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肖培东老师执教的课例《老王》,心中仿佛有一块大石头压着喘不过气。肖老师的课分为四个环节:一、“老王”和“我们”——梳理文章内容,二、闲话重千钧,三、对话悟“愧怍”,四、闲笔拓深意。
从肖老师的课堂我懂得一节课要想上明白,首先就要带着孩子们把课文脉络梳理清楚,也可以说就是划分自然段把课文几个部分的内容搞清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知道何为言之有物,如何言之有物。比如说我们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也可以说整本书都遵循了总分总的写作手法,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都是在赞美,中间是围绕课题进行分写。所以肖老师课堂伊始是带着孩子们走进文本认识老王,从题目开始为何叫老王?称呼的背后代表着我们和老王的关系好。后面就从文本之中发现“关系好”的佐证。
闲话诉衷肠,我和老王之间有没有特别严肃或者郑重机密地谈话?没有也不敢有,那个时期只能闲话,所以就从闲话品味我们一家与老王之间的深厚情谊。当然闲话有些是第三人称转述,为何不直接对话而是转述,肖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并且引导学生去品味对话背后的情感,也是从那波澜不惊地陈述中感受命运的无奈。“杨绛先生平平淡淡地写,这些情感也淡淡地写进去,我们读的时候一定要细细体会。”
对话除了转述,也是有直接描写的地方,而那些直接对话能够带着我们直观地感受作者对老王的愧怍。在乱世大多数人能够自保已为不易,又何谈照拂他人。虽然我没有经历那个时期但是从现在看过去,还是不寒而栗。人生啊!该怎么说呢?可能就是天时地利人和,无他也。大丈夫立足天地之间,如何能不折节?难也!
可能老王不仅仅是老王,也是苦难时期的大多数,良知还在只是做不得命运的主,所以最后只能给时代殉葬。
老王可能也是我们良知中的那个自己,不能触碰,一触碰就会感到“愧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