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6月初,张作霖为首的奉军全线收缩,撤回山海关。北伐军则乘胜前进,迅速占领北京,并将改名为“北平”,统治中国十余年的北京政府宣布终结。只要再解决盘踞东北地区的奉系军阀,就可以完成全国统一,使北洋军阀彻底成为历史。
不久,接替父亲张作霖出任东北保安总司令的张学良与南京国民政府谈判,表示愿意服从三民主义,在东北全境改挂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但很快这一消息就在东北地区引起轩然大波,虽然这一利国利民之举得到了东北各阶层群众的拥护,但反对的声音也不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直鲁联军、士官派和日本人。
与北伐军联手解决直鲁联军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原属奉系军阀杂牌的张宗昌、褚玉璞两支部队作战极其英勇,一路冲杀在前,迅速抢占了直隶(今河北省)、山东、苏北和上海等地盘,后来张、褚二人分别被委任为山东督办和直隶督办,部队也合编为直鲁联军。1926年北伐开始后,直鲁联军节节败退,最后仅剩5万残兵退到河北东部,充当奉军阻挡北伐军的第一道防线。
作为奉系中的杂牌,张宗昌、褚玉璞等人深知,张学良统治下的东北地区根本没有其容身之处,要想东山再起就必须夺回山东和直隶地盘,为此他们坚决反对东北易帜、与北伐军和解。张学良也深知这些地方诸侯不服管教,遂与北伐军白崇禧部合作,于9月中旬发动滦河会战,将残余的直鲁联军全部包围缴械,张宗昌、褚玉璞率少数心腹逃往大连,托庇于日本人的保护。
以理服人说服士官派
在奉系内部的反对派中,杨宇霆无疑是最有分量的一个。他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是奉系“士官派”的首领,从民国初年开始其就在张作霖身边担任参谋长、智囊,在奉系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张作霖在皇姑屯事件中被炸身亡后,东三省联合会举荐的3位继承人中,杨宇霆也名列其中。
但客观的说,此番杨宇霆一派反对东北易帜并非故意唱对台戏,而是认为“不换旗,可以举足轻重,战守自如,主动在我;换了旗,就得听命于蒋介石,进退失据”。因此,其建议暂时闭关自守,静观其变。对于杨宇霆等人的观点,张学良据理力争,表示:日本势力遍布关外,如果不能联合南京国民政府,既不能保持自主,又要背上卖国骂名。当前,国民政府在关外并无实力,东北易帜后仍能保留独立地位。经过再三解释,杨宇霆等人不再公开反对。
以国民政府对抗日本人
最令人感到悲哀的是,东北易帜这样一件彻头彻尾的内政问题,最大的阻力竟然来自日本人。日本方面得知东北即将易帜的消息后,立即安排其驻奉点总领事林久治郎出面,向张学良表示日方坚决反对的立场。8月6日奉系为张作霖发丧,日本政府派出前驻华公使林权助前来吊丧,不但转交了日本首相田中义一表示坚决反对的亲笔信,还公然发出了战争威胁,表示“擅挂青天白日旗,日本必具强固决心,而取自行行动。”
面对日本人赤裸裸的威胁,张学良没有直接回击,而是耍起了太极,将压力转到了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那里。10月10日,张学良致电蒋介石:“东省易帜,早具决心在前,实因某方之压迫,致生障碍。”几天后,又发一电:“惜因外交环境关系,不得不分别缓急,徐图解决,免滋意外纠纷,总期实践前约,昭示国人。”总之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东北迟迟不能易帜,都是因为日本阻挠。
为了对抗来自日本的压力,蒋介石不得不亲自出面请英、美等国进行斡旋,逼迫日本人让步。11月份,日本首相田中义一终于表示:东北易帜是“中国内政问题”。至此,东北易帜的主要障碍被扫清,1928年12月29日,东北全境改挂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