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就喜欢说话,喜欢和我爸聊天,跟他分享我的各种见闻和想法,听我爸讲述他传奇的故事。有邻居为我不善言语的哥哥打抱不平,批评我爸偏心,说只要我一回家,她听到的都是爸爸和我之间的说话声。后来,取代我爸位置听我絮絮叨叨的人是先生和儿子。不管是开车、走路、做家务的时候,还是饭桌上,被窝里(我们称之为“卧谈”),话语就如同小溪里流淌的水一般在我们之间细细碎碎地流动着。最近因为疫情的原因宅在家里,我则一本接一本地听书、读书,所读的书自然就构成了我们聊天的主要内容。
与孩子聊《旅行与艺术》
儿子喜欢临睡之前躺被窝里和坐在床边的我聊天。于是我就把这本正在读的、爱不释手的《旅行的艺术》介绍给他。想让他领会作者用大量描述性的语言去描绘平淡无奇场景的妙处。
我给他读下面这一段:
旅行的艺术这样的天气,以及这个时节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似乎应验了詹佛的名言,一个人每天早晨都得吞食一直癞蛤蟆,这样才能保证他在日间不会遇上更恶心的事)……
我和孩子都忍不住为詹佛“刻薄”的说法哈哈大笑。
我又给他读了作者描写伦敦初冬阴沉昏暗天气的一段文字:
但现在,眼前的公园再次变得陌生,连绵的阴雨中,草地已无从涉足。此时,任何的哀愁,任何得不到快乐和理解的担忧,似乎都能在哪些暗红色砖石外墙、浸得透湿的建筑,以及城市街灯映照下略泛橙色的低沉的夜空中找到佐证。
孩子:Is this book exciting? Or is it fun? Seems not, I just couldn’t understand what is the reason you like it. (这本书令人兴奋吗?如果又不令人兴奋,又不好玩儿,我就不理解你为啥喜欢这样的书了)。
我(孩子的问题我需要思考一番才能回答):你提的问题很好哎!我喜欢这种描述性的语言,是因为这种语言把观察者的心境表现得酣畅淋漓,对景物的描述如同用文字画的素描一般。
我又给他读了这本书中罗斯金用心理语言描绘阿尔卑斯山的松树和岩石:
我无法不长时间怀着敬畏感,面对阿尔卑斯山的这一堵峭壁。抬头仰望它的松树,它们矗立在可望不可及的险境,静静地站成一片,每一棵都像是它身边那一棵的影子……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惊动它们,震落它们的叶子。这样的站立是辛苦的,使得旁边的岩石都甘拜下风,自叹弗如—岩石与松树相比显得脆弱、无力,而且很不协调。松树呈现出一种深沉的生命力,沉浸在高傲中不以单调为苦......
孩子(带着点儿嘲笑和嗔怒的语气):I still couldn’t understand, you read this book only because you want to learn writing?(我还是不理解,你读这本书就为了学习如何写作?)
我:表达对我来说是一种需要,当我有一种心境需要表达而缺乏合适的、充分的文字的时候,会有一种被堵住的感觉。我又与孩子分享了最近遇到的一位老人和我在这一点上非常有共鸣,老人对我说,有人曾问她什么时候感到孤独,她的回答是:“When I lack of the words to express myself!(当我缺乏合适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时候!)”
孩子:你以前跟我说的那本数学书(他指的是《从一到无穷大》One Two Three … Infinity),还有讲发明的书(他指的是《文明之光》),我还挺喜欢的。因为那是我感兴趣的事情。你说的这本书,太boring 无聊了。
我(回想了一下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变的):妈妈知道原因了。因为我们的年龄不一样。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估计也不喜欢这种书,但是现在妈妈年纪大了,口味变了。
接着我又给孩子读了下面这一段:
让两个人外出散步;一个是优秀的素描家,另一个则对这类东西毫无喜好。他们顺着一条林荫道往前走时,对这片景色的感受会有很大的区别……
孩子嬉笑着:我就是那个不会素描的散步的人,好就是好,为什么要费劲儿去探寻背后的原因,还要表达出来呢?
我:我每次问你学校怎么样,比赛怎么样,郊游怎么样,你的回答都是?(我停顿了),因为这是我俩之间的笑话,儿子的回答永远是漫不经心的三个字 “挺好的!”
孩子:蒙着被子乐
我:你将来和你的媳妇儿也这么说话,她会很伤心的。人们,尤其是亲密的人之间渴望更深层次的沟通和联接,所以语言的表达很重要。
孩子:不置可否,睡着了。
孩子和我聊 Dog Man
还是临睡之前,孩子中英文混杂,跟我说了下面这一大段:
Dog Man孩子:妈妈你知道吗,Dog Man 这套书,也不都是那么幼稚的,它有的内容是从著名的诗歌里借鉴来的。比如(他跟我说书中的角色,我记不住),大意就是两个角色看天空,一个看到星星,一个看到烂泥;这两个角色看一个湖,一个看到美丽的湖水,另一个看到湖里的垃圾。然后,他跟我念了那首诗:
The men looked through prison bars, one saw mud, The others, stars
孩子:“You see,different point of view, different perspective” (看,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观点同的角度,看到的就是不同的东西)
我很好奇地问他:嗯,可不是呢!你怎么知道Dog Man 是受这首诗的启发的?
孩子说:“书上写了”
之后他又给我举了另外一个例子,大意是其中一个角色具有Growth Mindset(成长型思维)和 PositiveThinking (积极思考方式), 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另一个大反派后来真的变好了的故事。
和先生聊
和先生分享这本《旅行的艺术》则发生在每日午后街区散步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毫无预警地给平日忙碌的生活摁了暂停键,却也让我们学着去过本真的生活,奢侈地享受这难得的居家时间。春日煦暖的阳光下,家家户户门前五颜六色的鲜花并不理会病毒的威胁,迫不及待地傲然绽放着。我和先生则徜徉在春意盎然的安静街区里,任凭微风轻轻地拂面。我跟他分享了作者阿兰.德.波顿如何擅长使用描述性的语言。先生表示认可,忍不住跃跃欲试,一边走,一边用夸张的语气和手势试着描写他早起喝的一杯绿茶,他张牙舞爪笨拙和词穷的样子逗得我笑个不停,我持续张开的下颌累得酸疼,又加上爬坡,更是上气不接下气。
我又和他谈到这本书中提及的对绘画的欣赏,不能用画得是否像来衡量,否则还不如用照相机拍照了。先生则很不以为然,戏谑地嘲笑我卖弄风雅,被洗脑了。斗嘴之余,我们又探讨了另一个严肃一些的话题-- “如何解释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这是前段时间我和他提及的一个一直令我困惑的话题之一。前几天读到的另一本书,林语堂所著的《从异教徒到基督徒》中,对这个话题进行了阐述。我俩试着用相互采访的方式,各自总结出了我们的看法。在这个问题上,我俩的看法则比较一致,没有什么大的分歧。说笑之间,不知不觉走了一个多小时。
和朋友聊
前几天读完林语堂所著的《从异教徒到基督徒》之后,因为书中对困扰我已久的几个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精辟的论述,我按捺不住内心发现宝藏的惊喜,匆忙写下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之后发给了几位有着类似信仰的朋友。意料之中,每一位朋友都很感兴趣,都写了大段的文字回复,表达了他们的看法。和其中的一位朋友,从这本书聊起,一发不可收拾,彼此之间各自分享了一件曾一度折磨我们二人、又异常类似的一段人际关系,以及后来的转机。我们诧异于这两个经历之间惊人的相似,以及我们各自从中学到的不同功课。
对我来说,读书本来就是一件很享受的事 ,小时候憧憬未来幸福生活的画面之一就是:“在温暖的阳光下,我一边嗑着瓜子儿,一边读一本闲书”。不过现在嗑瓜子儿对我已经没有吸引力了,读闲书的乐趣仍在。而读完之后,与亲人、朋友之间分享、探讨这些由书所引发的、与书本相关的话题,天马行空,自由自在地表达我们相同或不同的意见,分享各自的故事,在不同于日常琐事的更深层次上进行的沟通和联接,也是读书的乐趣之一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