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的天气太好,阳光明媚却不灼热,温度适中,风温柔地吹着,空气中竟然带着一种清冽的味道,像极了几年前在稻城的感觉。我把衣服鞋子书包各种翻箱倒柜拿出来洗洗刷刷,然后把它们齐齐整整晾晒在这阳光下,内心感到非常舒畅。
本想要潇洒地丢掉一些东西,给自己一个轻松远行的机会,但在面临一些仍然能用上的东西时,还是舍不得扔掉,又默默地塞回了柜子深处,其实心里很明白,这东西我未来是不会再用的了。
缘分已尽,我却不想放手。这便是我看此书的机缘。
1. 什么是断舍离
流行的刻板印象: 断舍离 = 清理杂物
断舍离的的本质: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
断舍离并不是单纯地处理杂物、抛掉废物,而是要在充满闭塞感的人生长河里唤醒“流通”的生命气息。通过处理多余的杂物,来摆脱执念,恢复自我,发展自我。
2. 为什么需要断舍离
我们总是喜欢囤货、无法舍弃,心想着“太浪费了”、“真麻烦”、“总会用上的”,只进不出造成了物品的堆积状态。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 消费型社会里洪水般的物量
- 对居住空间的考量不足
- 上个时代的价值观
假如杂物遍地,家里塞得满满当当,那这些杂物给人的压迫感,以及狭窄的空间带来的阻塞感会逐渐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思维迟钝,行动迟缓。
3. 断舍离注重的不是物品,而是空间
为保持空间的干净整洁,而将物品量尽可能地缩减到最适合的量。断舍离就是“生活的新陈代谢”。将生活用品的量锁定到最适当程度,同时在适当时候,更换这些生活用品,这才是生活的理想状态,也是生活原本的自然状态。而这种状态也可以称为悠然有睱的美的空间。
4. 断舍离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审视个体与物品之间的关系
家里的一切东西都带有某种故事色彩。不同的东西带着不同的“故事色彩”,不同的“故事色彩”也代表着与主人的不同关联度。可以说,东西是物质和精神的集合体,是“具象化的形态”和“抽象化的情感”的结合体。在处理物品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时,要问问自己:
- “现在的我,对这个东西有着怎样的感情?”
- “现在,我是否和这个东西处于良好关系中?”
从表面来看,我们丢掉的是杂物,但是同时我们丢掉的还有看不见的世界里——内心“多余的执念”。
5. 如何断舍离
实践“舍”,确实会暂时出现大量的不得不处理掉的东西。在进行取舍时,我们应该挑选出有质量的东西,将物品压缩到能建立和保持一定社会关系性的量即可,这样才能找回我们曾经失去的健康美丽的空间,才能从最本真的意义上珍惜事物、热爱生活,并不是随意地、不走心地屯东西、扔东西。
我们本来就拥有以下三种自由:放手的自由、保留的自由、取舍选择的自由。你自己的东西,如果你认为它对你已经没有任何价值了,感觉已经不适合你、不会给你带来好心情了,你完全可以自由地处理它,不必在意任何人的眼光,没有必要为东西本身留情。
在对居所杂物进行断舍离的同时,脑中也要进行断舍离的作业,即进行思想观念的整理。这样可以对我们自身进行“体质改善”,改变我们无法放手,总是囤积货物的毛病。
观念上的断舍离:
- 认识现状
- 停止自我否定
- 描绘家的具体构想
杂物上的断舍离:
- 拿出杂物,俯瞰
- 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
- 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
- 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
- 收纳在杂物最适化之后进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