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乃修身养性、开悟为人处世的困惑之不二法门。
新年立个大目标,把它再拆解成一个个的分目标,日拱一卒,逐步达成。精读《道德经》是我开年的首个目标。
今日读1-7章,先谈谈粗浅的感受吧。
1.凡事都要辨证的看待。举生活中的例子,有些时候我们总认为自己尽力了,而别人未尽心尽力,也许真如是,但换个角度想,未尽心力是不是有客观原因?是不是自己在及时跟进和沟通上存在问题?
于是,我们把抱怨改为自醒、自我修正和完善,把“你听清我讲的话吗?”修正为询问对方“不知我讲清楚了没有?”把“讲了多少遍了,你们就是迟迟不落实。”修正为“你们迟迟不落实,一定是我们之间沟通不紧密,工作跟进上我们有责任。”
辩证看问题的好处是:与人合作不会一根筋,不会自己闭门造车生闷气,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沟通成本。
2.无为而治不是出世而是入世的一种方式。凡事遵循客观规律,顺其自然,“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与人相处本着顺其自然的心态,对别人帮助了、项目做成了,自己任务使命也就结束了,归零心态最好,就不会因为有小人跳出来攫取胜利果实而懊恼。“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不曾拥有,也就谈不上失去。
3.守中心态。“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经济学上讲好心不一定办好事。秉承守中心态,做事、待人时要知道过犹不及,过于热情最终受伤的往往是自己,自己处世时平和、不偏不倚,对自己身心均是大大的好处。也因为守中,才甘于有“后其身”与“外其身”的行动,虽不一定能“身先”“身存”,但一切是顺其自然的心态,也更容易放下、不强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