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语文主题学习的十大关系。
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把我们的行动拿出来研究,把研究的结果付诸于我们的行动。”说明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项目是行动研究。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就是理念与行动的关系。语文主题学习的理论是实验团队经过几年实验之后总结出来的,先实验后总结,先实践后理论,形成规律: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循环往复。随着实验的进一步深入,将会产生新的观点,形成新的理论。此项实验重在行动研究,先开枪,后瞄准。只有付诸行动才会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形成新的理论观点。
二、教材、丛书、书籍的关系
教材与丛书是主、辅关系。教材是呈现学习方法的例子;丛书是对教材的阅读链接;整本书阅读是对教材的阅读拓展。
明确教材语文要素,链接《丛书》专题阅读,降低整本书阅读难度,就能处理好三者的关系。
三、目标与内容的关系
“学习目标要更加集中,学习内容要更加丰厚”。由线性学习向叠加式学习转变,目标不是多多益善,不能面面俱到。落实一个学习目标,需要多个学习环节实施学习策略。如果“胡子眉毛一把抓”,面面俱到,实际就会面面落空。“学习内容要更加丰厚”是“集中目标”下的“丰厚”学习内容,而不是“丰厚”“学习目标”的学习内容。简单说,一节课明确两三个学习目标,集中落实两三个学习目标,阅读会有好的效果。
四、取与舍的关系
取得得当,舍得合理。教材明确指出了课文中的语文要素,认真落实语文要素,就是取得得当;把本单元非语文要素之外的要素基本舍去,做到舍得合理。或把“取舍”改为“详略”,能够处理好详与略的关系,二者关系就基本明确。
五、课型与课时的关系
课型不是课时,课型不能多,课时不能少。可以是一种课型多个课时。有几个课型就够了,比如“单元预习课”“精读引领课”就是课型。面对生字新词较多的单元、课文,可以把“单元预习课”分成两个课时来上。还有,精读课文需要落实语文要素,所以,“精读引领课”也是可以用几个课时来上的。
六、体系与策略的关系
把握教材的整体性,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本教材建构了一个学段的阅读体系,每个单元也是一个阅读体系,就是一篇文章也可以建构一个阅读体系。教材是单元的整体,而单元是教材的部分;单元是课文的整体,而课文是单元的部分。
把握阅读的体系性,处理好体系与策略的关系。围绕专题阅读的内容构成了阅读体系,必须实施有效的阅读策略。建构阅读体系,实施策略阅读。形式服务于内容,内容决定于形式。
七、临模、固模与出模的关系
任何一个课题成果的展示,都需要呈现各种学习模式,包括课型、课例。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项目就是把教材学好了,把丛书读完了,还读了一些推荐的同主题、同类的文章或整本书。起初的“1+X”,“X+1”“X+Y”三种模式;再有“四型三读”阅读模式。几年之内,实验区老师不断总结,推出了多种阅读模式,现有精简的“四·五阅读”模式,即低学段四种阅读课型,中高年级五种阅读课型,也在逐步完善。
任何一种学习模式都有其时效性,开始实验是临模,接着是固模,最后是出模。
八、低、中、高学段之间的关系
把握学段的连续性,处理好三个学段的关系。课标是按学段要求的,教材是按课标要求编辑的,所以,我们必须有学段的概念,每一学段孩子该做的事,一定要在本学段做好,为后学段奠定基础。反对“荒了自己田,种了别人园。”提倡上挂下联备课,实施单元目标教学。打好阅读基础,循序渐进阅读。
九、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语文主题学习强调学生课内阅读,目的是不增加学生的课外负担。当学生“得法于课内”之后,得益的还会是课外。学生的读书习惯可能是在学校、在班内养成的。课内实施的是阅读策略,提升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的是学生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是能力的体现。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完全属于课外阅读,更能体现阅读水平。所以,“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十、学生、教师、学校的关系
语文主题学习项目有三个突出优势:一是学生提分;二是教师成长;三是学校发展。就“学生提分”而言,我们分析一张小学语文试卷的内容就可以得出结论:一张试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知识乐园”(所占比例为40:100),第二部分是“阅读理解”(所占比例为30:100),第三部分是“习作天地”(所占比例为30:100)。上好“单元预习课”“基础知识”学扎实;上好“精读引领课”“阅读理解”加码读;上好“习作指导课”“读写结合”用策略等。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项目能够通过建构阅读体系,实施策略阅读,突破教师成长瓶颈,促进教师二次成长,锻造实验名师。
精彩学生成就精彩老师,精彩老师成就精彩学校,精彩师生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