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学习的本质》,回想自己上学的19年。竟然不知道什么是学习,更不知道如何学习。
“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每一个跨入学校大门的孩子都被这么叮嘱过。所以,从进入学校大门开始,我们就按照老师要求的做。努力学习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听从老师的教诲。如果现在有一个人告诉我他曾经在小学质疑老师的权威,我一定认为他疯了。即便我上学时是“好学生”,听话,成绩也不错,我仍然害怕老师,在老师面前会紧张,即便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也一样。
我只记得父母和老师都说要好好学习,可是我的父母和我遇到的每一位老师,他们没有人告诉过我什么才是学习。所以,我研究生毕业之后仍然不会学习,只是在最近一年中才通过自学,慢慢悟出来一点体会,对学习找到一点感觉。
《学习的本质》是一位法国教授安德烈·焦尔当写的一本关于学习的理论书。读起来颇为晦涩,书中描述的法国教育的弊端放在时下的中国来看,一样具有现实意义。
这本书适合谁读?
每一个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都应该读一下这本书。幼儿园和小学都不应该是教孩子学习知识的阶段。初中之前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爱上学习,告诉他什么是学习?为何学习?如何学习?教一个热爱学习的孩子学习物理的动能知识是中学老师的任务。
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到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这之间的距离很难跨越。起码我上学的那么多年,没有遇到一名老师告诉我学习是什么?又该如何学习? 家长也可以读一下,你我的经历已经足以让我们了解学校教育是怎样的状态,我们无法以一己之力改变学校教育,那就作为学校教育的辅助,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作为自修的人也应该读一下这本书,即便是已经从学校毕业的社会人,很多人像我一样,仍然没有关于“学习”的知识。现在又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既然没有老师教,我们就只能自己摸索。《学习的本质》能帮你认识为什么你不爱学习,进一步知道该如何学习以及学什么。
你为什么不爱学习?
学校的历史虽短,对人的影响却很大。每一个现代社会的文明人,都要经过学校教育的阶段。学校的使命在于引导、教育,其中引导学生愿意学习应该是它的意义所在。结果是,学校自始至终都没能让学生爱上学习,而是把学生引向了相反的方向——厌恶学习。
我们是什么时候开始厌学的呢?回想我的经历,这最早发生在小学阶段。虽然学校教育强调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是主体。但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其主导作用的往往是老师。
我很害怕老师,因为作业没有完成会被罚、完成了又做错了也会被罚,顶嘴被罚,上课睡觉被罚,坐的不端正也被罚。老师就是一边说“这段要背会,下次课提问”,一边又说“昨天作业没有写完的,放学不许走。”于是我每天忙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却自始至终不知道我背的内容与我有什么关系。还好我是能背会的学生,所以没有太讨厌学习。那些总是背不会的同学,每天被罚的同学,慢慢地对学习丧失了兴趣,早早的辍学打工去了。
按照老师的要求,我是能学会的学生。一步一步能跟上老师的节奏,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我一路学下来,成绩都不错,但是我还是不知道学的那些东西对我来说有什么用。我相信那些中途辍学的学生,更不理解自己学了什么,又有什么用。
后来,我反思自己的上学过程,我们为什么不喜欢学习,因为教和学这两个主体存在矛盾。
教的知识本身就是经教师加工过的意义提取。一篇课文,虽然有教学用书,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也是对课文和讲解参考的一种再加工。老师不会考虑学生原有的思维模式和已有经验,没有老师问学生你读完这篇课文有什么想法,老师只告诉我们应该有的想法,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就连这篇课文反映了什么这样的问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老师循序渐进地解释一个重力公式,期待学生接收并记住全部知识,但是教师和学生的已有认知不同,对学生来说重力只是课本上画的那个向下的符号。无论老师怎么讲解,学生就是不理解,最终老师对学生失望,学生也对自己灰心丧气。
有一个TED演讲叫《学校扼杀创造力》。里面提到培养人才有三个原则:多样化第、充满活力和个性化。但是学校教育是不喜欢个性化的,只喜欢标准答案。
学习是什么?
对学习的认识,有三种理念。一种是传统的认识,认为学习就是知识传递的过程,由老师教给学生。第二种是行为主义,强调情境的重要性,教师要创造一种学习情境,进而让学生形成条件反射。第三种就是比较流行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观念的过程。学习过程取决于学生的已有认知和主观建构。
学习其实和买东西一样,都要强调效用。“这”对我有什么好处或者用处?除了要知道学了对我有什么用。本身还得对要学的内容有渴求感。因为学习注定只能由自己完成,老师没有办法把知识塞进学生的脑子里。所以,学习其实是回答自己的问题。学习是建立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的,学习新知识就是改变已有认知,而不是凭空记住一个公式。
学习最大的障碍就在于已有概念。人总是喜欢看到、听到与自己观念相同的内容,所以辩论是一种很强的能力,因为要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但是我们都知道,神经系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已有观念的顽固性和神经系统可塑性的拉锯战就是完成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结果就是从一个概念过渡到另一个更合适的概念。
我们为什么迷恋权威?因为我们学的知识是老师教的,教材是专家编写的。我从来不知道知识从哪里来,又有什么用。知识都是老师和专家说的。
学习的过程最终一定是知识被调用,学习的过程才算完成。没有被调用的知识仍然知识信息。作为教师来说,最大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信息,及时给予指导、鼓励,做学生学习路上的同伴,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
总结来说,学习就是学习者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接纳新的知识,巩固或者改变原有的认知,形成新的认知的过程。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
如何学习?
学习从来都不是“胡萝卜加大棒”的问题。它的底层逻辑应该是一种渴求感,或者叫学习的动机。教师最主要的作用其实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必须主动愿意接纳信的知识,才有可能改变已有的观念。从来没有研究过任何电器,或者半导体收音机,学生就已经开始学习电路;还没有了解人体结构或者对细胞感兴趣就已经开始学习生物化学。要学的和我有什么关系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关键。最起码让学生知道“这有什么用”或者“这可能有什么用”。
学习不能只局限于课堂。由现象引发问题,进而去寻求答案,这是学习的过程。比如,物理的动能,讲解动能知识之前,如果学生有计划体验一下装有不同重量商品的购物车恐怕会更好地理解动能是什么。
知识的世界像一张巨大的网,每个人的学习都是编织属于自己的网的过程。为接纳的新知识找到它的位置,编入知识的网,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这不仅是对学生的学习,对社会人的学习也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