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家乡的诗,古诗里最有名的是《悲歌》,作者已经不知道是谁了,只是收在《乐府集.杂曲歌辞》里,身在他乡的游子,读来总是伤怀不已:“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这是苍莽的写法,雄浑的写法,是直抒胸臆的写法。家乡就在远方,不知哭过多少回了,回不去,只能改归乡为望乡,望向故乡的方向以排解积在脑海里无尽的思乡之情。因为“欲归家无人”更显可悲,所有的悲惨情绪只能绞结在肠中,无法排解!
(乡愁)
现代诗里,有一首著名的《乡愁》,作者是已故诗人余光中,在他的笔下,思念家乡化成了种种愁绪:“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人以电影的手法,切换了几种场景,从远在他乡的游子思念故乡的母亲的“思亲”,转换到与爱人的“相思”,又切换到与亲人生死永隔的“怀念”,最终换成对故乡热土的“思恋”,把所有的家国情怀,一段段写尽……
(乡愁)
其实好诗还有太多,宋之问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靠近家乡,反倒不敢向家乡的人问家乡的人和事;马致远说:“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故乡早已成为回不去的梦,我只能在他乡断肠;范仲淹说:“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身在边关,肩担国责,归乡不得;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故乡在敌寇蹄下,不能归乡,死了也心有不甘;王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那登高的人群里,为什么没有我的身影?袁凯接到家书,信上“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家中的亲人当然也在思念游子。……太多了,太多了,思乡实在是一种常见而无解的深厚的情感。其实,在王维的存诗中,还有一首《杂诗》,写思念故乡写得清新别致,却又饱含真情。且看: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你是从故乡来的人,你应当知道故乡的事,你来的时候,窗前的那枝梅花,是不是已经开花了?如果一个人思念故乡,他会想什么呢?家里的亲人,小时候的玩伴,宗族亲属,家乡的房舍,门前的小河,屋后的山峦……但诗人只问:梅花开了没?似无情却又深情款款。
(寒梅著花未?)
王维的诗是清新淡远的,浅是一读就懂的,淡是没有浓辞艳句,新是别有视角,清是简单平凡,但就在这清新淡远之中,却能写出深厚的情感。故乡的亲朋故旧,故乡的山川景色,故乡的风土人情,故乡的一切,其实都凝结在一些平凡的小事、小情上面,这里的寒梅,早已不仅仅是一枝梅花,它代表了因为这枝梅花共同经历过的某些事情,它成了故乡的象征,它被诗人诗化了,典型化了,这一枝寒梅,代表了整个家乡。
我们说过五绝难写,难写在不能铺开写,只有20个字,所以要用典型事物典型人,比如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有故事,有曲折,有典型场景典型人。王维这里,也由寒梅一枝引出了故事,造就了曲折,这一枝寒梅背后的故事让人联想,蕴意丰富。
(乡愁里包含太多的故事)
这首诗最开头的两句,连着用了两个故乡,是不是太啰嗦了呢?这样平铺的叠词,是不是又太平常了呢?但如果假设这是一种场景,从故乡来人,到相面握手问话,这两句是不是又是最应该,最正常的设问呢,你从故乡来了,故乡的事你一定知道吧,看似语无伦次,看似重复叠问,但更显诗人思念家乡的殷切情绪,如果是一个久未归家的游子,遇到家乡来人,大概就是这种情绪吧,诗人只是把这些看似家常话的内容记录了出来而已,这是真实情感溢于言表的忠实记录,啰嗦就啰嗦吧,这是真情实感。
唐初诗人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要比这个问得清楚:“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忽逢门前客,道发故乡来。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莱。”凡能想到的,都问了个遍,如果王维的两个故乡算啰嗦,王绩的这首,更是琐碎到了极致。感情上,王绩的这一首表达的更淋漓,艺术水平来说,王维的这首,举重若轻,见微知著,似乎更高明!
(寒梅著花未?)
家乡的那枝梅花开了没?这一问之下,该是满眼泪光了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