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千多页的《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比字典还要重,捧在手里阅读一会儿就会觉得累,最好是放在桌子上危襟正坐去读,现在似乎很少有机会长时间的这样读书。马慧元说作为资深的音乐爱好者,她也是非常挑剔的读者,而认认真真的把这本书从头到尾读完后,实在是佩服这本书得这么好。
作者保罗·亨利·朗出生在匈牙利,他拿到文学学位后,又攻读了法国文学和语言学的博士。年近而立,移居美国后不久就拿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职,到了40岁写出了这本巨作。由于丰富的学养以及治学热忱,让他的这本书远超于同类型书籍。除了花费大量的篇幅谈论音乐家与他们的作品,他还写出了一个个不同时代里人的特征。
大部分的音乐史都有相同重复的地方。这本书也是从古希腊,拜占庭,罗马……一路说到了20世纪初。除了大家熟悉的古典和浪漫时期,从拜占庭到文艺复兴的许多历史以前读者接触较少的。这中间教堂和礼拜音乐是主体,在格力高力圣咏传统之后,帕勒斯特里纳,加布里埃利直到威尼斯天主教艺术中心,音乐历史的线索穿起的不只是音乐的演进和发展,还有当时世界的各种矛盾。
现在我们对英国古典音乐的了解只有几位知名的作曲家。不过在15世纪,亨利八世国王的统治期间英国器乐也曾经历过相当繁荣的时期。现在我们听到的一些合唱音乐也有不同流派的发展。音乐家们的宗教生活使其创作成为了修行的一部分,他们献给上帝的音符都出于敬虔的心灵,当然也有一部分在追求多姿多彩的世俗生命过程中被历史淹没。
作者将音乐放在了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因为有了更清晰的定位,使读者能够清晰地跟随他整理出的线索回顾历史中那些音乐财富。而这些给予人们巨大能量的作品还与诗歌舞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受到神学与美学风气的影响,各种艺术形式之间也有分分合合,但说到底都不过是历史中的烟尘。无论今天的我们如何留恋过去,或者试图去恢复之前的音乐,得到的终究不同以往。
喜欢听音乐的朋友还可以在书中对照自己的感受,虽然由于成书时代和今天已经有了很长的距离,但是他对那些我们熟悉的作曲家所给出的评价现在看来并无二致。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以及坚实的文学功底,使整部作品充满可读性。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不仅是部音乐通史,也是他的人生积淀。
《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一直是想好好读,但是读得非常慢的书。自己无论在音乐知识还是历史知识都限,加上鸿篇巨制,读完可能还要花很长时间。不过用马慧元的话来说这是可以用一生来读的历史,所以并不着急。作为爱乐者,学习是终身的功课,可能相较于书本知识还有不断地去聆听,去感受,去记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