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倾听,自己

倾听,自己

作者: 白少少 | 来源:发表于2017-10-22 17:31 被阅读32次
    秋风起兮白云飞

        开篇语:前段时间,有句话很火: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生活里的自己,通常都是看的多,听的多,却动的少。这次写的这个系列,算是拿了个扫帚,对自己的过往经历进行一次大扫除,一次审视自己内心的过程。一直忙碌的状态里,关注别人多,关注周边环境多,反倒是对最熟悉的自己观察的最少。一直都忽视了那个最需要关心的自己。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场修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这次,秋高气爽,阳光明媚,温好一杯热茶,我们俩坐下来好好聊一聊。

          第一篇:ABCDE

          回想你做的每个决定,你是否想过,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呢?既然说,要试着了解自己,那么先从自己做事的动机说起。为什么,有的时候你会很乐意去做某些事情,而又有些时候不去做其他的事情。

      Think about think 。

        追求完美主义的你,时常会陷入一种悲伤情绪里,对自己所做努力后的结果不愿意接受,也敢面对失败。或者,很多人跟你一样吧,都有过这样的体验,莫得然发现自己拼尽了十分努力,但却总是不尽如人意。于是乎,你便开始抱怨命运,觉得自己天赋不够,能力不够,不管自己在怎么努力,都会是7分的成绩。如此,恶性循环,开始“认命”,一起努力都是徒劳的。

        将以上的症状输入百度,搜索得出两个概念,一个叫“古典制约模式”,另一个叫“习得性无助”。但,太过于专业,这里将百度百科的词条解释放在这里:

        古典制约(巴甫洛夫制约、反应制约、alpha制约),又译经典条件反射,是一种关联性学习。这种产生制约行为的学习型态被伊万·巴甫洛夫描述为动物对特定制约刺激的反应。最简单的形式,是亚里斯多德曾经提出的接近律,也就是当两件事物经常同时出现时,大脑对其中一件事物的记忆会附带另外一件事物。

        当你有过对这件的事情不好的意识或者记忆后,当同类事件发生,这种恐惧,害怕的感觉便也会突然袭来,让这种恐惧的感觉重现,阻碍你对此事件的处理。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Nothing I can do matters。

        20世纪60年代,Martin Seligman经过动物实验,提出了习得性无助的理论模型:动物在先前的经历中,习得了“自己的行为无法改变结果”的感觉,因此,当它们终于置身于可自主的新环境中时,也已经放弃尝试。一直在笼子里被反复电击的狗,多次实验后,只要电击的信号音一响,即便实验者在电击前已经把笼门打开,狗也不会逃走。相反,它会在电击到来前就倒地不起,痛苦呻吟。本来可以采取行动避免不好的结果,却选择相信痛苦一定会到来,放弃任何反抗。这就是“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就是这样一种被动的消极行为。

          表现在人的身上往往是, 当一个人在某件特定的事情上付出多次努力,并反复失败,形成了“行为与结果无关”的信念后,可能就会将这一无助的感觉过度泛化到新的情境中,甚至包括那些本可以控制的情境。比如,你已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孤独中,你就会渐渐认为孤独才是人生的真实,从而更加放弃与他人交流。

        反观生活中的自己,最大的感受,更多的是对未知的恐惧和对失败的惧怕吧。仔细想一想,多少时候,做某件事情是为了让自己感觉良好,而又多少时候,你不去做某件事情,是为了避免丢脸呢?如此往复,自己便时常陷入在自己挖的坑里,躲藏。

        小时候,就听过半杯水的故事,乐观的人看到后会说,看,还有半杯水呢?悲观的人看到后会说,只剩半杯水了。其实,半杯水的事实没有变。命运亦如此,命运不是你的遭遇,而是你如何看待你的遭遇。在具体的生活中,悲观的人会觉得自己过去如何精彩,乐观的人儿更加期待未来会如何精彩。或许,悲观和乐观的人的差异就在这里。

        试着去分析悲观者的状态下的心态:当结果不如预期时,  归因于个人缺陷(个人归因),失足成千古恨(常态化); 输一句好比输全局(概括化); 结果:低控制感。

        如何让自己从悲观者的心态走出来呢,试着去学习乐观,用乐观的心态来面对过去可能存在心里不舒服的事情。之前听说过一个理论叫:ABCDE理论模型,Adversity 挫折或挑战;Belief 成见与心态;Consequence 行动或后果  ;Disputation 反思其他可能;Energisation 重新充满能量。曾用这个模式,试着分析工作、生活中的事。而后,在多次反复尝试后,渐渐有了做事情的信心。

        第二篇:四个象限

          当尝试着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难时,会发现豁然开朗。不同的心态如何会影响我们怎么来看待事情。 但人生不是只有被动的的等着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要主动的选择不同种的生活,很多主动行为背后的究竟是怎样的心理动机。

        有个理论叫:Goal theory 目标理论,这个理论就是探讨一个人做一件事情的内在动机。其中分为:Mastery  Goal  掌握目标:当你想要精通跟学习一项东西的目的 ;Performance goal 表现、绩效目标 :表现目标、自我表现的目标,但这个表现是不追求更好的表现,而是你想要表现的更好给其他人看。

          通常,Mastery  Goal 与正面的学习行为连结在一起。如果这Mastery Goal的学习动机,你也就比较不容易放弃,比较会从错误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比较快乐。相反,当你想要去秀自己的时候,就会很容易跟许多负面的学习行为连结在一起。所以,你有可能会逃避挑战,或者是遭受到失败的时候,你会觉得就是我自己能力不足或自己很笨。你的学习不是为了为了自我进步,而是为了表现给别人看,为了显示你多么厉害。

        自我表现的动机:因为都是为了维持一个在别人心中那个好的自我形象,又被称为  Ego-Protect Goal,自我保护的动机。而且这些动机不仅会影响我们选择去做某些事情,也会影响我们选择不去做某些事情,我们可以把人的行为跟后面的动机,分成两个轴来归类。

    比较好的组合:

    1、Mastery--Approach: 这样的动机会让你重复的想要尝试某件事情,想尝试新的事情、新的挑战,一直到你精通为止。

    2、Mastery--Avoidance:这样子的动机会让为了想要去学好一件事情,而不去做其他可能会导致你分心的事情

    比较不好的:

    3、Ego-Protect Approach: 这样子的动机则会让你选择去做一些简单的东西。因为你这样子可以出风头、去炫耀,你也可能因为这样子在考试当中偷偷作弊,为了要维持一个良好的形象。

    4、Ego-Protect Avoidance:这个就是要因为你要维持一个好的形象,而不去学新的东西,因为你害怕出糗,害怕丢脸

        很多时候,有许多小时了了的人,就很容易陷入Ego-Protect保护自我的陷阱里面,沉溺于过的荣光,而不思进步,所以永远停留在那里。在自己的生活,常常属于害怕第二类吧,想做的事情,想去尝试,但又害怕失败。所以,我们很重要的是必须去了解自己,试着去解读自己的真正想法。

        第三篇:两个心态

    研究目标的理论学者研究将四个象限合并成为两个主要的心态:

    Fixed Mindset        固定思维

    Growth Mindset    成长思维

    固定思维:他们主要比较会关注于保护自我,比较会逃避一些挑战。他们认为:所谓的特质,像是你的智力与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也是固定不会改变的。而这些特质会与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息息相关。所以,这种人非常在意过去的成功跟成就。这种人,非常喜欢说,“当年我如何如何,当年我怎么怎么厉害……”

    成长思维:他们关注于学习本身,你可以透过“练习”来培养新能力,所以他们热爱学习,用于面对挑战。对他们来说,生命 就是一个充满探索的旅程,有无限的机会区学习、去精进。

    对于时常出现在自己生活中固定型思维,告诉自己相信,这是可以改变的。

        怎么样多多培养成长型思维呢?

        去相信、去尝试、去练习,甚至你要去“失败”,从误差中学习修正,从失败中去学习。而且要给正向的回馈,我们要懂得去美自己,也要去赞美别人。

      赞美什么呢?

        不是赞美这个人非常聪明,或赞美他的才能,而是要去赞美他在其中的努力,尝试和进步,并且让他们知道,参与的过程,这才是最重要的。试着,从好好爱自己开始。你看,今天写的这篇文字,花了很长时间去整理资料,思考,分析,给自己点个赞。

        第四篇:To Do List

        心态可以是悲观或者乐观,也可以是固定的或成长的,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的抉择。

      希望能多观察自己,多去思考,你在生活当中做的的每个决定,它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为什么我会这么做?稍微多思考点,你会多理解自己。

        正如,爱自己,理解并接受自己,这个才是改变的开始。

        乐于接受改变,有能力、又有活力的乐观人。

        这些都是未来希望看到的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倾听,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wfn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