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时间闲聊无事,便摘彔了我在前写的《栖居人生》(约80万字)中的只言片语予以发表,同先生朋友们进行交流。今天发出的是按心灵生活,人生体验,要读经曲等几个层次描述的。其余方面陆续再作发表。
……如果把世界划分为自然界、社会和人类精神世界三个领域,那么,以这三个领域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就分别叫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人文科学又名精神科学,包括哲学、宗教学、美学、伦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等,是专门研究人类精神的各种形态的。
真理有两类。一类关乎事实,是属于科学领域,对它们是要试探的,看是否合乎事实。另一类关乎价值,归根到底属于宗教和道德领域,不可试探的是这个领域里的真理。人类的一些最基本的价值,例如正义、自由、和平、爱、诚信,是不能用经验来证明和证伪的。它们本身就是目的。
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性情。出于利益做的事,当然就不必在乎是否愉快。常常看见名利场上的健将一面叫苦不迭,一面依然奋斗不至,我们并不认为他们的叫苦是假,因为知道利益是一种强制力量,而就他们所做的事情的性质来说,利益的确比愉快更加重要。相反,凡是出于性情做的事情,亦即仅仅为了满足心灵而做的事情,愉快就是基本的标准。属于此列的不仅有读书,还包括写作、艺术创作、艺术欣赏、交友、恋爱、行善、旅游、游戏等等,简言之,一切精神活动。如果在做这些事情时不感到愉快,我们就必须怀疑是否有利益的强制在其中起着作用,使它们由性情生活蜕变成了功利行为。
人一生有三种生活可供选择,即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选择的不同,其生活的意义也就不同。比如拿男女来说吧,同居属于物质生活,登记属于社会生活,爱情属于精神生活。
科学走到尽头是哲学,哲学走到尽头是宗教。
《红楼梦》书中隐含的关于色空的关系描述: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宫。
诗悟和禅悟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乃多有区别:诗悟易,难的是悟后要燃之以草,继之以油。禅悟是一个终点,悟出了就结束了。诗悟只是悟的起点,悟出即创作灵感,禅悟出是真如本性。禅悟出来后是不能说的,诗歌必须说,文本化。
有一天耶稣在圣殿里讲道,几个企图找把柄陷害他的经学教师和法利赛人带来了一个女人,问他:“这个女人在行淫时被抓到。你认为怎样?”耶稣弯着身子说“你们当中谁没有犯过罪,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说了这话,他又弯下身在地上画字。所有的人都溜走了,最后,只剩下耶稣和那个女人。这时候,耶稣就站起来,问她:“妇人,他们都哪里去了?设有留下来定你的罪吗?”女人说:“先生,没有。”耶稣便说:“好,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别再犯罪。”耶稣不对这个案例本身作评判,而是给犹太教传统的道德法庭来一个釜底抽薪:既然人人都难免有人性的弱点,在这个意义上人人都有罪,那么,也就没有人有权充当判官了。
从前有一个人获罪国王,畏罪潜逃,国王命令一只醉象(后世传诵多以虎代替象,称为无常虎)追他,这个人惊慌之中,堕入枯井,身体在半空时他发现井底有凶恶的龙,吐出毒汁,旁边还有五条毒蛇。于是他抓住旁边一把草不放,免于坠井。可偏巧此时有黑白二只老鼠啃他手中的草,草就要被啃断,醉象又在头上,时刻准备袭击他。就在恐怖万状时,又有了新情况,他头顶上有一棵树,树上有蜂窝,蜂蜜滴滴答答落到他的口中,甘甜清爽,使他暂忘危险处境。通过故事门阐述佛法,以井喻生死,以醉象喻无常,以毒龙喻恶道,以五毒蛇此喻五阴,以腐草此喻命根,以黑白二鼠比喻黑月与白月,以蜜滴比喻五欲之乐,以罪人得蜜滴而忘危险处境比喻众生得五欲之乐而暂时忘却诸苦。佛教义理——生死、无常、欲、乐等被赋于十分形象的阐释。
中国哲学是一个复合性名词,包括不同的哲学形态。在中国哲学正式诞生的春秋战国时期,有所谓诸子学;在秦汉以后的发展时期,则有儒、道、释三大流派。但是,就全部中国哲学而言,如果按照“类型”进行划分的话,可以说有两大类型,一类是知识型的,一类是境界型的。前者以墨家、名家为代表,后者以儒、道、佛为代表。其它各家,或可分属于这两种类型,或可独立于这两种类型,构成另一种类型的学说。比如法家,既不属知识型,也不属于境界型,而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政治哲学。知识型的哲学,重视人的知性能力,将人视为“认识的动物”,并且努力建立一种知识理论,由此认识人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墨家就是如此。墨家很重视人的经验知识,肯定经验的客观性、可靠性,认为这是认识世界的基础,并且建立了中国的逻辑学,提出了逻辑推理原则。他们的学说都是对象性的学说,他们的理论都是“指涉性”的理论,无论经验还是概念,都是指向客观的,人只是担任了认识者的角色。境界型的哲学则不同,境界型的哲学重视人的心灵的存在状态、存在方式而不是认识能力(并不一定否定认识),将人视为一种特殊的生命“存在”,并且在心灵超越中实现一种境界。这所谓境界,就是心灵超越所达到的存在状态,可视为生命的一种最根本的体验,这种体验和人的认识是联系在一起的。它可以是美学的,可以是道德的,也可以是宗教的。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居于重要地位而又发生过重要影响的儒、道、佛三大流派,就属于这种形态的哲学。境界形态的哲学是非实体论的,它不承认任何实体包括最高的绝对实体,也不承认心灵是实体。道家所说的“道”,儒家所说的“天”,佛家所说的“佛性”、“法身”或“真如”,是最高存在,但不是最高实体。境界形态的哲学虽不实体论的,却是存在论的,它以“存在”为其前提。但又不是面对和解决客观的存在问题,而是解决人的存在问题,并且必然地要解决人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问题。这后一点非常重要,由此才有所谓境界问题。境界是精神的境界,心灵的境界,但是与人的存在不可分,与心灵的存在不可分,它本身就是心灵存在的一种形式。在这点上,儒、道、佛对“存在”有不同的解释,因而表现出不同的价值选择或价值趋向,但基本形态是相同的。
体验的根本原理是人的感性系统对文化符号的初级还原(成为生命经验形式)和理性系统的高级还原(成为意象形态的生命体验力知创造力等人格势能),其最终产物乃是主体内在的意象系统。
神学:神启体验,终极关怀。
哲学:空言论道,设寓说理。
文学:抒情見意,辞从己出。
史学:言有所据,事有所托。
文艺:情景交融,意象丛生。
科学:实验确证,亦能证伪。
拿着当年的旧船票,无法登上今天的客船。
大本:学习的东西有普遍性的、系统的、确定的答案,不需要学习者去证明。是形而下的东西。
硕士:研究的课题答案要靠自己寻找确证,确证的答案具有普遍性,是在原来就有普遍性的答案基础上的升华、超越。是形而中的东西。
博士:研究的科题是某一方向性的问题,对某一方向性的问题的研究结果一般不具备普遍性,特殊性、个体性较多明显。给某一课题继续深入研究指出了方向,并可与其他研究者展开辩思。是形而上的东西。
生活中,人们彺往从不同的视角去看问题。不同的视角,会得出不同的解释。解释的基础是价值取向。
萨特说:人生就是不断地进行选择,不选择也是选择。许多人爬到了梯子的顶端,却发现梯子架错了墙。
一个真正聪明的人往往不怕他的对手装聪明,而害怕他的对手装傻。
世上没有从小就立志当奸雄的人,奸雄都是逼出来的。处在治世,就是能臣,处在乱世,就是奸雄。
与石头辩论,鸡蛋总是错的。
别跟傻瓜吵架,不然旁人搞不清楚到底谁是傻瓜。
解释永远是多余的。因为懂你的人不需要它,不懂你的人更不需要它。
一个人如果能在早晨起来晚上睡下,其间又在干他想干的事,而且不愁衣食,那么,他成功了。
朋友是这样一群人:是你较劲后不需戒备的人,是你惊扰后不需歉意的人,是你歩步高升后对你称呼不变的人,是你败走麦城时也不对你另眼相看的人。
一个人能生活得好,就是最大的学问。
世界上真正的悲剧不是正确与错误之间的冲突,而是两种正确之间的冲突。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明代张岱语
书籍不计其数,该读哪些书呢?取决于为什么读书。从做学问的角度看,先应该从读经典开始。何为经典,经典是指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那些不朽之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是那个时代的文化代表,其影响得到了许多世代的公认,己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遗,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如何读经典?有是学者的读法和普通人的读法。不管那种读法,在没有一个时代拥有像今天这样多的出版物的时代,必须慎于选择,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够进入真正的经典阅读。
只就书籍而言,总有些书是绝大部分书的基础,离开了这些书,其它书就无所依附。有些不依附其他而为其他所依附的书应当是少不了的必读书(经典)或则说必备的知识基础。中国哲学的诸子百家,西方哲学的古希腊哲学都是这类书。
读经典的意义正是在于可以节约我们有限的生命去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来了解这个世界,亦可以对该学科有一系统性的、框架性的、概论性的理解。因此,就应该在学习某一门学科时,首先读好这门学科的学科史,如学哲学的先读哲学史,学文学的先读文学史,学历史的先读史学史,学心理学的先读心理学发展史,学美学的先读美学史,学科学的先读科学史……为什么是这样呢!我的体会是如果你没有看到过去人类站的最高的地方,你就不会看到今天你所站的位置。
精通某一学科,除了去读经典,去读该学科的学科史,进行专业学习外,重要的是要把別人东西变成自已的东西,内化于己,并经其学科的概念、范畴的上升运动,得到超越性具体普遍性的东西。形成框架性的系统的理论,进入该学科的自由王国。晚清学者黄侃说到:“夫所谓学者,有系统条理,而可以因简驭繁之法也。明其理而得其法,虽字不能遍识,义不能遍晓,亦得谓之学。不得其理之法,虽字书罗胸,亦不得名学。”
历代流传的经典,当你还疑惑着这些书到底有没有用的时候,这些东西早就成为一部分人交谈的日常用语,成为一些学者所依附的“源头”。你看,再有钱的商人也会被耻笑沒有文化,再高位的官了也难免被吐槽清风不识字,但喜欢读唐诗、宋词和元曲,也读过但丁、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和马克吐温的一些作品的领导人,即使退位多年,即使权柄不再,却还是得到许多知识分子真诚的怀念,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那些高深的著作和文化经典之所以可以流传至今,青史留名,原因是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文化代表。然而,我们这个时代是一大众文化的时代,是一商品出版的时代,一切文化不向大众看齐就意味着失去读者或听众。仅就阅读能力、知识的拥有量和文化素质而论,当今时代是比任何时代都更是有文化的时代。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那些经典的哲学著作及文化经典比以往有更大的读者群,这些东西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恰恰相反,如果站在200年后看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能给后人留下什么样的经典!后人可能会发现,我们这个时代或者充斥着文化的垃圾,或者是荒芜的文化沙漠。
在网上读书,是不会有多大用处的。有人把自己的头脑当成漏斗,就是信息漏斗,什么东西都过,什么东西都没留下。找几本经典的书,反复去读,把这些书读成自己的东西,读成自己的经验和体验的一部分,跟这些人生活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智者!
(宓涅瓦屏书于北沟村乾圆紫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