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很少看言情小说的人,却又是个会因为一句话去读一本小说的人。这二者有时候存在着很大的矛盾,乍见之惊喜偏偏大多数有关情爱,它们更易戳中人心,也更感同身受。这次的书拖了很久我才读完,一者是自己忙于生活琐事,不忍猝读,再者是怕从前的自己很难拿出那种心境,耽误了人家的文字。断断续续终于读完,写下这些
《旧梦1913》 沈鱼藻
我从正式开始以一种主动的态度接触文学史以来,最喜欢的便是民国一页。精彩,实在是精彩,乱世之中,大师云集,兴衰更迭,群星璀璨。耀眼的明星实在太多,他们的文采、骨气、底蕴,都一笔笔勾勒出中国学者的风范。况且,文不离情方为妙,才子佳人的故事早已走街串巷,自不必再提。一切的一切,都凸现着民国时代的特殊与精彩所在。可草草一翻,有关民国的作品琳琅满目,情爱小说更是,因此脱颖而出实在不是一件易事。而我喜欢这部小说之处在于,它的历史感让人更充实,更值得回味
年轻时,读言情小说,无非是「少年不识愁滋味」,感受一下年少时美好的爱情,亦或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给自己的生活增添点有颜色的戏码,罢了。于我而言同样,我读言情,包括鸳鸯蝴蝶派那些,以及如今快餐文学类的言情这些,都不怎么「过脑子」,情节的过于重复单一,对于结尾的预见与暗示过多,人物形象的单薄,都太难抓住人眼球了。这个时代太快,我们一天之中能见的能经历的甚至戏剧性过小说,想用简单的「情」一个字吸引注意力,实在不易
可我还是把它读完了,一气呵成
读完之后好好回味一下全文,回味一下沉浸其中的原因,故事不长,人物不算多,他们的关系也不如《金粉世家》般错综复杂,因而作者施展身手的余地也更大。可这些,给人的感觉是「不凌乱」与「不浮夸」。历史感十分浓厚,家国命运环环相扣,真实的历史给整个故事最好的地基,字字句句呈现出时代的真切面目,而不是空中楼阁。文字和情节都很自然,仿佛只是一场身边人的离散,结局不是大团圆,却是如断臂女神般,锦上添花。没错,会有缺憾、不屑一顾与恨铁不成钢,但在那个乱世,苟活尚且难上加难,更何况相爱
我最喜欢的桥段是下面这段

这是写在全文结尾的一段,也正是我最喜欢的那句话所在的章节。乍一看,不过是用种文艺的方式来展现给读者,当爱散去后的满地风霜,傅兰君最终也没能向顾灵毓解释清楚她真实的内心。我曾经听过,爱情从来是有来有往,这世上除了父母亲人,本就没有无私的爱。可我在想,似乎更多时候,那份对于「有来有往的期待」,已经足够于爱了。爱情很少公平,更多付出,甚至是不均等的付出。我们不好解释,也不好辨明付出究竟孰多孰少,时间埋葬了太多「一生挚爱一人」的谎话,可我们还是在相信。终其所有,那场雨,依旧太迟来。
写下这些时,我一直在听周杰伦和费玉清二位的「千里之外」,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会选择这样一种心情,但终究一切,有关爱,有关离开。当我们用这样一种眼光来阅读这些感情与感受时,原来大多数情感,始于误会,终于宽慰
1913年,顾灵毓离开,只剩下回忆还在
大梦初醒,一生荒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