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两个温暖的事儿。
来自于餐厅服务中的小故事。
(为了方便阅读,用第一人称表述)
第一个:
有一天晚上,“我”接待了一位男士客人,因为他教了我们咖啡,决定送他一份甜点,他选完后走到了花园,“我”把甜点放在他喝咖啡的座位上忙别的事去了。
紧接着就下班了。
第二天早上“我”来上班的时候,同事说“你选的xx蛋糕味道不错”
“我”一脸愕然:什么蛋糕?
就昨天晚上你点的啊,那位客人不是说让你选一个你平时喜欢吃的吗?
“奥”。
是的,这个故事里的男士在点甜点的时候已经不是给自己点,而是用善意的方式,让服务她的小伙伴们,能心安理得的享受这些平时看着别人吃的美食。
这是餐厅伙伴跟我讲述她被治愈的故事。
除此以外,还有过生日的客人会专门把服务他的伙伴叫过去“这块蛋糕是专门留给你的”。
会有客人发现年纪轻的伙伴时,询问为什么没有再上学,进一步讲述她离开学校后持续自我学习的故事。
在这次聊天里,我也分享了另一个故事。
很多年前的夏天,有个城市里的教授家里请了一个小保姆。
小保姆来自偏僻的农村,衣着土气,且因为年纪小,也没见过世面,连城里人家里的设施都不会用,因此没少遭人嫌弃。
尤其女主人。
女主人是一位刁钻的老太太,除了嫌弃小保姆土气没见识外,还会嘲笑她睡觉姿势张牙舞爪,每次发出感慨“农村人就是粗野”,做事情也是稍有犯错就厉声训斥。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形容那位小保姆的状态不为过。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主人家里来了位客人。
又一次,当小保姆端滚烫满溢的汤洒了一些在地面的时候,
“谁端的汤?”女主人毫无表情的声音响起
那是小保姆害怕听到的声音。
但是这一次有点不一样。话音刚落,另一个声音响起:
“我端的!”
一个柔和而坚定的声音响起。
是那位陌生的女士。
在小保姆的记忆里,那是最天籁的声音。
是的,我就是那个故事中的小保姆。
那是我17岁时发生的事情,中专第一年暑假。人生第一份工作。
那位客人是女主人的妹妹,远嫁新疆,那年暑假回来探亲。
除了帮我背锅洒汤事件外,还帮我背锅踩猫(不小心踩了猫尾巴,女主人质问时,她又一次帮我承担了)
离开时,她还留了我学校的地址,回到新疆后,给我寄来新疆的照片,邀请我毕业后去新疆做客。
我至今没去过新疆。离开学校后跟这位恩人也失联了。
但我还是在很多时候想起来那个夏天,那张我记不清模样却永远温暖的面孔。
我想,有生之年,只要我的脑子还有记忆,就还会记得。
因为那是十七岁少年心里永久的晴天。
同样,我在听到这位小伙伴分享的故事的时候,也眼眶湿热。
每个人的一生,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
也许,不是每一个人都那么幸运,能拥有好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但自我教育与社会教育却很大程度是后天决定的,也是伴随我们一生的。
而教授家的探亲女士,为服务人员点蛋糕的男士以及其他善良的人,你们一瞬间的善举,对那些人格尚未定型,对世界有太多疑问,敏感又脆弱的少年们都是最宝贵的社会教育。
而今天,作为经营者,我深知,餐饮行业是个(看似)入门低,工作内容又高度重复的岗位,多数从业者的感受是价值极低。
所以,我们招人、留人都极难。
但正因为是这样的瞬间,或许会让她们觉得这一天值得。也会温暖她们后来的路。
如同那位17岁的小保姆。
由衷感恩[爱心][爱心][爱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