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时代,人们越是试图努力,就越容易触发焦躁的情绪。尤其是读过大量的文章,接受海量的信息之后,越发显得焦躁不安。明明读书破万卷,保持信息灵通是好事,可是事与愿违。在喝下大量的鸡汤,掌握许多谋生之道后,人还是焦躁不安。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幽默与讽刺。我们应当如何去避免?
我认为,为了避免焦躁,掌握知识不在多。少即是多,一次性掌握得越少,反而总体上掌握得越多。最怕贪多嚼不烂,知识滞涨在头脑里,让人焦躁头痛,长期不消化,则出现混乱和茫然,不如细嚼慢咽有效果。
知识也不在求快,孔子说:欲速则不达。慢慢的把知识内化十分重要。不要想一天之内,把所有的人生秘诀都掌握完,看懂了励志文,不意味着马上就可获成效。一个好品质的养成,需要大量的时间来磨练。准确的说,至少需要21天,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一次只消化一个品质,专注于该品质的建立与深化,化到骨子里,融入潜意识中去,需要心无旁骛。
一天就想达到所读到的十几种或几十种品质,不现实。不焦躁,怎么可能呢?所以,再次强调,不要贪多求快。要知道过犹不及。只有从容面对,不要贪婪急切,方能细水长流,才能建立起恒心与耐心。
还有一个问题也必须强调。现在的文章和信息,本来就是良莠不齐。源头上粗制滥造,让人焦躁,看过的人不受影响才怪。要学会接收精华,抛弃糟粕,自己动脑思考,得意忘言,得鱼忘筌。把看过的知识,自己复盘一遍,内化为自己的东西,那么才叫善读书,善吸纳信息。
可以说,一篇好文章,可以让人血脉喷张,想积极的践行。可是一篇更好的文章,却可以让人心境平和、豁达开朗起来。所以要读就读更好的文章。用经验和判断力去抛开不好的东西,接受最有益的内容。人需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不断的加法,也不断的做减法。
学会取舍之道,能避免焦躁情绪。不要捡到篮子就是菜。要不断的从已塞满的空间里,删除一些过时没用的东西。大脑的储存空间本来就有限。要学会及时清空,将没有的垃圾早早清理,要记就记最好的东西。
另外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为了避免急躁,如何运用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熟知了的知识就要去教别人,传播给需要的人们。在言谈沟通中传播,也可以在写文章时传播。不要把知识闷在肚子里,有货倒不出。而是让知识活起来,焕然生命力,感染和启发更多的人。
最后不得不说,接受知识是一个能量储备的过程。如果长期只有进,没有出,就会淤积大量的能量,释放不出来。像气球越吹越大,最后超过气球表面的承受力,一下子就爆裂开来。人也应当保持知识和信息的收支平衡。让自己成为知识的中转站,而不是知识的储备仓。超负荷的积累,只会让人感到更加焦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