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叔鲜与周公旦之争,如同后世李建成与李世民之争,同室操戈,何必戴着伪善的面具,无非争权夺利。本来也不必理会孰是孰非,可是非得把正义之勋章授予周公,把邪恶之名扔给管叔鲜,这确实不公平。在权利的诱惑下,兄弟之情大概是所有亲情中最靠不住的,越是亲的兄弟,利益的冲突就越大。骨肉相残,本为儒家所不齿,又何以能成为孔夫子眼中的圣人呢?重要的一点是周公旦在摄政七年后,终于还政于周成王。
三监之乱后,周王朝的首要大事,便是依照周武王的遗嘱,在洛水、伊水间建立新的都城洛邑。这座新的都城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建成后,周成王并没有迁都到洛邑,而是由周公旦镇守。周公旦为了给周成王留点面子,特地把洛邑改名为“成周”,与之对应的镐京后来便成为“宗周”。周公所在的洛邑便成为国家的第二个政治中心,虽然不是首都但也就是帝国的陪都。由于镐京在西,又称“西都”,洛邑在东,又称为“东都”。大家都知道,周代分为两截,前半截称为“西周”,因为都城是西部的镐京,后半截称为“东周”,都城便是东部的洛邑。
周成王与周公的关系,类似于汉宣帝与霍光,他既对周公十分尊敬,同时也有如坐针毡的畏惧。东、西两都的存在,倒是解决了实际问题,周成王仍然留在镐京,周公旦主要待在洛邑(即成周),保持适当距离,皆大欢喜。
周公在权力场上是一个胜利者,在文化史上则是一位巨人。
在春秋之前,周公是著述最多的一位学问家,而且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被儒家奉为“五经”之一的《尚书》,约有十来篇与周公有关,有些是出自周公之手,有些则是记录其言行。《诗经》中也有不少诗歌出自周公之笔,现在保存完好的305首诗歌中,有的学者认为至少有45首是周公写的。如此说来,他还算得上是中国最早的诗人。周公似乎对《周易》也有所补充,最初他父亲周文王被囚禁时,作卦辞与爻辞,十分简略,后世多有补充。与周公关系非常大的还有两本书,一为《周礼》,二为《礼仪》。这两本书不一定都出自周公之手,但肯定与他的思想密切相关,他所创立的典章制度,对周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两本书与《礼记》合称为“三礼”,被列入儒家十三经之中,儒家许多经典都有周公思想的影子。
除此之外,周公对数学亦似有研究。在《周髀算经》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数学定理,就是勾股定理,在中国称为商高定理,据说就是数学家商高解答周公疑问时论述的。另外还有周公解梦的说法,以及中国最早的一本词典《尔雅》也归于周公名下。
周公究竟有没有如此多的著述,这一直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他的确是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在这些著作中,最重要的还是政治学,可以说,他是中国古代政治学理论的集大成者,对后世的儒学思想有着直接的影响。
周公很提倡“礼”,“礼”是中国政治乃至哲学里的一个概念,狭义上说,是一套礼仪制度,广义上讲,是行为规范乃至行为准则。中国向来有礼仪之邦之说,尽管在帝舜时便制礼法,但“礼”的精神真正得以普及传播,还是在周代,在周公的努力下成为社会乃至政治的新思维。这种礼的思想,后来又得到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传承,成为儒学思想的一大基本范畴,影响中国2000多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