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碎碎念 心理分析 日常感想

碎碎念 心理分析 日常感想

作者: 安静沉默的贝壳 | 来源:发表于2019-06-12 10:27 被阅读0次

    建楼房比喻。

    不断成熟和面对新的挑战的过程。

        不同的人,情商是不一样的。情商是很难改变的。情商可以包括,处理事情的态度,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态度,情绪调整能力,看见真实(自己,世界,事情,问题)的能力,合适处理问题的能力

        一般来说,人的固有行为模式来自固有观念(潜意识),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人的行为。

    此处省略有关潜意识的其它常识。

          这些叙述可能比较抽象化,但它可以让很多现象得到解释,这个理解的过程就是了解人生的“所以然”的过程。

        感受:我的意识可以感受到潜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蛛丝马迹,比如:下意识的动作,呼吸,肌肉状态,心跳,情绪,表情。

          这就说明潜意识和意识(理智)发生了分歧。

          只有当“自我接纳”从意识层面到行为,到观念,才可能有稳定的未来。大部分问题都指向了“自我接纳”,但对于自我否定的人来说,“自我接纳”其实是很少出现的,或者说它只是停留在意识层面。

          只有“自我接纳”进入化境的状态,完全加入潜意识内化,才是真的接纳了。但这种接纳本身是温和的,自然而然的,它从来不是为了接纳而强调接纳。自我接纳是一种感受,一个结果,一种状态,却很难以其为目的而达到之。可能感受到它,却是一种难以到达的心境。

          所谓接纳,理解,首先需要意识到个人的行为模式和内在观念。我就是一个心境复杂的人。有特定的行为模式和内在观念。

         

        最好的道德都是自发的,是发自内心的,是无关外物的,是最真实,最单纯的。比如  爱,勇气,责任心以及一系列人类的美好品质。

        道德不是指责的理由。

    随着时间推移,我们的心会因为世事困扰而积累灰尘,看不清真实的自己,也看不清真实的世界。很多人都会距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    love  and    warm  change    the    heart.

        live      in    love    ,  so    learn  to    bright    to  warm    others.

    为什么表情总是怪怪的

        很遗憾,内心总是对自己有偏见,不被自己了解的人。很少被理解,内心缺少安全感,信任感和爱,对人,对自己都是如此。

      如果我不理解自己的话,那就几乎没有人理解了。那就是真正的孤独。真正的孤独是自闭。

    温暖和力量来源于理解,信任和同情。

    (对于自己,或者别人。)

      对于他人苦难的同情,悲悯之心。

      其实不用那么刻意的,接纳即是力量。

      在意识层面上,对人生有了更多了解。

      我希望你行动的动机(意识或者潜意识里的)是对世界和自己的关爱与同情,或者说迟早会是。其实你可以接纳自己的,你值得被接纳,你值得拥有幸福。

          问题,应该如何看待自己。

          成长的过程,很多时候,就是距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的过程。    love  and    warm  change    the    heart.

        live      in    love    ,  so    learn  to    bright    to  warm    others.

    为什么表情总是怪怪的

        很遗憾,内心总是对自己有偏见,不被自己了解的人。很少被理解,内心缺少安全感,信任感和爱,对人,对自己都是如此。

      如果我不理解自己的话,那就几乎没有人理解了。那就是真正的孤独。真正的孤独是自闭。

    温暖和力量来源于理解,信任和同情。

    (对于自己,或者别人。)

      对于他人苦难的同情,悲悯之心。

      其实不用那么刻意的,接纳即是力量。

      在意识层面上,对人生有了更多了解。

      我希望你行动的动机(意识或者潜意识里的)是对世界和自己的关爱与同情,或者说迟早会是。其实你可以接纳自己的,你值得被接纳,你值得拥有幸福。

          问题,应该如何看待自己。

          成长的过程,很多时候,就是距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的过程。

        理解但不认同。看见、并且理解自己的很多行为和心态,但不会认同。

        特定时间段的,可能是当下的接纳和理解。

        行为指向的,可能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爱)。

        一般来说,我们对待自己的态度,是过去家庭,学校里面的人对待我们的态度的集合。

    自信是一种感觉,让人感到稳定而踏实,是一种魄力。

        对于家长的干预,通常比较反感,比较烦,好像有干扰。

        固定交流时间段。

      对人的评价,往往是关于道德的。

      而道德是关于权力和能力的。

      强大意味着一切(自由,话语权,道德,尊严,选择) 。

    弱小往往意味着苦难。

      从正面发展的角度上看,精神动力上,真正的强大源于爱和悲悯,内心对自己的爱与认同,对他人的理解和同情。

      也许经历过黑夜的人更渴望光明,更理解疯狂追寻光明的意义,更理解光明的意义,更理解幸福的意义和重要。

      一直单纯地相信自己,也是一种能力。

        接纳    平和      平衡    看见真实    看见自己       

        引导    感动    苦难与救赎    定义    主体     

        动力、勇气源于爱和接纳。

        目前分析,我的大脑还从来就没有摆脱过恐惧,即使是在睡觉的时候。

        而且内在的恐惧型性格就像冰山一样巨大。

        理论上是这样分析的,但你那样很容易让人误会的。虽然我理解你的行为,但他们不能理解,不过那也很正常。

        差不多几天不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就很容易进入无所事事的状态。自我认同也会下降,想法会变。这是因为内心本质上缺少自我认同。大概是不稳定的低自尊。

          经常忘记自己是谁,经常自动远离人群,好像没有一点做事情的积极性,这个问题很容易就会被归咎于个人的道德因素,或者其它主观的归因。 也是很容易被人误解的人群中的一员。

        太容易进入主观的错觉了,视野太狭隘了。

       

          只有感动状态下才能冷静理智一些,因为(潜意识)内心有太多恐惧和杂念(只有感知到被接纳时才有安全感,才会有改变):

    “要改变啊”

    “问题太多太麻烦了,我做不到啊”

    “害怕?……不能害怕啊,太没用了”

    “为什么别人……你却不能……”

        等等。一系列看似正确实则荒诞的自责,自我否定的话,你始终都没有放过自己,你的潜意识和意识习惯了用过去他们对待你的糟糕态度和偏见,延续着对自己的不理解,不认同,以及偏见,恶意。

        要知道,人不是生来就这样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塑造成这样的。可以看到,像我这样在自己看来最不值得被认同的人,最缺少的恰恰是自己内心潜意识的自我认同,而那些个人行为和想法上对自己的不理解,否定则是这些潜意识的表现。人需要解放自己,解放自己的内心,接纳是自然而然的,自信不是无缘无故就有的。如果不太走远的话,请一定要对自己好一点,友善一点。

         

    你知道这些想法和潜意识有多可笑,多可悲吗?它们恰好阻隔了你被人接纳,也就是说你其实极少感受到被人接纳,这就是潜意识始终倾向负面的原因 。而你的意识和潜意识都在延续这一点,这也是心中没有认同感和爱的原因。

        意识和潜意识总是自我否定,不接纳自己的话,就很难有动力(只有接纳和爱,心智才能成熟)。尽管这是很常见的情况。

        我一种都在逃避自己的内心,逃避真实的自己,自己的想法。

       

        发现:意识的动机越强,反而适得其反。自我认知忽上忽下,对他人反应缺少客观看待。

    “”

          1, 我的成长(心智发展)发生在家庭以外的地方。在这个家庭以外的地方,我能更好的长大成人。

          2,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单纯地说“面对”的,有一些人和事,最好选择远离。

          3,抱怨和不原谅并不是不道德。仿佛话语权一直都在那些所谓“成熟”的人身上。只有等你有了话语权,才能去定义对错。

          哪里有那么多道德,哪里有那么多天然的正确。

            我不想从“感情”的角度理解家庭,我想从权力的角度理解它。

       

        对于不好的人际关系很敏感。

        潜意识的运行已经远远超过了意识能直接影响的范畴。

        对于我的性格的种种问题,只能说“看见,并接纳真实的自己。”

    理论:

    1,善恶的内化,外化,影响

    2,善恶的发展

    感化状态下会变成小孩,能感知真实的状态,引导会定义,什么是内心的成长。

    只有真实感知下,内心才能踏实,即接纳真实,整合感觉,才有所谓自信的感觉。

    尽管我们都对对方微笑,心却隔得很远。

          他们比原想的要友好,善良温和很多,他们并没有攻击我的缺点。我的犹疑与恐惧可能是有点多余了。

            潜意识认为:出错意味着可耻,不可原谅,愚蠢,不可接受,被斥责等等负面体验和情绪相关。所以才会几乎病态地想要绝不出错,以至于,强迫症。

            隐藏的焦虑和可耻感才是最可怕,最影响力大的。

          当事情发展不在自己控制之内时的恐惧,愤怒,焦虑。

        发现经验:

      实习期间状态不错,感觉良好的原因。

    1,外出可能会让人开心一些。

    2,工作让人有了成就感

    3,与同事和学校老师相处,有了身份认同。

        作为一名老师,认同感上升。

    4,多了与人交往的机会,还有很多可爱的小姐姐。(*^ω^*)

    5,与人相处愉快,有良好的交往感受

    6,自我认知发生变化,能力变化。

        我的自我认识不太稳定。

        当自我认知发生变化的时候,感觉能力也变化了,就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自信,带给人的感觉,确实很好。

        被人认可和接纳的感觉确实很好。

        突然发现,原来自己有那么多朋友。

        友情,温暖,力量。

        制作一个  纸短情长的实习视频剪辑,回想感动的记忆。

         

          时代在叫唤。

          他背叛了我们的伤感。

    怕的是时间在走 你的灵魂却还停在原地。

    人在分别时的感伤,是因为,(希望)错把转瞬即逝的东西当成永恒。

    其实拍毕业照的时候是没有什么感觉的,但过一段时间回过头看毕业照,就感伤了。

          毕业季的忙碌冲淡了感伤。

          时间是最残忍无情的,它以为我们都会渐渐学会遗忘。但实际上,总有人学不会遗忘。说再见吧,可是真的舍不得。哦,这种怅然若失的感觉。这是一段看似矫情,实则深情的感慨。  回忆并不会死去,它只会渐渐消亡。当然是渐渐消亡更可怕。

          他们会渐渐变成我们回忆里模糊的样子,一起尘封的还有过去的青春和感动。忧伤中还有一点温馨。

        心疼你学不会遗忘的样子,你就忘却吧。仿佛在说,“忘记我们吧,冷漠一点,麻木一点。”笑他们矫情。就让往事随风。

      相遇和分别,都让人感动。

      晒太阳之后,感觉整个人都阳光了一点,就感觉那些原本感人的文字好像有一点怪怪的,好像是矫情,好像是尴尬。

    显然是共情能力下降了一点。

    共情能力过强了。

        突然发现,原来讨论感性的问题也是需要看时间和场合的,在理性的场合讨论感性的问题,会很尴尬,效果并不好。(会觉得矫情,尴尬)

        人在晚上更感性。一个处于理性心境状态下的人,是很难对感性事物产生共情的。好像,只有在几个人都是感性状态时,才容易出现共情。

        觉得过去感动的场景尴尬,是因为现在大脑又恢复理性了。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众所周知,情绪,有时候是需要人有意识地调整的。

    不得不通过写作排遣一部分情绪。

        心境对应生活方式。

     

    心境  调整方向是  : 

              状态1: 敏感不安 (一些负面情绪词)   

              状态2:平和理智 

              状态3:积极正面

      如获至宝,犹恐得失。

    心境转移:1-2,弥补安全感,信任感。方法略。

         

                      个人心理一直不缺少压力和紧张,真正缺少的手信任感和安全感。

    潜意识当中有一个可怕的,让人恐惧和抵触的监视器,叫家长,叫家庭。

    刚才的情绪和想法:

    4,24。  上午8,54。    牙包肿,施工噪音,空气不流通,事情多。

    情绪:恐惧,担忧,烦躁,不安,麻烦多。

    好像有一个监视器在心里,在指责,没有被信任,超我人格来源于家长。解放,才能,自由  思考和行动。

    厌恶家长的干预和他人的关注,个人主体性没有养成成熟。

    内心的超我对于目前行为的指责和不理解,焦躁情绪的影响。类似于家长的缺点。

          不同的路, 是给不同的脚走的,

    不同的脚, 走的是不同的人生,

    从此我们就是各自路上的行者。

        只有同类之间才可能互相理解。因为我们只会倾向于对与自己类似(遭遇)的人和事产生同理心,毕竟不是圣母玛利亚。我们只是在借他人伤悲,浇自己块垒。

        其实人际之间真正的理解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人不是生来就这样(素质,人格)的,人是被经历塑造成这样的。同样的经历放在你身上,你也会那样。

        不同的人生,没有是非荣辱之别,很大程度上,只是运气不同而已。

          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格,经历),不必评价其为高尚或可耻。(我总是忍不住想替自己辩护一下)。你不是他,一切评价其实都是偏见。

          习惯了将人标签化,就缺少对人的真实感和同理心,可毕竟都是活生生的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都是不同运气的遭遇,没有道德上的高低之分。你不能贬低他人的固有缺陷(出身,阶层),那是不尊重人的。

          所谓悲观乐观的说法也是标签。如果只是陈述事实的话,文字本身就不存在悲观乐观之说,只是读者带入自己的角度,就有了不同的情绪感受。

          一切的表现都只是结果,也是过程。

        恐惧无罪,焦虑无罪。在这个问题上,并不是非黑即白、两极对立的。退缩无罪,性格经历是原罪。

        我又想到了更多:刻板印象,穷人是否活该穷,受害者有罪论与饱受诟病的受害者心态,幸存者偏差。这些都说明我们距离事实很遥远。

        出身即原罪,公平世界假设,人生偶然荒诞论,在不公平的世界中寻找心理平衡,苦难与救赎。

        苦难者需要付出更多才能追上运气比他们好的人。

        苦难——不公平——心理不平衡——救赎  成熟——平和    心理平衡    分化出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

      我只是太敏感了,想的很多。

                考虑到每个人都过于特殊,缺少普遍的适用经验,我们只能不停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我相信人和人之间有本质上的差别,暂时叫它内核,也叫内心、潜意识深处的观念、某种稳定的人格、气质。

          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生活。

          一般来说,每个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一下大的波折,波折的源头一般是一个有问题的家庭(我们承认原生家庭环境对人生有很大影响),对于这个,需要极大的理智去思考。

          可以看到,人从家庭中学到一些行为模式,应对他人的模式,以及形成了特定的对人心态。这就是心理建设中的冰山底部。

          我们习惯了用看似适合普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很大。于是不得不转向,调整生活的方向。

    也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地了解了内在的真实的,独特的自己。于是,对自己的理解上,不再使用对普通人的要求,而是随着对内心进一步的了解,想要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自我认知也发生很大变化。

         

            目前已知人格特点:回避型人格,社交焦虑,恐惧型依恋,通常会缺少安全感,信任感,对自己的他人,环境的深度怀疑,以及伴随一切行动与思考的焦虑。

         

       

     

          考虑到每个人都过于特殊,缺少普遍的适用经验,我们只能不停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我相信人和人之间有本质上的差别,暂时叫它内核,也叫内心、潜意识深处的观念、某种稳定的人格、气质。

          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生活。

          一般来说,每个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一下大的波折,波折的源头一般是一个有问题的家庭(我们承认原生家庭环境对人生有很大影响),对于这个,需要极大的理智去思考。

          可以看到,人从家庭中学到一些行为模式,应对他人的模式,以及形成了特定的对人心态。这就是心理建设中的冰山底部。

          我们习惯了用看似适合普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很大。于是不得不转向,调整生活的方向。

    也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地了解了内在的真实的,独特的自己。于是,对自己的理解上,不再使用对普通人的要求,而是随着对内心进一步的了解,想要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自我认知也发生很大变化。

         

            目前已知人格特点:回避型人格,社交焦虑,恐惧型依恋,通常会缺少安全感,信任感,对自己的他人,环境的深度怀疑,以及伴随一切行动与思考的焦虑。

          常困于心,难得自由。

          内心自由,只管做事,不问前程。

       

        人是在看清自己的内心,清醒。

        不断在寻找,不断在失去。

          心如明镜台,勿使染尘埃。

        对于内心的情绪,我们可能温和地去引导它,而不存在控制之说,控制是不恰当的说法。

        人本真的力量,是通过温和地解放自己,而不是强迫,压迫自己的内心,才获得发挥的。

        极简,高效,快乐。

    前言:一转眼,大学四年过去了。这四年的点滴,恍如昨|日。回首过去,我学会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总体上,我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都做得很不错,有很大的进步。

    ;政治上,

    我想爱集体,热爱祖国,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们都将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

    我在初中时就力加入了共青团,在学校积极着加社因活动,团结同学,尊敬老师,度过了无数个充实的日夜夜。

    二学习上:

    我深知大学学习的重要性, 从来不会迷课,也没有挂过科。在学校的每一天,我都努力充实自己,希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出身并不好的人,只有励拼搏,才有可能不落人后。正如我尊敬的中学老师所言:没有伞的孩子,只 能努力奔跑(在大雨下)。

    众所周知,人的天赋是有差异的,可能别人很轻松就能完成的事情,我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但我们然相信上天对待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仅管人人生而不平等人在社会中分为三六九等,我们们可能尽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公平比如受教育的公平和他人一样争取幸福的权力,是我们所共有的。

    啡|

    三工作上:

    单校时曾任过自律委员会的庞员。这项工作包括提醒他人起床,上课考勤,虽然只是一些很小的事情,我还是我认真存细绝去电成。回想,起来,那一段眼华地或两烤

    大三下学期,我按学校集中实习的要求,在东方红中单担任语文实习老师。面对实习任务,我也曾紧张,会担心自己能否很好地完成。那些天難的工作带给我些许成就感和认同感,我从那时才认识到:原来我也可能成长为一个被人认同的人。我对自己的看法开始一点点改变,我幸甚至相信:只要我努力学习和工作,将来我也能像他们一样成为有用的人。

    与实习期间指导老师、同事相处的时光,成为了我至今都会怀念的温暖、愉快的回忆。这些温暖的回忆像萤烛的点点微光,为我提供了指引。

    这些年,我时常会想,人们为何会变成现在的种子,人人本质上的区别在哪里,是经历塑进丁人,我们成为了纺遇到的人的集合感受到的善意越多,便越有可能从善意回馈社会。

    定经不是人改变环境, 而是环境改变人,阿德勒曾说过: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意童年

    四、生活上:

    不同的脚走不同的路不同的路是给不同的人走的。从此,我们便是各自道路上的行者。我的经历告诉我: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而一个特别幸运的人完全可能认为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而十分不幸的人则会认为十分天注定,以上几类人的乐观程度不同,而他们的乐观与否,又有几分是取决于自己的主观意志呢人和人之间,,是 难有真正的相互理解的。我们都只是他人命运的旁观者,在别人的剧本旁做一个看容。五今后的打算与方向

    或许我会去当老师,或者当写手,但我并没有清晰的方向。未来的道路,是难以预料的。

    回过头来看一下过去,可能以前的我活得更形心一些。但人的成长总免不了挫折,将来会面临我工作等一系列问题。

    结语:愿你能被世界温柔以待。

    愿你相信明天的太阳照样升起。愿你能在复杂的人生里看清自己。愿你的世界,闪闪发光。

    看到街道上的其它同学,

    也想像他们一样,快乐自由地生活,

    执着,向往着美好。

    幸福的生活,努力就可能得到。

    朋友的信任,群体的归属感,

    个人的价值感和能力感。

    那样,就会有朋友。

    因为不孤单,所以勇敢,自信。

    在迷雾后的,还有我想要的东西。

    所见所听,都是自己内心的折射。

    两个规律:趋利避害和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原则。

    所做的,多半都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

    拥抱自己吧,那么努力的你,当然是可以接受的,

    当然是值得被认可的。

    即使屡战屡败也是值得认可的,是勇敢,是进步。

    自我定义的转移。

    因为经历和理解苦难,所以不敢轻视他人的苦难。

    救赎,理解和慈悲,通常是有限的,宝贵的。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失落中学会宽容。          - 刘瑜

        因为如果学不会,就无法得到救赎和安宁。

        世上有太多苦难,太多缺憾的灵魂。没有救赎,内心就不能安宁。

          人类身上美好的品质多源于被爱和被认同,诸如友善,信心,勇气,利他。关于自己是否值得被爱和认同的内在信念,以及他人是否可以信任,是否可能接纳自己。

        有的人,一生都在练习如何接纳自己,有的人则完全不用。(问题:自我认同是可习得属性还是固有属性)所以前者不得不寻找救赎。

        我们都麻木,不清醒,太久了。对于很多人,长大的过程就是距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的过程,内心不断被灰尘覆盖的过程。

        有的人,穷尽一生,都在练习自我接纳。

    你知道的,一个人在人格(本性)上,自我否定的话,是很难有所谓改变的,经常是进退维谷的局面,常常是焦虑不安的内心。更可怕的是他人,甚至自己都很少理解自己的处境。我们多半都是他人的,甚至是自己命运的旁观者。

          只有感化状态下才能勉强摆脱固有的紧张不安。真正需要爱和接纳的,应该是自己,这个过去很少被理解和接纳的人。(而潜意识-行为对自己却是过去偏见的合集。)无条件接纳自己这个人,才可能自我清醒。更清醒地了解真实的自己,同情理解自己,才是心中有爱之源,才是爱世界的动力之源。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失落中学会宽容。          - 刘瑜

        因为如果学不会,就无法得到救赎和安宁。

        世上有太多苦难,太多缺憾的灵魂。没有救赎,内心就不能安宁。

          人类身上美好的品质多源于被爱和被认同,诸如友善,信心,勇气,利他。关于自己是否值得被爱和认同的内在信念,以及他人是否可以信任,是否可能接纳自己。

        有的人,一生都在练习如何接纳自己,有的人则完全不用。(问题:自我认同是可习得属性还是固有属性)所以前者不得不寻找救赎。只有被爱和认同过的人,才会爱世界。

      关键词:回避型人格, 不稳定的低自尊,高敏感型人格,恐惧型依恋。

    据我多年观察分析,目前认识到的自己。

        1,(潜意识里的)自我概念模糊或者偏负面化。

    潜意识里的观念不能直接被意识到,但能根据个人行为模式,情景反应模式间接推测出来。

        2,潜意识层面的,对他人的不信任(他人即地狱),对自己本人的不认同。

        3,内心潜意识(即根深蒂固地),基本不认同自己本人,过于否定和偏见于己,不理解自己。将前景和自己妖魔化了。

        4,似乎行为习惯很难调整。

      5,在没有明确工作时容易颓废和自我否定,厌恶,同时恐惧工作、尝试和一切可能出现的问题,内心对事情总有灾难性假设。

        6,需要经常看见潜意识对自己的偏见。

        7,通常情况下,会焦虑,紧张,压抑,恐惧,在与人交往时尤甚。收到他人善意时,会不知所措。

        8,经常迫使自己做所谓有意义的事情,缺少真正的兴趣。

        9,在获得一些安全感和信任感时,可能表现会好很多,自然很多。

       

    也许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但可能你也是他人世界中为数不多的光明之一。因为经历和理解苦难,所以不敢轻视他人的苦难。

    救赎,理解和慈悲,通常是有限的,宝贵的。

      关键词:回避型人格, 不稳定的低自尊,高敏感型人格,恐惧型依恋。

    据我多年观察分析,目前认识到的自己。

        1,(潜意识里的)自我概念模糊或者偏负面化。

    潜意识里的观念不能直接被意识到,但能根据个人行为模式,情景反应模式间接推测出来。

        2,潜意识层面的,对他人的不信任(他人即地狱),对自己本人的不认同,缺少积极的自我认同。

        3,内心潜意识(即根深蒂固地),基本不认同自己本人,过于否定和偏见于己,不理解自己。将前景和自己妖魔化了。

        4,似乎行为习惯很难调整。

      5,在没有明确工作时容易颓废和自我否定,厌恶,同时恐惧工作、尝试和一切可能出现的问题,内心对事情总有灾难性假设。

        6,需要经常看见潜意识对自己的偏见。

        7,通常情况下,会焦虑,紧张,压抑,恐惧,在与人交往时尤甚。收到他人善意时,会不知所措。

        8,经常迫使自己做所谓有意义的事情,缺少真正的兴趣。

        9,在获得一些安全感和信任感时,可能表现会好很多,自然很多。

    一路走来,有爱相伴,感到常在。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失落中学会宽容。          - 刘瑜

        因为如果学不会,就无法得到救赎和安宁。

        世上有太多苦难,太多缺憾的灵魂。没有救赎,内心就不能安宁。

          人类身上美好的品质多源于被爱和被认同,诸如友善,信心,勇气,利他。关于自己是否值得被爱和认同的内在信念,以及他人是否可以信任,是否可能接纳自己。

        有的人,一生都在练习如何接纳自己,有的人则完全不用。(问题:自我认同是可习得属性还是固有属性)所以前者不得不寻找救赎。

        我们都麻木,不清醒,太久了。对于很多人,长大的过程就是距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的过程,内心不断被灰尘覆盖的过程。

        有的人,穷尽一生,都在练习自我接纳。

    你知道的,一个人在人格(本性)上,自我否定的话,是很难有所谓改变的,经常是进退维谷的局面,常常是焦虑不安的内心。更可怕的是他人,甚至自己都很少理解自己的处境。我们多半都是他人的,甚至是自己命运的旁观者。

          只有感化状态下才能勉强摆脱固有的紧张不安。真正需要爱和接纳的,应该是自己,这个过去很少被理解和接纳的人。(而潜意识-行为对自己却是过去偏见的合集。)无条件接纳自己这个人,才可能自我清醒。更清醒地了解真实的自己,同情理解自己,才是心中有爱之源,才是爱世界的动力之源。

    这世上并不是没有地狱,只是你恰好没有看见它而已(或者说,只是你幸运地不在地狱而已)

       

    温暖和力量来源于理解,信任和同情。

    (对于自己,或者别人。)

      对于他人苦难的同情,悲悯之心。

      其实不用那么刻意的,接纳即是力量。

      在意识层面上,对人生有了更多了解。

      我希望你行动的动机(意识或者潜意识里的)是对世界和自己的关爱与同情,或者说迟早会是。其实你可以接纳自己的,你值得被接纳,你值得拥有幸福。

      关键词:回避型人格, 不稳定的低自尊,高敏感型人格,恐惧型依恋。

    据我多年观察分析,目前认识到的自己。

        1,(潜意识里的)自我概念模糊或者偏负面化。

    潜意识里的观念不能直接被意识到,但能根据个人行为模式,情景反应模式间接推测出来。

        2,潜意识层面的,对他人的不信任(他人即地狱),对自己本人的不认同,缺少积极的自我认同。

        3,内心潜意识(即根深蒂固地),基本不认同自己本人,过于否定和偏见于己,不理解自己。将前景和自己妖魔化了。

        4,似乎行为习惯很难调整。

      5,在没有明确工作时容易颓废和自我否定,厌恶,同时恐惧工作、尝试和一切可能出现的问题,内心对事情总有灾难性假设。

        6,需要经常看见潜意识对自己的偏见。

        7,通常情况下,会焦虑,紧张,压抑,恐惧,在与人交往时尤甚。收到他人善意时,会不知所措。

        8,经常迫使自己做所谓有意义的事情,缺少真正的兴趣。

        9,在获得一些安全感和信任感时,可能表现会好很多,自然很多。

    一路走来,有爱相伴,感到常在。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失落中学会宽容。          - 刘瑜

        因为如果学不会,就无法得到救赎和安宁。

        世上有太多苦难,太多缺憾的灵魂。没有救赎,内心就不能安宁。

          人类身上美好的品质多源于被爱和被认同,诸如友善,信心,勇气,利他。关于自己是否值得被爱和认同的内在信念,以及他人是否可以信任,是否可能接纳自己。

        有的人,一生都在练习如何接纳自己,有的人则完全不用。(问题:自我认同是可习得属性还是固有属性)所以前者不得不寻找救赎。

        我们都麻木,不清醒,太久了。对于很多人,长大的过程就是距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的过程,内心不断被灰尘覆盖的过程。

        有的人,穷尽一生,都在练习自我接纳。

    你知道的,一个人在人格(本性)上,自我否定的话,是很难有所谓改变的,经常是进退维谷的局面,常常是焦虑不安的内心。更可怕的是他人,甚至自己都很少理解自己的处境。我们多半都是他人的,甚至是自己命运的旁观者。

          只有感化状态下才能勉强摆脱固有的紧张不安。真正需要爱和接纳的,应该是自己,这个过去很少被理解和接纳的人。(而潜意识-行为对自己却是过去偏见的合集。)无条件接纳自己这个人,才可能自我清醒。更清醒地了解真实的自己,同情理解自己,才是心中有爱之源,才是爱世界的动力之源。

    这世上并不是没有地狱,只是你恰好没有看见它而已(或者说,只是你幸运地不在地狱而已)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失落中学会宽容。          - 刘瑜

        因为如果学不会,就无法得到救赎和安宁。

        世上有太多苦难,太多缺憾的灵魂。没有救赎,内心就不能安宁。

          人类身上美好的品质多源于被爱和被认同,诸如友善,信心,勇气,利他。关于自己是否值得被爱和认同的内在信念,以及他人是否可以信任,是否可能接纳自己。

        有的人,一生都在练习如何接纳自己,有的人则完全不用。(问题:自我认同是可习得属性还是固有属性)所以前者不得不寻找救赎。

        我们都麻木,不清醒,太久了。对于很多人,长大的过程就是距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的过程,内心不断被灰尘覆盖的过程。

        有的人,穷尽一生,都在练习自我接纳。

    你知道的,一个人在人格(本性)上,自我否定的话,是很难有所谓改变的,经常是进退维谷的局面,常常是焦虑不安的内心。更可怕的是他人,甚至自己都很少理解自己的处境。我们多半都是他人的,甚至是自己命运的旁观者。

          只有感化状态下才能勉强摆脱固有的紧张不安。真正需要爱和接纳的,应该是自己,这个过去很少被理解和接纳的人。(而潜意识-行为对自己却是过去偏见的合集。)无条件接纳自己这个人,才可能自我清醒。更清醒地了解真实的自己,同情理解自己,才是心中有爱之源,才是爱世界的动力之源。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失落中学会宽容。          - 刘瑜

        因为如果学不会,就无法得到救赎和安宁。

        世上有太多苦难,太多缺憾的灵魂。没有救赎,内心就不能安宁。

          人类身上美好的品质多源于被爱和被认同,诸如友善,信心,勇气,利他。关于自己是否值得被爱和认同的内在信念,以及他人是否可以信任,是否可能接纳自己。

        有的人,一生都在练习如何接纳自己,有的人则完全不用。(问题:自我认同是可习得属性还是固有属性)所以前者不得不寻找救赎。只有被爱和认同过的人,才会爱世界。

      关键词:回避型人格, 不稳定的低自尊,高敏感型人格,恐惧型依恋。

    据我多年观察分析,目前认识到的自己。

        1,(潜意识里的)自我概念模糊或者偏负面化。

    潜意识里的观念不能直接被意识到,但能根据个人行为模式,情景反应模式间接推测出来。

        2,潜意识层面的,对他人的不信任(他人即地狱),对自己本人的不认同。

        3,内心潜意识(即根深蒂固地),基本不认同自己本人,过于否定和偏见于己,不理解自己。将前景和自己妖魔化了。

        4,似乎行为习惯很难调整。

      5,在没有明确工作时容易颓废和自我否定,厌恶,同时恐惧工作、尝试和一切可能出现的问题,内心对事情总有灾难性假设。

        6,需要经常看见潜意识对自己的偏见。

        7,通常情况下,会焦虑,紧张,压抑,恐惧,在与人交往时尤甚。收到他人善意时,会不知所措。

        8,经常迫使自己做所谓有意义的事情,缺少真正的兴趣。

        9,在获得一些安全感和信任感时,可能表现会好很多,自然很多。

    看到街道上的其它同学,

    也想像他们一样,快乐自由地生活,

    执着,向往着美好。

    幸福的生活,努力就可能得到。

    朋友的信任,群体的归属感,

    个人的价值感和能力感。

    那样,就会有朋友。

    因为不孤单,所以勇敢,自信。

    在迷雾后的,还有我想要的东西。

    所见所听,都是自己内心的折射。

    两个规律:趋利避害和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原则。

    所做的,多半都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

    拥抱自己吧,那么努力的你,当然是可以接受的,

    当然是值得被认可的。

    即使屡战屡败也是值得认可的,是勇敢,是进步。

    自我定义的转移。

    温暖和力量来源于理解,信任和同情。

    (对于自己,或者别人。)

      对于他人苦难的同情,悲悯之心。

      其实不用那么刻意的,接纳即是力量。

      在意识层面上,对人生有了更多了解。

      我希望你行动的动机(意识或者潜意识里的)是对世界和自己的关爱与同情,或者说迟早会是。其实你可以接纳自己的,你值得被接纳,你值得拥有幸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碎碎念 心理分析 日常感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xjk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