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沉淀
孩子的每一个坏行为背后,都是一次次成长契机。只有适时地抓住这些契机,透过孩子的问题,看到他们的真实需求,找到替代性方案,才能解决问题。
我外甥小时候,只要是路过超市、小卖部之类的地方。都要进去买点东西出来。
如果遭到拒绝就开始哭闹、撒泼打滚,拦住大人不让走,或者之间挂在大人身上不下来,各种哭闹。最后被缠到不行,不得不给他买。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在兰海老师的《超级育儿师》里也看到过,她的处理方式是。拒绝孩子态度要坚决,可以把孩子抱到卧室或安全的地方,孩子肯定哭闹不止。告诉他哭也没用。家长不要逃避,就在那陪着他,等他哭够了,慢慢平复下来,再过去沟通,告诉他拒绝的原因或者理由,等孩子想通了,给他拥抱,安抚他。
刚开始我不知道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直到听了心理专家,田宏杰老师的分享课。
她说,有一个实验,把鸽子关在笼子里,鸽子饿了用嘴到处乱啄,笼子里有一个开关,每次鸽子啄到那个开关,会有一粒食丸掉下来。慢慢地,鸽子发现了规律,食丸和按钮之间有关系。
只要啄动按钮,就能得到食丸。这和孩子的哭闹着要玩具很相似,行为会导致某种结果,哭闹的行为也能够得到玩具这种结果。
一旦孩子养成这种行为模式,那他肯定用哭闹来控制家长,甚至有时候会愈演愈烈,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会使自己受伤的方式来逼着大人妥协。
如果你认清他的这种伎俩,不为所动,并且告诉他,你哭吧!哭也不会给你买,甚至嘲笑他说,看你这样子,丢人不丢人,我拍下来,发给你老师看看。
这样做是可以让孩子买玩具的计划落空,但是这样做之后,孩子会觉得自己的需求不会被满足,自己不重要。以后再有需求也不会为自己争取。因为在需求面前他是无力的,没有办法的。
这是小时候面对的一个玩具,随着他慢慢长大,这个玩具会变成工作中的一个项目,一次升迁机会,或者是一位吸引他的异性对象。如若他经常体会到需求不被满足的无力感,那么面对这些机会,除了逃避,不会有别的办法为自己争取。
那么在面对孩子哭闹时,我们要看清他哭闹背后的真正原因。你可以蹲下来问他,你想要这个奥特曼吗?它看起来确实不错,可我没看出来它和家里的那个有什么分别?你为什么那么想要呢?他会说出原因:我的好朋友小明有一个,我也想要;或者说我就一个太孤单了,我想再买一个陪着家里的那个…
你听他说完原因,要体会他的需求,你的想法不错,确实应该买一个,可是我们这月买玩具的钱用完了,下个月我们再买吧,告诉他家里的规则是什么。你再等几天,到时候我们第一时间过来买这个。
他可能听完你讲的,还是不情愿,继续哭闹,这时候你就陪在他身边,不躲开不逃避。等他哭会儿,他肯定在心里寻思,这样一直哭也不是办法,不就是一个奥特曼吗?先玩着家里的,下个月再买也不错。
等他渐渐停止了哭泣,并愿意跟你回家,就这样他发展了延迟满足的能力。当他回到家里,玩着原来的玩具时,可能会发现,奥特曼虽然一个人,我的蜘蛛侠也可以陪他,这样他就不孤单了,下次再买恐龙也不错;或者想,既然小明有了,我下次带上我的玩具和他交换,也可以玩到…
当他能这样积极的想办法时,不但能发展出别的能力,也锻炼了他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这样,再有需求时,他是会想办法积极争取的,比如延迟满足或者资源整合。
再如有个孩子玩网络游戏特上瘾,他爸爸妈妈打也打了,骂也骂过,怎么都管不住,带他去见心理专家。
通过聊天,专家发现孩子玩游戏,并没有给他带来我们所说的快乐、满足,或者在小伙伴中的威信或者成就感之类的?相反,他也觉得空虚和无聊,但就是无法自拔。
那么孩子沉迷网游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了解之后发现,原来孩子的父母经常吵架,每次吵完就要冷战好久,互相不说话。孩子小时候觉得是自己不够好,惹爸爸妈妈不高兴,只要自己乖乖听话,爸爸妈妈会和好的。
于是,他在家经常小心翼翼和听话,尽量不给父母找麻烦。一次在学校犯了错,老师告诉了家长。
回家之后,爸妈训他,起初他很害怕,渐渐地不那么怕了,无意间抬起头来,竟意外发现爸爸妈妈放弃了冷战,正在一起对付他。
后来,他发现了一个秘密,只要自己犯错,父母都会放下矛盾,一起处理他的问题,这种把父母往一起拉的感觉,让他觉得安全。 哪怕这种安全感是闯祸换来的,甚至是不惜让自己染上网瘾。
当父母眼里只有规则、原则时,会关注不到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如果我们在沟通时,别只关注自己说了什么?也留意观察自己是怎么说的,通过非语言交流,我们更能发现自己的问题。
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正是改变的契机,希望家长多看到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给孩子引导,让他们成长为有力量处理自己的情绪、情感等问题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