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到有的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有的物质很难溶解到水中。
2.认识“溶解”这个科学词汇。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2.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
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
2.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的反思:本堂课中,学生能自觉的运用学过的观察方法,对溶解过程中物质的变化进行观察,并在老师准备的记录单上画上物品放入前,中,后的变化情况。明白了有的物体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有的物体不能溶解在水中。并且通过平常的生活经验,知道不见的盐糖等是化了,通过老师的引导了解了“溶解”这个科学词汇,知道“化了”用科学的说法叫做“溶解”。在物质溶解的过程中,小朋友们发现溶解的很慢,此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回忆了平时爸爸妈妈在冲泡牛奶,果汁时会用勺子不停的搅拌,于是让学生们尝试用勺子搅拌我们的液体,发现物质很快溶解了和我们的水充分混合了。我们还一起回忆了生活中知道的可以溶解的物质:白糖,味精,果汁粉等等,知道了溶解对我们的生活很有用。
但是在课堂上有一些不足之处,同学们发现能溶解的物质都比较小,提出物质能在水里消失是因为很小,很细。这个错误的认识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最后我用沙子反驳了该同学,并告诉同学们物质能否溶解和它的大小没有关系,此后的课堂上我给学生多准备了一个物质:沙子。
课堂纪律的反思:
本周我在课堂管理上改变了以往的扣分制度,变为表扬制度。发现在有的班级,学生表现欲望强,当老师表扬某个组,某个人后,同学们会受到正向的刺激,会变得比较乖,力求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表扬。但是在有的班级,表扬(画星星️)作用不如扣分(画叉叉)来的效果更好,当我给一个小组画了叉叉,其他同学就开始担心自己小组了。我想可能和平时本班班主任老师的管理有关吧,我也应该调整给各个班不同的课堂管理方式。
《它们去哪儿了》教学反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