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生亦何欢,死亦何哀

生亦何欢,死亦何哀

作者: 何景华_ | 来源:发表于2018-07-06 16:09 被阅读76次

这本书讲述了一场溺水意外导致播磨和昌与熏子夫妇的七岁女儿瑞穗失去了意识,大脑功能基本丧失,瑞穗不可能再恢复意识。熏子夫妇利用最新的技术,不仅帮瑞穗实现了自主呼吸,甚至通过电击的方式还能帮她活动肌肉,没有意识的肉体还能不能算是活人吗?这种方式活下去有没有意义?这是本书探讨的主旨。作者没有给出答案,把思考的空间留给了读者。
死亡在我国现在还是个禁忌的话题。许多人还很忌讳这个词,唯恐避之不及。深入的谈论更是少之又少。西方社会就相对坦然得多。这可能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吧。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圣经云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 杖,你的竿,都在安慰我。

一个是不可知论,一个是安慰与坦然。人们对不知道的事物都会有恐怖感,所以中国人普遍认为死亡是可怕的。有了这种认知,书中的父母才会不惜余力的不让自己的爱女真正的死去。如果认为女儿死去只是离开这个世界去了一个更好的地方,他们也就不会如此纠结了。
既然人人都有一死,勇敢的面对比掩耳盗铃要强的多。如果不能不死,就要仔细考虑如何去死?这两年来,同楼的街坊已经有两人因癌症去世。过程都是大同小异,确诊,放疗化疗,扩散,吃止痛药打营养针,死亡。时间大约一年到一年半,花费几十万,家属和病人都很痛苦。看过一篇美国南加州大学副教授穆尤睿写的文章《医生选择如何离开人间?》文章中写道

当医生自己身患绝症时,他们选择的不是最昂贵的药物和最先进的手术,而是选择了最少的治疗。他们在人生最后关头,集体选择了生活品质。

活的要有质量,死亡也要有质量。如何活的潇洒人们谈论的已经很多了,但是如何死的有尊严却少有人讨论。文中的女儿瑞穗,脑功能已经丧失,可能已经感觉不到痛苦,但用大量人力物力维持着的肉体人偶只是为了满足了母亲的幻象。作为母亲的熏子后来也渐渐察觉到自己认识的误区但无力自拔,好心的作者用瑞穗突然的离世给她们做了解脱。现实可没有这么温柔。多少病患痛苦万分却无力拒绝,家属费钱费力无可奈何。ICU的一位护工告诉我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老干部70多岁,疾患各种老年病,全身瘫痪,丧失语言能力,无法自主呼吸,进入ICU时只能用呼吸机和打营养液维持生命体征。子女在国外生活,从来没有来过。因为是国家干部可以全额报销,所以一直躺着床上用各种设备维持着。就这样躺着耗着折磨了快一年才去世。护工说,老人的眼睛可以睁开,但他不敢和这个老人对视,因为那个眼神包含了愤怒,痛苦,怨恨,恳求,无奈,绝望。想一想古代最残酷的剐刑最慢也就持续两天。这个插管刑可是持续了将近一年。
生亦何欢,死亦何哀。一个人活得时间长了,经历的事情多了,分寸可能把握的准确些。有见识的人,能看清生与死的真相,把握生死的分寸,有时死是永生,有时生不如死。

相关文章

  • 2018-04-15

    生亦何哀,死亦何欢

  • 生亦何欢,死亦何哀

    这本书讲述了一场溺水意外导致播磨和昌与熏子夫妇的七岁女儿瑞穗失去了意识,大脑功能基本丧失,瑞穗不可能再恢复意识。熏...

  • 生亦何欢,死亦何哀

    我每天每天 都在想, 如何可以死的很轻松并且没有痛苦。 有些人说 死都不怕,为何害怕活着? 他们又何尝知道, 活着...

  • 生亦何欢,死亦何哀。

    今天听到一个噩耗,让我悲痛至极:一个我很敬佩和喜爱的前辈身患重病,可能不久于人世。在听到这个消息的那个瞬间,...

  • 人生如梦

    生亦何欢,死亦何哀,人生不过一场大梦,梦醒人灭罢了。

  • 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生 亦 何 欢 死 亦 何 苦

  • 《文心雕虫》372

    风雨如晦 运势无常 生亦何欢 死亦何哀 天高地广 人间一席

  • 《活着》—生亦何欢 死亦何哀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

  • 寻欢

    生亦何欢,死亦何惧 生之所欢,死之所惧

  • 生亦何欢

    生亦何欢,死亦何惜?生生死死间惟有亲者痛。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亦何欢,死亦何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wtb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