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们逃不开的“偏见”

我们逃不开的“偏见”

作者: 不明真相的瓜 | 来源:发表于2017-06-10 20:13 被阅读0次

    简单的来说的偏见是什么,它就是一种极为主观的缺乏客观实证的个人见解,并且将这种见解扩大解释为普遍事实作为价值衡量的标准。

    幸存者偏差

    • 二战期间,盟军需要对战斗机进行装甲加厚,来提高生存的几率。但是那会儿经费有限,只能够对局部的位置进行一些升级加固。那么问题就来了,究竟选哪个部位最关键,最值得把这个有限的装甲来装备上去抵御敌人的火炮呢?他们用了一个很科学的方法,决定采取统计调查的方式来解决。于是呢,他们就检查了每一架战斗机返回时受到的损伤程度,计算出飞机整体的受弹状况,然后再根据这个模型的数据去分析,最终得到一个决定。不久后统计数据就出炉了,盟军飞机普遍受弹最严重的地方是机翼,有的飞机几乎是机翼被打成了筛子,而相反呢,受弹最轻的地方是驾驶舱以及尾部发动机,许多飞机的驾驶舱甚至连擦伤都没有。而正当他们准备给机翼加厚装甲的时候,另一位统计学家阻拦了他们,这位统计学家提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方案,他说应该加厚的是驾驶舱和飞机的尾部。理由非常简单,这两个位置中弹的飞机其实都没有飞回来。

    • 我们到博物馆去逛的时候,常常会感慨那些古代的工艺品,它的制作是如何如何的精良如何如何的美轮美奂,而且坚固耐用,几千年下来,他依然是保存着。又或者你会感慨几十年前的家用电器或者是老爷车,它是如何的经久耐用,同时可能甚至会吐槽现代的这些工业化产品那么的不经摔,因为我们生活当中坏了的破了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了,和我们在博物馆或者说我们感慨的那些老电器同时代的绝大部分产品,他们的情况又如何?大部分是不是也是脆弱和简陋被历史淘汰,没错,其实能留到现在的肯定是当时那些物品里面的佼佼者,或者是被佼佼者们精心保护下来。比如说是皇室的陪葬品,说明他们使用的本身就是一些顶级的东西。

    • 当你或你的亲人得病的时候,尤其是那种重病,是不是经常会有人适时的出现,并且一本正经地推荐给你一些来自非正规医院的所谓神医或者是什么祖传的偏方。推荐完还不止,还斩钉截铁地告诉你这个绝对好,绝对有用,我家的那个谁谁谁甚至我就是这么治好的。我们只是来设想一下那些来自非正规医院所谓的神医或者是偏方,他究竟有没有治好他的经历呢?很有可能是有,假设这个推荐人是一个诚实的人,那么他的确是治好了,但是所谓的这个神医或者说这个偏方,他如果是治了一百个人的话,这一百个人当中他又治好了几个人,这个数据拿不拿得出来呢。另外,相信绝大部分的幸存者都会认为自己不会是人群中特别幸运的那部分人吧,因此呢,这些人就会在没有拿到全样本之前就认为这个神医或者是所谓的这剂偏方,它非常的有效,而且会不遗余力地去做主动的宣传。这种祖传的偏方到底还能不能信,其实很简单,如果说它真的具有普适性和不可替代性,那经过了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它就肯定不会是偏方了,它一定是现代医学的主流治疗手段。

    很多的科研成果因为需要媒介传播出去,而媒介关心的,或者说人们所关心的通常是那些可以产生理想或预期结果的幸存者,这就会使得大量的条件相同或类似的失败案例,它被刻意或者是不经意地隐去,那么这个幸存者偏差最有意思的思考就在于我们要获取某件事情的完整信息,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即使对于专业的统计学家来说也是如此,没有误差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看待事物的时候,真的需要尽可能的全方位多角度思考。

    负面偏见

    • 飞机是非常安全的交通工具,只是说空难一旦发生的时候死亡率极高,所以,这就造成了很多人的飞机恐惧症。许多人都以为飞机一旦出事,基本上就是机毁人亡。但事实是什么呢?如果我们从科学的角度去看,飞机事故后的生还率,它基本在90%以上。但这就是事实,哪怕你是一位每天都要坐一趟飞机的空中飞人,客观的来说,你需要上万年才会遇到一次重大的事故,当然这是纯粹从概率上来说,要注意这还不是致死事故,而要碰到一次这样的事故,你的飞行距离呢,大约是平均得达到地球到太阳距离的十几倍才行。而相比之下呢,对比得最多的道路交通事故,它的发生数量和死亡概率是明显要高得多,但是因为它太平凡了,太普遍了,媒体也懒得报道,所以呢,这就给人产生一种相比飞机坐车其实并不危险的错觉。

    • 地沟油黑心作坊这样的食品安全问题时常的见诸报端,但是它仍然不足以成为普遍现象。其实我们拥有相当完备的监管体系,正常的企业,即使是从经济利益出发,完全没有必要去冒这种风险。但这些负面的情况一旦出现就是新闻了,它往往会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这就给我们产生了这样一种认知上的偏差,或者说这种主观的印象,原来食品是如此危险的。

    首因效应

    • 人与人的第一次交往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当中会形成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效应,这就是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它的作用和持续的时间最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都会强。首因,它指的是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这不仅仅是人,也包括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比如说你小时候第一次接触某种动物的经历,当时的那个印象,可能会影响你的一生,而这种印象要改变是非常难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说跟人家交往,尤其是相亲,一定要特别认真的对待,否则的话,其实很有可能你需要花一辈子去改变。这种第一印象跟谈恋爱一样,第一眼看到感觉真不错,然后两个人打扮的很清新的去约会,熟悉了以后呢,不洗脸不梳头也没啥了。

    近因效应

    • 两个人原本关系处的很好,因为一件琐事,然后就分道扬镳。比如说你和你家亲爱的昨天晚上大吵了一架,没有和好之前,你可能对她的主要印象就集中在了她的无理取闹,无法沟通,蛮不讲理,可能会把之前的那些她的好的事情暂时给抛在一边。这个就源自于近因效应,指的就是个体最近获得的信息。它和首因效应相反,指的是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的主要是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也就是说在交往的过程当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知会占据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很多明星的粉转路路转粉往往就是因为近因效应。

    如果我们要和一个人成为一个长期的朋友的话,在临别时是不是需要给他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印象。所以要送人礼物的话,最好是在派对快结束的时候再拿出来。同理就是我们以前写的作文了,开头和结尾真的很重要。

    晕轮效应

    •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就是当你给一个人贴了一个标签,或者说你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你倾向于根据这个去推论他其他方面的特征。比如说,当你把他的标签定义成好的时候,他就会被好这种光环所笼罩着,就好比我们可能没有办法去接受某一个明星,带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气,因为我们觉得他是偶像,他是完美的,任何的小瑕疵都不应该存在。就好比我小时候一直无法想象,美女也是需要上厕所的。这样的情况都是受到光环效应的影响,那么坏同样也会如此,当这个人给你留下的印象变成坏的时候,你会发现他所做的一切好像都是坏的,这个在两个人的感情相处当中就非常非常常见。

    社会刻板印象

    • 通常我们会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一般来说,生活在同一地域或者是同一社会文化背景当中的人,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总会有一些相似性,另外的同一职业或者是同一年龄段的人,他们的观念社会态度和行为也可能比较接近。比如说在地域方面,提到英国人,很多人会觉得他很绅士,对美国人会觉得是狂放不羁,或者说上海人可能会说是精明等等,但是我们其实忽视了特例的存在,或者说可能这样子的人在这个群体当中只是占到了20%或者30%,或者他们可能只是统计上的幸存者,他太标签化了,所以强化了我们对他们的印象。又比如在职业当中,教师文质彬彬,医生严谨,这个就是我们在和个人深入接触之前首先给他们打上的标签,而这个特征一旦被固化,就成了社会刻板印象。

    这种刻板印象会放到首因效应之前,它会成为我们对一个人根深蒂固的一种偏见。

    基本归因错误

    • 我们在描述别人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别人的一切是他本该如此,而当我们描述自己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我们所做的一切是因为各种客观环境所影响而导致的。简单的例子,遇到一个学霸,你会觉得他就是一个学霸,否则他不可能学的那么好,但联想到自己,我为什么没学那么好,我可能就会去找很多客观的理由。

    证实偏见

    • 人们在搜索或者是解释信息的时候会想办法去证实他们事先形成的观念,人们也不相信那些否定他们观点的信息,比如说有些地方的朋友对于上海人他留下了一个精明或者是小气的刻板印象,那么在正常交往的时候,他可能就会格外地去留意那些细节,寻找他精明和小气的证据。确认偏误其实涉及到内心冲突的概念,就是当你看到的这个证据和你之前的那个判断不符的时候,我们不愿意承认我们自己错了,或者说是很难去承认。凭此呢,我们可以通过去搜索那些支持自己所持观点的信息来降低内心的矛盾。

    自利性偏差

    • 自利偏差或者叫自我服务偏差,那就是说相较于失败,我们会用一种有利于自己利益的方式来分析那种模棱两可的信息。比如说我考试考砸了,又比如说我减肥失败了,我可能就会觉得,诱惑的东西太多了,反正不是我的原因,如果说减肥成功了,那是我自己努力的结果。你有没有去想过起到决定性因素的,是否还有其他的原因呢,其实这些客观因素同样会影响我们最终是否会取得成功。

    信念偏差

    • 当我们分析某一个论点的逻辑推理是否有利的时候,那么我们会因为是否相信这个结论而产生偏见。如果说你相信我给出的这个结论,你会觉得我整个的推理非常有道理,而你一开始就对我产生的这个结论持否定态度的话,那你整个过程当中,其实你关注的都是中间的那些瑕疵和问题,哪怕你屈服,但是你依然没有办法真正的去说服你自己,所以我们会不自觉的去寻找那些我们认为的答案论点,或者说是推理,而无意识的去屏蔽,哪怕它可能是对的,但是与我们所认为的观点不一致的东西。

    有一个很残酷的现实,就是我们总是倾向于生活在那个我们自己营造出来的,而非客观真实的温暖的世界当中。


    偏见,它会有这样几种特质

    1.无实证揣测

    一个人在欠缺实证调查掌握充分证据之前就预先做出自己的喜好倾向或看法,最常见的女生的数学能力没有男生好。

    2.渲染主观看法

    它也可以叫做认知偏误,就是通过极为浅薄单薄的经验或者不具有足够代表性的事实就对某个群体作出以偏概全的解释。比如说你可能之前偶尔交往过几个来自某一个地方的人,但是他们都给你带来了不好的印象,让你觉得我有两三个例子还不够多吗?你就对这个地区所有的人贴上了一个他们是不好的标签,但事实上你有没有做过详尽的社会学调查呢?

    3.选择性接受

    选择性接受或者叫做确认偏误,就是当我们有了一个看法,即使我们明知道自己的看法过于片面,但是仍然选择接受那些对我们有利的解释,而忽略排除那些反对我们的证据。这其实发生在了当今社会,很多似是而非的争论上,其实每一种观点它都存在着一些瑕疵,或者是站不住脚的地方,但是当我们选择我们站在哪边的时候,我们就会选择性的去忽视那些客观存在的问题去攻击别人那些他们忽视掉的客观存在的问题,但事实上很多事情它并非是非黑即白,对和错并不是一条泾渭分明的分界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逃不开的“偏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whc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