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过完暑假,我的孩子也要正式进入幼儿园了。看到很多前辈经常吐槽孩子上了幼儿园,老师会布置很多手工作业回家做,但其实都是父母动手帮孩子做的!
每年都有母亲节,中秋节,教师节,六一儿童节和元旦貌似都少不了布置各种手工制作的作业。于是,我在朋友圈里看到,年年的母亲节的卡片,中秋节的灯笼,和其它各种节日的制作,树叶贴画,水果拼盘等等。
而圈里的各位老母亲一边吐槽:“我已经尽力了!”“生平力气都花在这次的……上面了。”一边又不无得意的晒着自己的作品。
可是这些活动的背后,孩子们收获了什么呢?这些活动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2
在美国的早期教育界,益智型艺术创作课程非常罕见,但确实也有一些示范性学前班课程,教授培养智力和洞察力的手工艺技能。例如,著名的华德福学校(WaldorfSchool)就教授低幼儿童非常复杂的技能,如针织和毛毯制品制作等,并将这些作为深度开发想象力的实景教学课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换言之,这类手工艺技能是一种教学理念的一部分,这种教学理念的目标远不止“做个可爱的孩子”那么简单。问题在于,华德福学校及其同类机构所推行的这种复杂而且需要设计能力的手工艺制作,与大多数美国学前班课堂上那种无趣的火鸡和土拨鼠制作有很大不同,以至于这种手工艺制作被认为仿佛是只有外星孩子才能完成的任务。“手工艺品”的含义是“艺术性、工艺及技能的文化表达”。
这种“针线活”大概才是属于真正的孩子的创作,想象一下,孩子们在掌握了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之后,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编制,是不是很有创造性呢?这个过程对手部的精细运动有极高的锻炼和要求。当然,这需要极大的耐心。也许完成一部作品需要连续几个星期呢。
相较于传统的“假手工艺品制作”的活动(那些给出了框架,只需要填充和涂色的作品),我们不得不质疑它背后呆板而过度简单化的教学目标。老师们之所以至今仍屈服于这些“假艺术”的神威,是因为它们只需要花一点点时间就能完成(完全不像针织等特殊手工艺那么占用时间),尤其是在老师已经事先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的情况下。
而且,因为都是同种仿制品,老师很容易对孩子们的作品进行比较,如果都是孩子们自己创作的作品,比较起来就不那么容易。老师们还会把孩子们的作品一同放在展示板上,这更加重了比较和对比的心态,差不多是在鼓励看到这些作品的人去给它们排个名次。虽然幼儿园认证机构不赞成这种将孩子的作品统一排列展示的做法,但这种现象仍然随处可见。
这类“假手工艺品”之所以能延续这么久,家长是另外一个原因。就像前面我所说所看到的,家长喜欢收到孩子的礼物,也喜欢晒出来。而你很难想象幼儿教师要取悦家长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幼儿教育课程不得不铆足了劲儿去保持孩子家人的参与度。老师们知道,他们受到什么样的评判取决于他们的工作成果。
或许,老师们在跟家长交流孩子创作的瞬间:“这是我们今天做的灯笼”,或者“我注意到,轩轩在看到将蓝色和黄色两种颜料混在一起产生的变化时很激动”。显然,前者比后者要简单直接得多,成果还看得见。
而选择上面第二种沟通内容的老师要有一定的能力和信心,尤其是在传递这种反馈信息的机会并不多见,而且我们的官方儿童发展测评标准中并不重视这种学习成果的反映的情况下。所以,你该知道了,制作这些“纪念品”背后的几大因素,也有我们家长的态度在里面。
你会不会在孩子一个学期才带回来一件丑不拉几的心意礼物,依然高兴欣然地接受孩子的馈赠?你会不会在收到这样的礼物时便质疑老师们的教学能力?如果我们要的不是完美,而是孩子的参与和构思,自己动手创作,那便不会要求快速出成品。
3
意大利对于年幼的孩子们来说一直都是一份珍贵的礼物。一百多年前,玛利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就已经对孩子们有了新的思考,她认为他们有聪明才智,并且值得大人们去为他们精心准备一个有助于其日趋完美的环境。到了20世纪,意大利雷焦艾米利亚省一些学前班学校,向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表明了人际关系在促进学习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雷焦式的教学看起来与典型的美式学前班教学非常不同,其中,最明显的不同体现在儿童艺术表达的性质和深度上。
在雷焦式学校中,艺术表达被视为童年的一种语言(实际上应该是“上百种语言”)。在孩子们的小手中,雕刻、绘画、编织、搭建及粘贴都变成了他们表达自己的梦想、希望和恐惧的工具。
怀疑儿童艺术表现力的人可能没见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留下来的儿童集中营的艺术作品,也不曾见过“9-11”事件过后美国各地幼儿画的那些画,他们用每天的游戏工具(蜡笔、颜料和积木),表达出了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内容。
恐怕只有最冷酷的心,才会对这样的未经加工和过滤的自我表达的呐喊声无动于衷。然而,现在,幼儿课堂正沿着中小学教育的误导性轨迹越走越远,离开艺术、音乐以及娱乐体育的道路,走向课程的边界——这是一种危险的权宜之计。毕加索提醒我们:“每个孩子都是个艺术家,问题在于如何确保他长大后依然是”。
《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一书的作者埃里卡.克里斯塔基斯说“我并不是在以艺术是全面教育的构成要素为由,为艺术说话并提倡重视艺术。虽然我恰好也赞成这么做,但在这里,我的目标不完全是这样。某种程度上,我的目标是更根本的目标,即帮助更多的人明白,对于还没有学习读写技能的孩子,艺术表达对于学习的价值是无需争论的。它当然是学习的一种类型,就像批判性思维或数字常识一样。”
伟大的童年理论家利维·维谷斯基(Lev Vygotsky)曾经说过,游戏“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种发展的源泉”,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艺术。
最好的教师都是“投机主义者”很多年以来,雷焦式教学法一直是很多自称开展素质教育的学前班教育项目的目标,甚至以至于实行雷焦式教学法已经不再像以前一样是一件让人激动又标新立异的事了。
遗憾的是,虽然这种模式如此盛行,但雷焦式教学法背后的很多精神特质并没有被解读出来。一直以来,它与竞争性强又以结果为主导的美国文化搭配得不是很好。我们很容易会被意大利学前班的高雅美感分了神,从而错失其背后隐藏的理念,而这种理念恰恰从根本上明确表明了这种教学法对孩子的基本权利的尊重。
令人遗憾的是,即便是雷焦式教学法(及其他一些相关教学法,如华德福与蒙台梭利式教学法),也同样带有些许精英主义。
在我们的国家情况更严重,这些有着艺术正确的育人价值和理念的幼儿园,首先不一定完全诠释了艺术真正生发在孩子内心里面的创作力量。其次,即便有这些幼儿园,也是天价收费。
4
所以,关于儿童艺术创作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也许认为“重在过程,而非结果”是一个很好的理念。当然,如果对课程有足够的理解和运用,不再强迫每个孩子按照规定的步骤做出一模一样的“纸灯笼”。这会是一个很好的方向。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有着几千年传统,沿用的是习惯性地模仿教学策略的国家。如果能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改进,来提高孩子们的创造力,不失为一个非常有用且意义深刻的改变和努力的方向。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给孩子传递一种信念,让他们知道:比起做些取悦我们的小玩意,孩子们的友爱和想法更重要!有些作品虽然很丑,但我们乐意接受,因为那就是孩子的天然想法和创作。
同时,作为家长,不要动不动就向老师们施压,要求学校的课程设置更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希望他们增加算数和阅读练习,同时减少游戏的时间。科学证明,这是错的!
此外,明确告诉学校方面,尽管有些学习信号有时候在课堂上并不明显,但我们很看重。所以,试着放弃这些“拼爹妈”的“艺术品”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