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不少课,看了不少书,思考,又思考……好多的东西便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整合,整合成适合自己的那个存在。也许它来自《五种时间》,也许它来自《富兰克林自传》,也许它来自《奇特的一生》,又也许它来自《人生只有一件事》……总之,我也不知道它究竟来自哪里,反正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开始就是了。用完形的心态,打易效能的卡,先来个90天(其实是13周91天,每周关注一个重点习惯)。
2021年11月7日,我开始了我的微习惯打卡。第一天是这样的:
1.早起:✘(超七点了)
2.码字:码打卡
3.运动:空达里尼抖动15分钟
4.阅读:《让心安住,有爱的房子才是家》5页:省时购物法
5.听书:《人是如何学习的》重点:第一,重视前概念,知道了为什么要互动、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知道了我们需要重视前概念;第二,重视元认知,你要不断地学习,同时知道怎么评价自己的学习;第三,重视知识的迁移;第四,重视教育环境和教学方法的打造。
6.一舍一留:燕自己厂里做的毛衣,我太大了,留下燕的情谊,还了回去。毛衣在我这里肯定舍了,那么好的品质真心舍不得,在她那,可以送人,也可以自己穿。
7.冥想:5分钟,买了正念冥想课程。
8.打杂卡:樊得学森疫
9.晚七点后不进食:汗蒸排毒,18:30吃了十来片水煮土豆。
10.护肤:水疗+黑泥面膜
11.泡脚:汗蒸
12.睡前话聊:拥抱,因为今天接受儿子的采访,大概40分钟。
13.早睡:22:48
感恩:
1.感恩诺爸准备了美味又营养的早餐;
2.感恩同学燕子陪排毒,[惊讶]受虐的那种;
3.感恩诺宝选择采访我;
4.感恩滴滴师傅提醒!
看完这个打卡的具体内容,你也许会问:为什么是13个?为什么是这些内容?
先来说说为什么是13个吧?
一年365天,52个星期,52÷13=4,13个习惯每周重点践行一个,一年刚好4轮。每周关注一个重点习惯,其他习惯顺带践行。第一周关注早起,第二周码字,第三周运动……依次类推,13周后,在第一轮践行的基础上开始第二轮,可以照样子继续,也可以适当提高或降低要求,一切从心出发。
为什么会是这些内容?
仔细看这13个习惯,会发现压根没啥志气,都是些生活中最普通的事。
早起,早睡,运动,泡脚,护肤,晚七点后不进食,冥想……不是生存时间,就是好看时间,真心没什么好夸耀的,无非是活得规律一点。
一舍一留是与物品做链接,每天留点注意力关注物品,以现在、以我为中心,慢寻找适合自己的物品。
打杂卡是捋那一地鸡毛儿,也可以算生存时间。
睡前话聊是与孩子做联结,和谐亲子关系。
听书,阅读是输入,码字是输出,这三个相对励志一点,勉勉强强算是赚钱时间,毕竟学习总是让人有所长进的。
这些事,普通,似乎也上不了台面,更不值得夸耀,但从做得多少角度来讲,这些是做得最多的事,因为多,所以重要。
如果你认识我,一定知识道我原本的那些目标:一年看等身高的书籍;一年跑600公里;一年做1000个番茄钟……仔细捋捋,原来这些都是目标,眼里总盯着目标,实现前焦虑,实现后兴奋、快乐,但那种快乐稍纵即逝,又马不停蹄地为下一个目标焦虑……没错!目标一个接一个,没完没了,似乎不是在焦虑,就是在去焦虑的路上……
而现在的微习惯打卡是系统导向的,比如每天运动,不管什么运动都可以,比起单纯的跑步更灵活,更容易实现,让人总是在完成的喜悦中,偶尔多做一些,更是满足感四溢!
放下目标,完善系统,13个习惯,虽然普通,却让人踏实!我们总是向往诗和远方,可眼前总有一地鸡毛,踏踏实实地扫鸡毛,或许有一天你就在远方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