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看了《哥斯拉大战金刚》。
之前的几部相关电影还没怎么看,这部剧里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
哥斯拉登陆香港的同时,金刚也在地心空洞里找到了属于它的武器,在武器激活的时候,地表上的哥斯拉感受到了能量,一击击穿地壳直达地心空洞。
之所以对这个镜头印象如此之深,原因在于它与我对学习的理解非常的类似。
在一年半之前,我还是个非常不爱学习的人。
近几年总是能够听到一个词,叫做“终身学习”,但我始终觉得,好不容易熬过了学生时代,干什么还要让自己去这么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然而事实的真相是——我以前从未认真深入的学习过什么东西,也不了解什么是学习。
我以前一直认为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也常常听到一句话“学习是反人性的”,但实际上从我自己真正开始学习之后,才发现并非如此。
学习真的是反人性的吗?这话想来好像确实没啥毛病。
过去在学校上课的经历告诉我们,有一些东西即使不感兴趣也必须要去学,因为只有语文数学英语学好了,将来才有可能出人头地,我们的父母是这么跟我们说的,老师也是这么跟我们说的,所以我们死命地去学那些被认为是有用的知识,潜意识就被灌输了“即使不愿意,也不得不这么做”的意识。
由于“学习”带给我们的不是愉快的经历,所以我们更加向往自由的生活,更加想要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于是看电视给了我们快感,打游戏给了我们快感,零食小吃甜点给了我们快感……更加让我们觉得学习是不快乐的、只有娱乐活动才是快乐的。
人生在世,不就是图个痛快嘛!
接下来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如果没日没夜地看电视,还会觉得快乐吗?如果没日没夜地打游戏,还会觉得快乐吗?如果没日没夜的吃吃吃,还会觉得快乐吗?……说到底,这些事情给我们带来的都只是一种“即时满足感”,看电视打游戏刷手机让你在当下找到了快感,但是时间久了我们的知觉会麻木,会觉得刷再多的电视剧也无聊,玩再多的游戏也无聊,刷再多的短视频也依然无聊,吃再多的美食也依然会无聊……沉溺于即时满足中,会让我们无法越来越不满足。
“边际递减效应”告诉我们,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
换个简单点的说法,以前你从未吃过糖,当你渴望了很久第一次吃到一粒糖的时候,你就会觉得非常满足;接下来你随时可以吃到这种糖,渐渐地发现最初吃一粒糖就满足的你,现在可能需要两颗才感到满足,或者五颗才能感到满足。也就是说同一种糖带给你的满足感上限在不断地下降,继续发展下去,就有可能变成不管吃多少颗,你依然觉得不满足的情况。
而学习这件事情,是最能够给我们带来快乐和满足感的。
怎么来理解?
我这里所说的,其实是当你发现自己身存在的问题,主动地想要去探知某一个领域的知识以解决自身问题的学习。
这种学习由于是你自己主动选择的,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实践运用所学习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每解决一个问题,就能够给人带来成就感和快乐。
想一想,当一道你百思不得其解的题,在你反复查阅资料、多方请教朋友老师之后,终于得到了答案时,你是什么样的感觉?一定是能够感到快乐和成就感的,甚至还会激动万分。
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个问题解决了会牵扯出背后更多的问题。
就比如说我去年是12月做的主题阅读“如何高效阅读”。当我试图解决高效阅读这一问题来帮助我提高知识的吸收率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牵扯到了“如何做笔记”的问题,当我深入研究“做笔记”时,又发现想要做好笔记,还要有合适的学习方法……问题就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牵扯出一个又一个,可以说这种解决问题带来的快感是源源不断的。
所以说,学习并非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相反的,它是一个让你追求高级快感的最好方法。
在我开始参加读书会之后,我接触了各行各业的学习者,有幸倾听他们的成长经历,我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那些与人分享演讲经历的人,会说演讲改变了他的人生;那些与人分享英语学习经历的人,会说学习英语这件事改变了他的人生;那些与人分享跑步经验的人,会说跑步改变了他的人生;那些学习文案的人,会说文案改变了他的人生……而我会说是读书这件事改变了我的人生。
每一个学习者都是通过一个“学习入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也遇见了改变自己人生的契机。
假如说,有一个星球叫做“学习”,这个星球上散布着各种各样的知识。
在这个星球上的人都在学习,有很多的人在星球表面到处寻找知识碎片,而有一些人,他们不满足于星球表面的那些知识碎片,他们找到了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尝试向地表之下挖掘更深一层的知识。
在挖掘的一开始,他们手上没有工具,只能徒手挖坑,速度很慢;但在挖掘过程中每找到一块知识碎片,他就能把它变成自己的工具,随着挖到的知识碎片越来越多,他的工具也变得越来越先进,挖掘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有时候,他们可能在挖掘的过程中遇到了特别大的阻碍,在挖掘它的过程中会让他们觉得特别困难,有些人放弃了,有些人换了个方向继续挖,也有些人努力的继续挑战这个阻碍。那些放弃的人可能就在那个地方始终徘徊,甚至回到了地表;那些换了方向的人可能在挖掘的过程中找到了其他的方向继续向下挖掘;而那些最终克服了阻碍的人会发现,这个“阻碍”竟然是一个超级大的知识碎片,直接让自己的工具马枪换炮,升级了不止一个层次,向下挖掘的速度翻了不止一倍。
最终那些向下不断挖掘的人,会在这个星球的中心相遇,然后发现,不管他们最终找到的那个“学习入口”是什么,最终通向的都是同一个地方,甚至可以从星球中心出发,去往任何一个你想要去的方向,也就是通过这个领域的知识去理解其他领域的知识。
怪不得《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为学习的本质都是相同相通的,而我们看到的只是知识的无数种外在表现形式而已。
这么想来,是不是和文章开头描述的《哥斯拉大战金刚》的场景有点相像?
如果要说什么样的人能够哥斯拉那样一击就能到达地球中心,可能也就是像孔子、王阳明那样的圣人了吧。
我小时候很喜欢画画,也很想学习画画,但是家里的长辈跟我说,画画赚不了钱,你只要顾好语文数学英语就行了;有一段时间我很喜欢小提琴,想学,但是长辈跟我说,你学小提琴将来能做什么?能赚钱吗?把心放在学习上。然而我在课业上总也获得不了成就感,想去学自己喜欢的东西,似乎也没钱没时间
工作以后,有各种各样的压力,但是身边却总有人跟我说“有空多看看书”,我想的是“我好不容易摆脱了学校,凭什么还要我去看书?”但是在工作上频频遇上困境,没有成就感,想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却又变成了有钱没时间。
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时常调侃:“什么时候才能变得有钱又有时间呢?”
辞职之后我决定去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因为有一些积蓄能够支撑我两三年的开销,让我不至于为钱太过担忧。而无意中开启的学习模式,让我可以更加坦然的投资自己的时间,让自己的时间升值。
也正是因为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业,我才发现,原来曾经都是以“分”的概念在看待学习。
长辈教导我的那些事,告诉我:学习是学习,兴趣是兴趣,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
但事实是,生活是生活,生活也可以是学习,工作可以是学习,兴趣也可以是学习;学习是学习,学习也可以是工作,也可以是兴趣;兴趣是兴趣,兴趣也可以是工作……它们之间其实并没有太过明确的分界线。
生活本就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合”的概念。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有一个单元,叫做“分与合”,放在数学里可以用,放在生活里照样解释得通,有时候我们需要单独细致的思考某个领域,那就需要用“分”的思维;但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用“合”的思维去看待问题。
兴趣是开启学习最适合的“入口”,不管是看电视剧也好,打游戏也好。如果你在追剧的过程中不只是图一时的快感,而是深入去研究剧本台词、场景布置、镜头切换,你会发现每一个细节背后都有一套学习的体系;如果在打游戏的时候不是只图一时的快感,而是去研究游戏脚本、建模、运作方式,这背后也是一套庞大的知识体系……
学习最重要的,是要找准一个“学习入口”,然后深度挖掘去背后的知识体系。就像是一棵大树,你肉眼看到的是主干生长散开而去的枝叶,而在地底下,还有盘根错节的根系做支撑。
我曾经认为,做自媒体就是写写文章、发发视频,然而做的久了才发现,我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想让自己的文字出彩,得学习文案怎么写;想让自己有持续的内容输出,得保持不断地输入;想让自己的账号增值,还得知道怎么做运营……这背后的一套体系涉及了很多不同的领域,虽然无法做到专精,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让自己的能力范围逐渐扩大。
学习不是一件反人性的事,相反它能够给人不断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的事情,是一种高级的追求,找到自己的“学习入口”深入挖掘,才有可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