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历,于现代而言是知识获取的能力象征,于古代而言是知识通博的身份象征。
知识似乎在一开始便赋予了强大的虹吸力,令多少达官显贵威风凛凛,也让寒门小胥乘风驾鹤,终其本为功名利禄,千百年来从未失利。追求功名显贵,崇尚礼仪文邦,儒学思想在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催化剂之效果。
我们且从儒家思想的发源之际说起,孔圣人在十五岁开始即已饱读诗书,精研礼数厚学博通,在当时的鲁国也已经有一定的名气,在他逃亡到齐国后,还教齐景公治国之策,也就是那句经典的“君臣父子”之说。这也让孔子的思想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播,离开齐国回故乡后,孔老夫子开始了他人生的著书立说之路,这样一来闻知其课得人皆慕名而至络绎不绝,七十二贤子弟便是印证。然而,这里要说的是,这些慕名前来拜师学艺的人,却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鲁国在当时的齐鲁楚三强争霸下,那是夹缝生存,除了鲁庄公时代稍得歇息外。一个弟子的书本、盘缠、车马、住宿、吃饭等等加起来也够养活个菜农家了吧,而孔老夫子有3600弟子之多,起码得分个两三百批吧,每批次学生又或多或少会携带家属,这笔生意不谓不大。光住宿而言,周边客栈,也就是现在说的学区房,食宿一体化,何况当时去听孔子课的人,很多还是贵族子弟,杯酒之间即已交朋论友,这一通下来每一位学生至少有一个朋友,或者说是客户吧(客栈或其他店的,暂且这么理解),我们从当时的经济状态也可知晓一二。
春秋中后期,以孔子为代表的一大批先哲圣贤,推动了各国政治经济,乃至军事的变革,百家争鸣之势造就百家争端,且看诸侯国连年征战即知,用那句经典名言知识改变命运来诠释,实则最为贴切,知识分子不只是改变自身命运,在这个群体发展到足够庞大的规模之时,犹如铁臂一般,具有扭转乾坤之力,改变的可能是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格局。这个时间点从春秋直至始皇一统天下,出现了太多的能人异士,助推社会经济文化进入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这是学历经济潮的第一次社会变革影响。(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