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逃离北上广,以前可能是一种面对一线城市生活压力的一种无奈之举,或者一种调侃。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一线城市也逐渐冒出,因此这一说法可能不再是一种无奈,而是因为多了一种选择。
《第一财经周刊》旗下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了2020年《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对中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再次排名。
一线城市没有变化,依然是北上广深,但是新一线城市却出现了两个新的身影。
*图片来源于新一线城市研究所
在这个排行榜中,“上北广深”四座城市依然位居前列,他们有着最密集的资本、最提倡创新的空间,既是各种概念声音最洪亮的地方,也是传播最迅速的地方,自然也是很多优秀应届生向往的远方。
15个进入“新一线”的城市依次是:成都、重庆、杭州、武汉、西安、天津、苏州、南京、郑州、长沙、东莞、沈阳、青岛、合肥、佛山。
其中与2019年相比,合肥和佛山取代了昆明、宁波,第一次进入新一线城市名单。
近几年,新一线城市的存在感也越来越强大,毕竟为了抢人,他们也是拼了。
新一线城市优势在哪里
1、房价
我们不远万里去追逐远方,是因为那里有“面包”,但最后还是被房价吓了回来。
一线城市的诸多优势在高房价面前已经略显底气不足,由此导致的社会生活压力反而成为了一大劣势。
*数据来源于住房大数据
可以看到,大部分二线城市的房价不足深圳、北京的一半。
2、人才政策
有利的人才政策也逐渐成为新一线城市发展的一大优势。
虽然北上广深的户籍政策有所松动,但是人才入户门槛对一般人来说,还是太高。而以成都、西安、武汉、南京等为首的新一线城市,为了抢夺人才,则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图片来源于网易新闻
3、薪酬与就业
据腾讯财经出具的数据,在薪酬方面,尽管整体上新一线城市与老牌一线仍有差距,但这种差距正在缩短。
*图片来源于智联招聘
除了薪酬的差距,还有下图中顶尖企业&独角兽的分布,也可以看出,杭州、南京、武汉、天津、苏州等新一线城市顶尖企业&独角兽的密度分布跟广州、深圳相差不是特别大,甚至杭州还超越了广州、深圳。
*图片来源于微链
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比如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都把新成立的研发中心或者第二总部,设置在这些新一线城市。
4、基础设施
在今年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重点建设12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其中就包括了天津、成都、重庆、武汉、西安、郑州、大连和厦门等新一线城市。
未来,新一线城市还将凭借纵横穿梭的高铁线路,与周边城市抱团发展,逐步形成以自己为中心、向周围的辐射的城市群,分流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人口:如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的成渝城市群、以武汉、长沙、合肥、南昌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一系列趋势都在说明,在可预见的未来,一线城市与新一线城市之间差距将越来越小。
尽管老牌一线仍在公共服务资源、薪酬掌握着优势,但新一线也依靠着自身的潜力,卯足了劲缩短和一线城市之间的差距。
理想城市应该具备什么?
新一线城市排名的衡量主要取决于5大维度: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未来可塑性。
前面这四个维度应该很好理解,我们来看一下未来可塑性,未来可塑性是指城市在未来能给予人们多少想象和可塑空间。
以成都为例,近年来,成都数字经济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已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计算机、网络通信、电子元器件、信息安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领域形成了较强优势,是全国首批、中西部唯一的“中国软件名城”。
第一财经从这5个维度来描绘人们心中理想城市的轮廓,这个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
我们发现,所谓的理想城市,应该不只是冷冰冰的经济重地,他要有自己特殊的城市气质,要关注人的活动,人们才能自发被他吸引,愿意在这里生根、发芽。
我们最初选择一座城市,也许都是为了“面包”而打拼,在这里跌跌撞撞、奔波劳累,但渐渐的,这座城市的文化和人在感染着我们,我们慢慢发现它的可爱之处,开始有了归属感,就这样,很多城市,过着过着就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所以,也许城市和城市之间实际上是没有办法去比较的,因为每一座城市对于不同的人都有着不同的意义,有人爱北上的繁华,也有人爱小城的安逸,有人爱成都的巴适,也有人可能只是爱武汉的一碗热干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