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过年,各种各样的沟通,更是深深地感受到确信的力量,而我们日程中的大部分事,都是消除不确定性,增加确定性的,一个确定性,百万千万亿万可能都换不来
也许人生就是追求各种各样的确信,而非单纯的确定性
确信和确定性的区别就像历史照片与当下摄像头中取景的区别,一个是历史,节点性的,一个是不断刷新,动态变化的
确信无所谓正确与否,而在于能否坚信,并一直坚信下去
当我们牙牙学语时,将陌生的发音与场景结合起来,不停地实践,然后建立"正确的关联",即使这些句法在后面的学习中发现是错误的,但只要沟通双发可以达到目的,就是成功的沟通,就是确信
曾经的经典物理是无懈可击的,现在发现其有局限性,但依然不耽误当时的人按照它完美践行,甚至出版逻辑论证完整的论文巨著
夫妻的生活,即使双方都有这不为对方所知的阴暗与背叛,但只要相互之间有着坚定地确信,在其崩溃之前,他们都是恩爱的夫妻,这不是之后的背叛与了解所能改变的
他人找你借钱,你对其还款的确信程度是即时的,最多通过他的过往对其增减,而无法完全保证将来的款款概率,对比向银行借钱也是如此
今天是情人节,应景的说下谈恋爱,女性因为生理上的风险成本更高,因此需要更大的确定性愿意结成婚姻,而这些确定性通常又由历史的与当下的组成
有些偏向于过往历史的,更理性些,喜欢看家世,看经历,看谈吐,即使当下感觉不错,依然会多角度充分获取信息
有些偏向于当下给自己的感觉(甚至就是当下的愉悦),则更感性些,即使之前劣迹斑斑,依然可能被当下的"确定性"打动,被动承担巨大风险
排除新社会,女性对"色/性消费"的需求,若本身并无"色/性消费"的意图,还是多看看过往,这能证明现在,结合当下的言行,印证将来,能保证最大的确定性而非仅仅当下的确信
回归正题,是否每个人,都是在不停地追逐确信呢?现在看来是的,似乎人类的基因中就充满了对不确定的厌恶:
远古时代,哪些地方是安全的,哪种狩猎方式更高效,哪些植物和果实可以采集等等等等
这些如果能有更高的确定性,族群就能获得更高的存活几率,而努力提高这些确定性的族群则能获得更高的生存几率
对人也是这样,因此,才有充满不安全感时的自欺欺人,才有对巨大未知时的故步自封
因为这些都会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给当下的"确信"带来巨大的损失,未来更高的"确定性"是很难打败当下"确信"的损失的
也正是因此,那些勇于走出舒适区,走出"已知",怀着"一无所知"的求知欲望前行的人,通常都能很伟大
一步神,一步魔
个人的步伐,终归受制于当下的环境和自身的肉体限制,因此,那些相对当时社会环境走的尤其远的伟人们,通常都会遭受巨大的折磨
因为他们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不确信",而整个社会还没有勇气走出"已知",或者是因为这些"伟人"的步子太大,步伐太快,导致人们跟不上了
哥白尼的日心说,直接动摇了整个信仰的基石,导致被烧死,伽利略的望远镜却因为局限于少数高知,以及积极与当时宗教靠拢,得以幸免
早几十年中国的陈寅恪和郭沫若也有类似的经历,这里就不多展开了
因此看来,当下的"确信"是保全自身,发展自身必须要衡量的,对内需要长期发展,必不可少,对外不可棱角毕露毁损自身
需要时可以合理"短时暴增"自己的"确信",而又必须实时警醒挤出当下"确信"的泡沫,对个人,组织,社会,世界做出长远上具有确定性的评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