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的营养午餐,一星期总有三四天是鸡腿排骨换着做。往往一大盘鸡腿剩着,喊谁吃都摇头。一年很少去买肉做荤菜。
因为不缺,需求不大。今年借肉价上涨,问题肉眼见着流入市场。 吃肉的话题,本来也没往心里去,夜里小女儿与二姨聊天时又被问"改膳伙食没?奶奶买肉没?”无意听到“反正好久不吃,也不想吃了。”
随后的小花絮有点冷了:一星期学校只吃一顿荤:小鸡腿。每当端过来时,大家都抢个不停。力气大的去抢个大点儿,反正有些人知道自己实力,总有一个是她的,可惜这个星期最后只剩下半个了……有时候每个班会多给一个,大家都吵着抢。
在小学时候谁多吃多盛会被笑话饭量大,初中再也没有了,饿啊!不到时间都饿哩不行了!……有一次班级那个S同学,他很聪明,等到最后,拿了鸡腿,借着要送盘子,端着多了的鸡腿就跑,谁知道半道上拎泔水那个老爷爷顺手拿了扔到桶里。那个s同学气的不行,埋怨说浪费情,还耽误了写数学作业。”
我不由听笑了。难以想象这个白白净净,文明有礼的小眼镜男生,小学时吃饭像猫一样,很多时候都要劝他多吃一点,本身家庭条件不错,隔三差五家长都来加餐,啃排骨时那难以下咽的神情与现在的送盘事件咋也搭不上边……因为有需求才会去改变。
看来需求才是决定行动的成因。学生在学习中需求又该如何去激发,找准需求点,才能有实效。
鸡蛋从外打破是蔬菜,从内打破是生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