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心能共振:激活“信仰型组织”的拓荒之力》
第一章 “企业文化”与“群体心理动力”
1.1 使命“成人”:持久成功,须以使命为动力经营
二、客户价值
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价值网”,为调衡系统内价值关联、实现财富交换,组织须以“利他使命”为动力,聚焦客户需要的价值,即:将“客户价值”作为企业的动力取向。
使命利他,“他”是谁,“他”需要什么,很重要!
组织服务于谁?组织行为的准受益者......他她们生活在哪里?有什么特点?他们多大年龄,何种背景,收入水平多高,教育程度几何,他们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恐惧什么,最容易受谁影响,最期待何种改变,最担心什么样的不确定性,哪些因素会影响他们做决定,哪些感受最容易打动他们,什么是他们最关注的话题,什么事情最容易占据他们的时间,哪些问题会引发他们的困扰?......
这一切问题,单用脑袋想是不够的,必须用心感受,共情、体察。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客户,了解人的心性规律,才能洞悉客户深层需求,把握客户心理动力。
客户洞察是分层次的,洞察到哪一个层次,就能为客户提供与哪一个层次匹配的产品价值、或产品理念(品牌文化)。
洞察到“现实需求”,针对现实层面的问题,就能致力于功能开发,解决客户面临的具体问题。
洞察到“感受需求”,即:不但发现某个现实问题,更加体察到该问题对客户内心感受产生的影响,这时,就能进一步充实品牌内涵,给予“产品功能性方案+产品理念(感性输出)”,通过满足客户的感性需求,增强现实需求的满足效果,从而进一步影响客户行为,强化使用习惯。
洞察到“深层动力需求”,即:洞悉挣扎或淹埋在现实困扰中的客户,其心底潜藏着“存在焦虑”、潜藏着对自我价值及生存意义的更高诉求(第二章详述)。这时,就能将品牌文化贯穿于人性的深层动力需求,届时,客户、产品、价值观融为一体,客户将会借产品使用,满足自己掌控生活、享受生活的心理需求(掌控感、资格感);借产品承载的品牌理念,感受生存意义,传达生活态度。
试举一个例子。
假如目标客户是一群有学习困难的孩子,他们不善于有效利用时间,也不善于归纳整理课业。那么,致力于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组织机构,应该提供怎样的价值方案呢?
文具生产企业,发现孩子们利用不好时间、归纳整理不便的实际困难,于是研发、生产一批新文具,方便孩子们使用(满足现实需求);儿童游乐机构,发现有学习困难的孩童面对课业时,有很多为难情绪,于是开发了一套游戏活动,帮助孩子们释放压力,然后再引导他们轻松学习(满足感受需求);情商教育机构发现,处于为难情绪中的孩子,自我价值感低,遇到困难容易退缩、放弃,因此研发了一套亲子课程,帮助家长和孩子们一起认识自我、表达自我(满足深层动力需求)。
三个机构,针对同一个问题,洞察到客户需求的不同层次,分别给出了三种不同的解决方案。那么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文具生产企业是否只能在实际功能层面提供价值方案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洞察到“感受需要”层次的文具生产企业,可研发带有减压属性的文具产品。
目前市场上已有很多有趣、漂亮,通过转移注意力达到暂时性减压目的的文具——这类产品的确能够舒缓情绪,满足使用者的心理需要,不过并不提倡,因为宝贵的注意力还是应该多放在有成长意义的行动实践(包括课业)上面......
以助人、利他为使命,多设身处地地体察客户需求、了解客户特点,事实上不难找到更多价值方案。
比如,文具是否可以作为亲子间的沟通工具?!
有课业压力的孩子,通常不善于表达内心感受,但是却渴望来自身边人的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可以怎样被满足?
家中有不擅课业的孩子时,家长们很着急,而不擅情感支持的家长们,着急的时候,对待孩子的方式常常更增加了孩子的压力,家长们的心理需求可以怎样被满足?
一件提供给父母购买,赠与子女的文具,是否可以代表父母表达对孩子内心感受及课业压力的理解?!太多父母是不知道如何跟孩子做情感沟通的,用一件文具传达一句共情的话语,用一个富有仪式感、又不尴尬的方式表达爱与接纳,这样的交流父母很愿意,孩子也会很受用。
当然,沟通内容是需要专业人士(心理或教育专家)提供建议的,文具设计也需融入巧妙心思,如此才能真正满足孩子和家长的心理需求,使产品成为切实有效的价值方案。
这样一个方案,情商教育机构可以采用吗?
为什么不呢!这样一来,文具成了教具,还是自带品牌传播属性的教具。更多人通过购买文具获得机会,接触到情商教育机构的专业指导。文具上体现出来的符合人性特质的沟通指导,除了可以帮助亲子抒发情绪、连接情感,其背后更是涵盖着深刻的教育课题,有必要深入延展。借此,情商教育机构就可以帮助更多家庭,根据他们的实际需求,提供更加专业、系统的价值方案。
洞察到“深层动力需求”层次,文具生产企业,又可以做怎样的产品优化呢?
我们反过来想,孩子是否有话需要表达呢?三四岁的孩子在乎父母的看法,七八岁的孩子在乎老师的看法,十几岁的孩子在乎同伴的看法.....作为人,我们几乎一生都无法避免去在乎身外世界的看法,似乎也一直有动力向世界展示、对世界表达,这种向世界发声(表达自己的价值)、期待回响(感知自己的资格)的心态从孩童时代就已经开始了,文具(专业老师)是否可以帮助孩子们表达他们难以准确表达出的内心声音?
优化产品,需要对客户有深度认知——
替代性的表达内容是否准确?需要去洞察——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想说什么?他们有哪些情绪是深刻体会,却不知如何表达的?他们需要世界如何理解他们、懂得他们?他们最想证明什么、又最想验证什么?哪些价值观可以帮助他们度过心理难关?哪些认知可以帮助他们信任自己?哪些引导可以帮助他们更加自在、快乐?
此外,表达形式是否恰切?文具设计是否需要仪式感?要去洞察——他们的偶像是谁?他们最想成为怎样的人?他们喜欢什么样的互动方式?哪些日子对他们来说是特别的?
目标客户需要什么,必定是组织应该关注的重点,否则岂非妄谈“使命”!
医生的“客户”是病人。一位心内科医生的病人有什么样的痛苦,呈现怎样的症状,通常多大年纪容易罹患这类疾病,与哪些生活习性有关,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地域分别,有没有典型性格特质、或家族遗传特征,他她们最大的诉求是什么......这些,一个有经验的医生一定都清晰知晓。
母亲的“客户”是孩子。一位母亲刚刚生完孩子,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小生命,生产之前,她做了很多准备,她清楚新生儿有什么样的特点,睡多久、吃多少、需要怎样的陪伴、恐惧哪些影响......一个生命在降世之初,身体需要怎样的照顾,心灵又需要怎样的滋养,母爱会促使一位母亲去做好功课,用心了解她的孩子。
企业,想要为客户提供价值方案……须如同医生一般钻研,才能准确发现客户痛点;须如同母亲一般用心,才能深刻体察客户感受,共情客户深层需求。
坚定使命的意义,便是确保组织能够既钻研又用心地将目光聚焦于“客户价值”,洞察客户需求,致力于满足客户需求,在输出价值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强化“心能共振效应”。
备注:
新书初完成(21.5万字),边打磨最后一稿,边日更分享,待后续出版。请尊重原创,莫私节选!
陆续上传,链接:新书《心能共振:激活“信仰型组织”的拓荒之力》 - 文集 - 简书
有职场背景,对“企业文化、组织行为、心理学于企业场景下实践应用”感兴趣的朋友,可添加微信:shuiyan_7(备注清楚),够15人,便建群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