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历史上没有资料记载说包拯脸黑,他的黑脸形象来源于一些文学作品和戏剧作品,作者在创作时为了满足大家对包拯具有超人能力的期待就特意添加了一些特别的外貌特征,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包拯脸黑的形象就被广泛流传下来。
包拯脸黑在民间还有个传说: 北宋末年,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玉帝决定派赤脚大仙下界做皇帝拯救苍生,并派文曲、武曲二星下界保护,赤脚大仙下凡成为宋仁宗。天上的星宿下凡由南斗星君掌管,南斗星君会分一张脸谱给他,作为他凡间的容貌。文武二曲星来取脸谱,南斗星君正在下棋,文曲星性子急,随便在南斗星君的乾坤袋里摸出一张脸谱就下界投胎去了。文曲星抓了个武士脸谱,所以从小就是一幅黑脸像,父嫌母不爱,这就是包拯脸黑的传说。

在元代时,因为政治黑暗,百姓期待有清官,在元杂曲里就流传了很多包拯断案的戏。在戏剧里包拯被塑造成墨黑如漆,额头中间的位置上用白色油彩勾画出一弯新月的样貌,因为这只眼包拯可以“日断阳间夜断阴”,这也是人们对于清明政治的一种渴望和期待。

历史上真实的包拯是一名眉清目秀的书生形象,与大家心中满脸黝黑的包青天形象是不同的。在包公祠二殿的石碑上有一张包拯的画像,上面包拯其实是白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