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郑执,他带着东北口语化地域色彩浓烈的文字,在五个短篇故事《仙症》《蒙地卡罗食人记》《凯旋门》《他心通》《霹雳》和一个中篇《森中有林》里表达着所看所想所思,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隐隐约约植入进了字里行间。
(一)执念偏左——仙与魔
我喜欢《仙症》《他心通》《森中有林》,没有读懂《霹雳》的情节逻辑、事件来龙去脉不甚明了,但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琢磨出一二。《仙症》《森中有林》感想多一些,其余四篇简略谈谈。
在东北那片重工业逐渐衰落的时代背景中,一群在生活里挣扎、沉没、挺起、逃离、边缘化的人们,内心始终无法割舍对故土的热爱。
就像作者一样吧,一路辗转游离,最终通过《森中有林》回归到生养他的家乡,精神、灵魂仿佛是种下的一棵树深深地扎根在黑土地上,仗义、豪迈、自由又充满感情地生长。
第一次读魔幻悬疑书籍,读得有点吃力、笨拙。听了好几遍,有的读了一遍、有的读了几遍,在理解、消化、吸收文章本身花了一些精力,我试图去摸索作者的思想脉络,似乎能捕捉到一点蛛丝马迹,正确与否请大家判断、指正。
《仙症》里作者通过王战团反复强调一句话:顺竿儿爬,一直爬到顶,你就是人尖儿,别卡住了。王战团的人格塑造是丰富立体、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才华有思想的,但他的思想路径是直线型的,是有执念的人。
他是被生活卡住的人,原因大概是他的初恋因他而死,他的妻子当家做主、他在东北那个男人要面子的社会里是缩着头的,还有一个原因应该是政治斗争中成为牺牲品。这三点导致他沦落为一个精神病患者,他卡在节骨眼上、卡死了,就像象棋里那颗还没被吃掉的死子。
他说过“死子勿急吃、一车十子寒”,或许他心里一直抱着起死回生的希望,可他吃了“仙”的“爹”刺猬且不愿意屈服,他亲手掐灭了希望。
他是不甘心的、他有反抗的心但没有直面硬刚的胆,他缺少魄力。他执念于自己的正确性,他说“不应该啊不应该”,他试图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证明自己的正确性,不惜以精神病患者为代价,他是那个时代沉没掉的人。
浑浑噩噩的被喂食安眠药,内心深处想成为人尖的人,在他儿子王海洋火化前,又执念于看王海洋最后一面,当他听到“魂已西去、相由心生”第一次妥协了,这是他执念里认同的价值观,他对他的儿子说“你成仙了”,后第二个月自己追随而去,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实现自己的“仙梦”。
我觉得作者对王战团的爱很无力、很无助、很沉重,他想保护王战团,可是他的能力太有限了,“我”能做的仅仅是违背父母的意愿接近他,他需要一个全新的长木棍搅动给王海洋的烧纸,“我”找到并给他。当他被两个白大褂带走时,“我”想喊王战团或者大姑父,可我最终发不出声音,不过话说回来真正能救赎的人只有自己。
《仙症》里的“我”跟王战团是站在一起的,“我们俩”同病相怜,可以拉起手获得一点力量,这一点力量一直贯穿文章的始末。
“我”也被生活卡住了,严重口吃导致无知有爱的父母有病乱投医,各种无厘头地折磨迫使“我”闭口不言三个月,成绩一再下滑留级两年,这个时期我是痛恨父母的。
“我”抱定了绝望放弃、自我封闭的决心,可还是接受了父母的最后安排。“我”最终在赵仙人的竖剑直劈的瞬间和姑父王战团声嘶力竭的嘶吼下(往上爬,爬到顶你就是人尖),“我”开口说话了,完全妥协了。
“我”就像王战团修的电视天线,被灰卡住了,灰尘清除,“我”有了崭新的生活。“我”有了jade,有能够欣赏凡尔赛宫名画的机会,有一路攀爬成为人尖的可能,“我”是那个在生活面前挣扎后挺起的人,“我”对父母的无知行为慢慢谅解。
“我”也是有着生活痕迹的人,“我”跟王战团的种种情感交叠挥之不去,“我们俩”有着互相认同互为知己的懂得,王战团一门心思引领“我”出坑,“我”的内心无比复杂。很多年后“我”看到凡尔赛宫的油画,一望无际的大海上那搜轮船时,王战团就像一只孤苦伶仃的船无依无靠,“我”很想念王战团…
我个人认为这里有作者本人的情感寄托,或者说是他自我真实生活的映射,他塑造的这个人物中有他钦佩人的一部分打碎后融入进去的,是作为一种纪念?亦或者是他自我的价值观融入进了王战团的精神,让他发光发亮。
《仙症》我还想说两个人,一个是王海鸥的老公李广源,一个是大姑。他们是在生活里挣扎过日子的普通人,他们时不时地被生活卡住,他们没有那么多执念,他们懂得变通,他们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他们的生活轨迹看上去是我们现有价值观里比较认同的人吧。
李广源本是一个混混儿,可是遇到王海鸥后他浪子回头,他真诚、善意地对待王海鸥的家人,在一家人都不认可的亲事面前不气馁,第一次郊外聚餐时事事考虑周到,为人活泛,在王战团被白大褂带走时给白大褂小费,他是生活中的识时务者,与王海鸥生活得很幸福。
大姑是生活的主宰者,领回王战团的时候对迫害他老公的领导毕恭毕敬、压着王战团的脖子给领导道歉,怀疑王战团精神失常、为了在街坊邻居面前挺直腰杆不看病请赵仙人,自己女儿怀了混混的孩子不声张、咬着牙默认。
自己一会信仙儿、一会儿信主,最后信佛求得心安气平,在儿子王海洋火化时,冒着刺激王战团精神复发的风险,让王战团看儿子王海洋最后一面,她的人生中种种因果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吧。
《仙症》的仙与魔,让我想到《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所谓正常就是这两者的中间界点,偏颇了非此即比。
凭我个人的浅薄,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所谓的仙到底存在与否?亲眼看到小孩被吓到发烧,去医院无果,最终找了所谓的仙把孩子看好的事实。
看风水的人、算命的人,这些玄学好像不能被目前的科学知识所解释,所以我把存在这些玄学内容的《仙症》当做魔幻作品看,个人觉得此篇文章偏写实,是那片土地上的人和事文学化了而已。
王战团精神异常但总是说出富有哲思的深刻话语,我总觉得这像天才的极端——疯子,箍着自己的执念死磕到底,略显悲壮,让我们这些正常人琢磨不透又由衷欣赏。
《仙症》通篇结构严谨、语言简练、情节生动、情感浓厚,故事发展紧凑、跌宕,每个人都有自己个性与存在感,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故事里的人仿佛是我们生活中的某个人,只是有点遥远,平时接触得不多,有幸在这篇文章中认识他们。
(二)生活里的执念——偶尔的偏离
《蒙地卡罗食人记》读来像一篇青少年的童话故事,情窦初开的阿超为了并不确定的爱情甘愿放弃一切去追求、去闯荡。
他的姨夫作为一个成熟的过来人浇灭了他燃起的火苗,他面对强者无力抵抗,变成一头强大的熊继续实现自己的梦想。
结局乍一看突兀了些,可这不正是一个孩子爱幻想的思维方式吗?阿超的这份执念来源于父亲,他们关系若得到和解,执念的聚力就此消散。
我觉得男人有很多面,这一面就是男人孩子气的一面,只是不能一意孤行、需要适可而止,若是成长过程的一个阶段,或是偶尔爆发出的一个出口,显得可爱又有趣。
《凯旋门》里健身教练时建龙,一个生活中的小人物。生活简单、单调、乏味,赶着时髦用母亲的钱买了一台价值不菲的电脑,码并不畅销的旅游杂志千字文,看黄片、相亲、带学员。
他一样是有执念的人,执念于他的虚荣心,越是不自信的人越是在乎外界的眼光。他想展现自己的肱二头肌,作弊逞强结果肱二头肌割裂手术,偏偏此时认为自己强大的性能力又低迷、面临饭碗保不住的局面想逃避,计划卖掉电脑出国看看,在母亲的理智分析中决定国内走走。
却在酒后证实自己的肱二头肌时失去理智,撕裂自己的同时、性能力得到最强激发,他的执念封顶,故事结束。这是一个不成熟的男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吧?纠缠于执念、终结于执念。二三十岁的不成功男人的世界里想寻求雄性的力量,这或许是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奋起勃发的力量源泉?
《霹雳》中的“我”一样是一个执念很强的人。跟妻子生活在一起,基本靠妻子教孩子陶艺过活,曾经的“我”沉醉在酒精里,可是还能写出一星半点的文章,勉强维系生活。
跟妻子分居搬新家对臭味耿耿于怀,定要找出个子午寅卯来。一只即将枯干的蓝猫是臭味的来源,追究到底是自己与妻子曾经养过的跑丢的白猫,死在了一个漂亮女人的手里。
从文中可以判断出这个漂亮的女人——陈女士应该是他的妻子,白猫跑动的时候打碎了妻子最中意的雕塑作品,他的妻子杀死了白猫并涂刷成灰色,一直放在窗台上,任其臭味蔓延、她的味觉逐渐麻木无感。
疑惑是他的妻子一直跟他在一起,那个陈女士独立是另外一个人。我猜不透哪个生活场景是“我”臆想出来的,或许他们分居后就分开住了,可“我”现实与想象混淆不清,迷迷糊糊的“我”发现了真相。
追查出来真相又如何呢?对原本的生活没有任何改变,只是徒劳罢了。故事的悬疑部分层层深入、结局成为谜中谜,是成功吗?
这是第三个男人的命运,有执念的不成功男人的宿命。将自己有限的精力耗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时而迷迷糊糊以酒浇愁时而清醒不知所以,从他对猫的情感上感受到他的善良、细心,可是他连一只猫都保护不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他心通》的承博对父亲有着深深的爱意,心疼父亲、体贴父亲、关心父亲,想父亲之所想、急父亲之所急,无微不至、细心温暖。
读下来有种很强烈的感觉,承博的所作所为有一部分来自于作者本人的真情实感,他借此将自己对自己父亲的爱嫁接在这里,可能是曾经略有遗憾,或者是自己迫切的渴望,是他曾经的一点情感缺失在这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他的爱像一杯温水,一点点地流进父亲的嘴唇、食道、胃肠,从父亲的皮肤上显现出来。承博给父亲搓背,搓出来的长皴刷刷掉,让父亲感觉到了舒爽,承博的心清净一些。
故事里的承博对道场、蒋老师、王护法嗤之以鼻、心生厌烦,认为死者面前的这些人所做的更像是一个秀场,他父亲的亡灵被秀令他反感,他喜欢一个老居士,从老居士的眼中他们看到了莲花,这是他对父亲灵魂归宿最好的希冀,是他认为最美好的结局。
不知道作者对佛道到底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从《仙症》《他心通》里,我是感觉他有敬畏,好像还有怀疑,半信半疑的吗?还是讨厌他们的形式?对真正的佛法是认同的?
双面性的心里让他在结尾安排了承博报警,营造了一种叫人拍手叫绝的痛快氛围,那辆飞速的摩托车,让承博的心飞扬。因为父亲在天上幻化成莲花,他看到了。
承博在这里想斩断母亲和阿姨等弟子们的执念,心的平静不在于形式,“心得劲了”只是母亲她们自我安慰而已。
蒋老师所做的一切是收钱的,是讲效益的,火化是要争第一的,所有的程序是经专人策划并实施的。劝说父亲只用了五分钟时间(包括剃发和贴观音像),承博从父亲那里得到的答案是他死后想穿海青服。
蒋老师的道场是借着佛法的名谋取利益的走形的民间组织,母亲她们受骗后还感恩戴德,母亲及几百号弟子的执念是需要被正确引导的,承博试图完成这个使命,结局出现转机。
(三)情感的执念——落叶归根
《森中有林》分五个部分,按照人物线索逐一展开、交织、闭环,结构框架扎实、稳固,故事内容详实、完整,人物命运各异、三代人的时代特征明显,每一个人物塑造都很出彩,平凡而又伟大。
在自然的力量下一点点地彰显心灵的落叶归根,他完成了黑土地上关于沈阳某个区域的杂乱无章、混乱纠结到绿意盎然、人心坚定的变化过程。
文章第一部分《黄鹂》以吕新开为第一人称叙述出他的生活状态,一个普普通通的机场驱鸟员,工资收入一般、同事素质一般,在外界环境颇为嘈杂、鱼目混珠的各色人群中,他保持着内心的干净。
在父母忌日时小心翼翼地从粘鸟网上拾回一公一母两只黄鹂鸟,并认为这是故去的父母幻化为鸟陪伴他的,因此倍加用心呵护。
只因憎恶街对面不堪入目恶的灯红酒绿,用在街上临时起意使坏花钱买了一个孩子的挚爱——复试钢弹枪,意外射中了收废品的廉加海的右眼。
在警察没有排查到他的情况下,良心过意不去带着自己仅有的一千块钱,冒着丢工作的风险去找廉加海赔罪。没想到经过内心波澜后娶了廉加海的盲女廉婕为妻,生了儿子吕旷。
吕新开在家里勤劳、担当,在妻子生日时买她最爱吃的大螃蟹并剥出蟹黄,装到小碗里给妻子吃。妻子意外车祸离世决议偷枪为妻子报仇,在岳父廉加海的劝说下自首坐牢两年。出狱后像丢了魂儿,一心扑到两只黄鹂鸟上,与他们对话诉说衷肠。
文章第三部分《春梦》以廉加海为第一人称叙述他的大半辈子经历。一个被莫名顶替的狱警廉加海靠送煤气罐讨生活,期间联合其他狱警十多年坚持不懈地状告违法领导终于成功,本以为心心念念的狱警复职却因他正好退休告终,警服与他彻底无缘。
这也导致他在人生的后半段日子里想追求自己的爱情时逊人三分、自惭形秽,在所爱的人王秀义面前羞赧、自卑,买了一双发热鞋垫踌躇不定错过了冬天才送出去。
亲自调查所爱之人王秀义的相好郝胜利,发现他打王秀义的儿子时忍不住问她真相,替她担心。当他凭直觉感受到郝胜利被杀时,作为狱警的正义感上线,一探究竟时让自己的女儿廉婕意外被王秀义的轿车撞死。
他说:“孩子无罪,廉婕是他的命,他的命没了,他只是一个躯壳活在世上,是不是也已经死了?”王放同样是王秀义的命,他放过了王秀义和她的儿子。
卫峰(他作为狱警时看管过的犯人)为他女儿抵命,卫峰是王秀义照顾过的人,两个人的感情从文中看出丝丝缕缕,卫峰愿意为了与自己有情感交集的女人王秀义献出自己的命。
廉加海默认了卫峰、王秀义联合作案杀害四条人命后,卫峰的自我赔罪方式,并答应卫峰给他种一棵树,让他再次重生。
文章第四部分《女儿》是一棵树的口吻呈现的,是廉加海种下的一棵刻有“婕”字的树。廉婕以树结痂形成的一只只眼睛看着父亲为她做下的一切。廉加海把自己的“破烂”都搬进了砖房,忍着腰部骨裂的剧痛和自己不能替廉婕死的懊悔之心等待自己想要的结果。
廉婕的初恋过来亲自种下了“婕”,留下两千块钱并说今后做廉加海的干儿子。王秀义为了自己的儿子打电话给廉加海未吐出真相,说郝胜利死了对于她来说也是好事,她的儿子最重要。
卫峰做好万全准备与廉加海喝酒,喝耗子药偿命,廉加海的心对廉婕有了交代。他时不时地对树叨咕内心深处的执念,其中一段:
“以前家里就我们父女俩,一共两只好眼睛,平均一人一只,后来为我姑爷牺牲一只,他又进这个家,三个人三只好眼睛,平均还是一人一只,再后来就有了旷旷,四个人有五只好眼睛,平均每人一又四分之一只好眼睛,如今只剩下我们爷儿仨,还是五只好眼睛,我不会除了,但平均数肯定是更大了——原来咱们家的好眼睛一直在变多,按理来说,生活应该是越过越好,这个账没算错吧?”廉加海的精神世界靠着这棵树在支撑。
《森林》和《沈阳》以吕旷为主人公叙述关于他父亲吕新开的老家里素未谋面的人与事,以及他长大后小有所成时与王放因一把枪相遇在机场的机缘,这也是通篇小说的意义所在。
两人喝酒聊天时,吕旷不吐不快,讲了他的姨奶留了三套房子给他爸爸,有一千多万,他爸爸和姥爷都坚决不同意去海南房产所在地。他想卖一套房子,改善目前的生活。
王放在吕旷问他“所有的女人都爱慕虚荣吗?”他回答说:“小吕,你还年轻,对待生活有些偏颇,等你到了我这个年纪,自然就会公正一些。”文末最后一句王放说:“有人把你种在这片土地上了。”
整个中篇节奏极稳,不急不缓,不拖沓臃肿、不急躁难耐,在一个非常舒适的节奏中娓娓道来。所有的人物都有强大的生活场,命运那般曲折、艰辛,可这些人在作者的排兵布阵下隐忍、收敛、仗义,有好多情节读了让人心疼。
生活在沈阳那片黑土地上的底层百姓,他们没有喋喋不休、嚎啕大哭、长吁短叹、自暴自弃,承受是他们的代名词。
吕旷生活在母亲看不到、姥爷独眼龙的生活拮据的家庭中,他经常遭到同学的嘲笑,作者仅仅通过他要姥爷快点走、远离那个让他讨厌的环境来冷静地阐述,最后一部分也提到他想找其中一个孩子报仇,结果发现那个孩子更加高大壮实反而把他胖揍一顿。
少年丧母,父亲坐牢。出狱后对他没有从前好,他唯一能依靠的是那个世俗精神已死的姥爷。吕旷的成长依然在路上,可是我们看到了希望。
作者没有花大量的篇幅渲染,没有过于冲突、激烈的场面描写,留白的空间让我延伸出好多触角,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对情感的驾驭、把控能力非常强。
不幸的吕新开、廉加海为什么毅然决然地留在这片土地上?吕旷为什么也想着卖掉房产陪着爸爸和姥爷?他们都找到了精神寄托,属于这片土地上的魂儿,他们情感深处的执念。
这里有他们用一生去呵护、去爱的人,无论他们的肉体在不在,他们的精神永存。日子走得越远,心越定。这些被生活狠狠地踩踏过的人,没有卡住,他们支棱起来向上,那一棵棵茂盛的树已然成荫。
作者比较注意文章的首尾呼应,每一个故事都做到了。了不得的文章架构能力!《森中有林》里开篇的飞机、枪在结尾处依然在。有飞机有黄鹂、有枪有命案,精神世界的丰盈需要生活战场上的拼杀,谁都可能被执念卡住,谁都可能冲破执念成为人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