菱的高度不尊重。江南对菱的喜爱,绝不仅仅是因为菱角米可入菜,还在于菱角的茎可以腌制成菜,俗称“菱角菜”。

    菱角菜的做法极其简单,掐去菱角的叶和须根,保留叶柄和那根长长的茎,洗净后切碎,加入同样切碎的红椒和蒜瓣,加盐揉匀了,封罐腌制,一周后,热锅素油快炒,白粥佐之,食之齿颊留香,堪称乡野小菜绝品,非尝过之人不能体味其妙也。腌制时间越长,其味尤佳。

    菱在江南极其常见,不须投种,只凭往年熟落入泥的种子,逢春便发,夏天便可铺满整个水面,惟近岸处容少许荇菜、浮萍点缀其间。

    关于菱的印象极多。一是可以预报天气。天气晴朗之日,菱叶一朵朵平铺水面,菱花白净如米,蜻蜓徜徉其间,水天俱净。倘若看见菱叶,主要是中间的嫩叶侧身而立,便知大雨不久矣,一俟雨停,菱叶又平复如初,十分灵验。二是可供萤火虫栖息、啮食其叶。不知道北方有没有萤火虫,我到皖北近三十年未曾见过,也许不曾注意吧。夏日的江南,这种可爱的小虫子是极多的,夜间万虫共舞,黄绿萤光闪灭而不息,是贫瘠的乡村生活一道生动活泼的景象。到了白天,它们便静静地栖息在菱叶上,饿了便啃食菱叶,直把菱叶啃出一个一个的小洞。

    因菱的茎极长而多,容易缠住下水人的手脚,故小时候父母总是告诉孩子说,菱角多的地方都有水鬼,所以夏天到来之际,准确地说,从端午开始,父母总要在他们的孩子的手腕和脚腕上系上红头绳,一方面辟邪驱鬼,另一方面也便于检验孩子们是否曾经下水游玩,但悲剧往往也是挡不住的。若有一日,村头水边突然想起大人撕心裂肺的号哭声,便知又一个不听话的孩子被水鬼捉去做伴了。接下来的几天,整个村庄都被一种紧张的气氛笼罩着,家家的孩子都被锁在屋里,眼巴巴地从窗棂间看大黄狗拖着长舌头迅速跑过,看菱花满塘,看云卷云舒。

    采菱的是一种腰形盆,桐西称为腰盆或菱角盆,长约六尺,高不盈尺,最宽处约两尺,两头略以圆收,可容一至两人同乘,但采菱时大多一人,独坐一头,另一头高高翘起,用手一边划水,一边摘菱角。其时有高树嘉木,苇岸云影,望白鹭时翔,远峰如簇,田园生活,怡然自乐也。

    菱在中国古代入诗颇多,有时“芰荷”并称。《尔雅》就曾提到“菱”,熟而成诵的有屈原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南北朝后写菱诗文尤盛,南朝鲍照曾作《采菱歌》多首,如“骛舲驰桂浦,息棹偃椒潭。箫弄澄湘北,菱歌清汉南”,又如“思今怀近忆,望古怀远识。望古复怀今,长怀无终极”;萧衍“江南稚女珠腕绳。金翠摇首红颜兴。桂棹容与歌采菱”,唐权德與“旧俗采菱处,津亭风景和。沅江收暮霭,楚女发清歌”,宋姚勉“芰荷香雨初收,竹风槐日凉清晓”,清金銮“采菱秋水旁,惊起双鸳鸯。独自唱歌去,风吹荇带长”,《红楼梦》“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泻竹桥”也是大家极为熟悉的,俱为写菱佳句。凡此种种,既描绘了绮丽的江南水乡风光,也寄托着作者种种情怀,菱,与荷,杨柳等物象一样,始终是中国古代文人寄情寓思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

    “紫菱亦可采,试以缓愁年”。自母亲不在,菱角菜已多年没吃过了,倘若采来腌制烹作,是否一如往日味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紫菱可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weex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