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的天气,仿佛一夜入冬,而冬天正是甘蔗上市的时候。
甘蔗原产地可能是新几内亚或印度,后来传播到南洋群岛。大约在周朝周宣王时传入中国南方。先秦时代的“柘”就是甘蔗,到了汉代才出现“蔗”字。
甘蔗粗生,阳光充沛的地方就可以种植,十八个月就可以收成。蔗叶飘飘,蔗翠如竹,远看煞是好风景。
甘蔗长成后就好像一条条长长的竹杆,随着蔗茎的伸长,基部叶片自下而上逐渐枯黄,在甘蔗生长后期就要剥去枯黄脚叶,以便增产、促熟、增糖。
在湿热蔗区,打脚叶增加了蔗田的通透性, 可以降低田间湿度减少气根和侧芽萌发对养分的消耗,减轻鼠害和病虫危害。
甘蔗按用途可分为果蔗和糖蔗。 糖蔗,色紫,含糖量较高,是用来制砂糖的原料,因为皮硬纤维粗,用牙撕扯不动,口感较差,只是在产区偶尔鲜食。
把甘蔗汁用火来煮,烧干后便成蔗糖,加水再煮,除去杂质之后的结晶体就是日常用的白糖。
果蔗分有绿色,易撕扯、纤维少、茎脆、汁多味美、口感好的竹蔗和口感比竹蔗松软,只适合生吃的红蔗。
每年清明祭祖,江门地区除了会带烧猪烧鹅、松糕、鸭蛋……这些祭祀食品外,还一定要带有甘蔗。习俗是还要在祭祀完先人之后,要在墓前分吃甘蔗。
我们的习惯是是吃完蔗,将蔗渣和咬下的甘蔗皮都会吃在墓的周边,吃满一地,也不用清扫,意思是表示有人来探望了地下的亲人,寓意子子孙孙繁衍不息。
以前,水果稀少,物质贫乏的年代,甘蔗便宜,江门大街小巷常见人把甘蔗用牙撕扯外皮,细嚼蔗肉啖汁而食。
如今这个情景,除了在每年清明行山可以见到,平日已很少见到。只剩下随处可见街头巷尾,卖鲜榨蔗汁的小摊了。
以前过年家里人会买蔗回来当水果吃,还记得小时候吃甘蔗的习惯是一定会从尾往头里吃。从头吃到尾,还要不能没吃完就扔掉。据说这样子寓意做事情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但是我就觉得先吃头尾,剩下最甜的中间留到最后才吃,颇有先苦后甜的意思。不过,现在好像已经没有多少人会买蔗回家当水果吃了。
冬天做羊肉煲的时候也会放上几节竹蔗,说是可以减低羊肉的膻味。这几节蔗通常只会丢掉,是不会有人吃的。
蒸银边鱼的时候在底部放甘蔗,让整条鱼受热均匀,甘蔗吸饱边鱼的鲜味,吃起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的。
旧时广东人食用甘蔗,大多爱用做甘蔗萝卜汤:把甘蔗200g,鲜萝卜150g,切碎,加水煮至萝卜烂熟,去渣取汁,随量服用。该法源于《山清家供》。本方取其“蔗能化酒、芦菔能化食也。”
现在最普遍的食法是煮竹蔗茅根汤,加上红萝卜和马蹄,味道更佳。
鲜榨蔗汁?去街头买上一杯,就更简单方便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