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芭蕾,无论如何也绕不开一个惊天动地的伟大名字——美国芭蕾之父,乔治·巴兰钦。
作为芭蕾历史不可替代的革命者,新古典主义芭蕾的开辟者,他创造了无情节的音乐芭蕾,让芭蕾成为看得见的、形象化的音乐。
音乐芭蕾为舞者的乐感带来了极致的挑战,但它却不仅仅关乎音乐;无情节芭蕾摆脱了繁冗的叙事,转而让芭蕾去驾驭抽象的,更深遂广博、难以拿捏琢磨的意义。
可以说,巴兰钦的作品是对舞者从身到心全方位的难度考验。
想要了解巴兰钦的作品,无论如何也绕不开那台极致华美璀璨的视觉盛宴——《珠宝》。《珠宝》由三幕组成,经过了《绿宝石》的浪漫缥缈,《红宝石》的灵窍鲜活,到了第三幕《钻石》,便仿佛是被托入了典雅与高贵并存的最高殿堂,璀璨而庄雅。
而让《钻石》折射绝世光芒的,自是那身披华光的女主角。美国芭蕾沉浮数十载,提及钻石女神,便一定绕不开她的名字,她就是永远沉淀在流金岁月里的那颗珍宝——巴兰钦的缪斯,芭蕾舞史上第一位“钻石”,Suzanne Farrell。
1961年,年仅16岁的Suzanne加入巴兰钦的纽约城市芭蕾舞团,青春美丽又天资出众的她无疑是艺术家灵感的源泉与投射的对象。
巴兰钦为她创作了许许多多的剧目,《沉思》、《茨冈舞曲》、《恰空舞曲》、《莫扎特风》…这些如今在各大舞团上演的经典名作最初的首演者都是Suzanne,当然,也包括《珠宝》。
1965年,19岁的Suzanne和巴兰钦一起登上LIFE杂志封面,那是巴兰钦为她创作的《堂吉诃德》首演,Suzanne一身童话仙子般的装束,是杜西妮亚女神的装扮,而巴兰钦则亲自扮演堂吉诃德。
熟悉剧情的芭蕾舞迷都知道,杜西妮亚是堂吉诃德梦境中的女神,或许这就恰如现实中,Suzanne对于巴兰钦的意义。这位当时还无比年轻的姑娘,注定以巴兰钦大师缪斯女神的身份永载史册。
在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拍摄的纪录片《永远的巴兰钦》中,首席Agnès Letestusara谈及了她对于《钻石》的理解,她认为钻石中的女舞者形象,倾注了巴兰钦对于Suzanne渴慕而又难以抓住的情感。
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着沟壑,女舞者某一刻似是流露出了温暖的情谊,随即又被下一秒的冷若冰霜所浇熄,就像钻石那无数的折面,光芒于其上飘忽不定,不可捉摸,永远笼罩在一层神秘的美之下。
钻石女神的高高在上、耀眼无方,某种程度上也映射着巴兰钦对于“冷美”的爱慕。
而对于巴兰钦与Suzanne Farrell的情感纠葛,你会发现这样的理解并非无迹可寻。
16岁的Suzanne进入舞团时,巴兰钦已是年近花甲的老人。两人不仅有巨大的年龄鸿沟,而且巴兰钦还有过三段婚姻。但他依然为了Suzanne与他的第四任妻子,也曾是他著名缪斯的舞者Tanaquil Le Clerq离婚。
但尽管如此,Suzanne并没有接受这段感情,而是另嫁他人,这也导致了她与巴兰钦的决裂,迫使她离开了舞团远走他方。
站在道德的角度,这样的故事当被批判,但成就伟大艺术的才情往往与争议面表里相生,不可否认也不容置疑的是,在巴兰钦所创作的一部部惊世骇俗的神作中,涌动其间的天才创作与情感回味令人震撼不已。
每一部作品的背后应当都有一个缪斯女神,像是堂吉诃德梦中的杜西妮亚,指引他灵魂前行的方向。
1975年,远走他方的Suzanne又回到了巴兰钦身边,与他保持着艺术上的合作关系,直至1983年巴兰钦去世,这样的结局,也许为观众该如何分割与联系艺术和艺术家本人之间关系做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注脚。
(中间为巴兰钦,正前方钻石装扮的舞者为Suzanne Farrell)或者说,传奇已落幕,那些或轰轰烈烈或跌宕纠葛的往事,都是他们留给我们去看待艺术的些许注脚。
巴兰钦的作品,是让芭蕾能够被听见,是让音乐能够被看见,他所关注的,是音乐和芭蕾无上的和谐一体。
芭蕾从来不可能是干瘪的,越是抽象的芭蕾越当承载着绵延无尽的意蕴内核,从乐感、肢体、技术,到情绪与内涵的表达,巴兰钦作品带来的考验,是关乎芭蕾全方位的,身心合一的考验。
而这也正是天鹅湖畔少儿芭蕾舞艺术中心所一直秉承的理念,我们希望培养出的,绝不是熟习各种基本动作规范的单调的肢体,我们给予孩子的,是一种全身心、全方位浸入的教学,在钢琴伴奏中,唤醒孩子灵敏的乐感,让孩子们通过音乐+芭蕾多角度的去体会,去表达,让孩子的想象力在芭蕾中得到更好的释放。
天鹅湖畔,
源于英国皇家,传递快乐芭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