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个“手机小怪兽”。为什么这么称呼他呢?
因为一年半时间,他已经成功报废了5部崭新的手机,而年后才买的新手机,不到两个月就已经因为无法充电而报修了。
昨晚,熊孩子又开始缠爸爸陪他去修手机。
爸爸在一开始的断然拒绝后,追出去给孩子苦口婆心讲道理,声情并茂说感受。
我在房间里静静地听着,唯一的感受就是“爸爸成长了”。因为他在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带着情绪去表达。
这个情绪就是——当孩子不断冲破自己给孩子制定的“开心与自由”这个规则的底线时——自己的无力感。
孩子听得懵懵懂懂,但是没有因为爸爸的拒绝而萌生恨意,而是懂得了拒绝的背后也是爱。
一直以来,爸爸都在寻找适合的规则,让孩子既能跟上高科技产品的使用,又能在磋磨中学会自律。只是,效果总是差强人意。
究其原因,是几个问题没有很好解决。这几个问题就是: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规则制定的标准是什么?
打破了的规则该怎么办?
所有问题的核心都指向爱,家庭教育的核心也是爱。是爱让孩子诞生,是爱让孩子得以长大,一切家庭规则制定的根本,必须出发于爱。
所以,当制定一条规则,我们可以用爱来衡量其可行性。
比如:玩手机不能超过21点。
从孩子的角度是限制,从家长的角度是关心。那么,就可以在与孩子讨论并得到孩子认可后,坚决执行。
再比如:考试超过90分才能玩手机。
从孩子角度是要求,从父母角度是交换。那么,规则的制定即便孩子接受,也会在潜意识层面不断去突破。
因为要求的背后是“达不到标准我就不爱你了”,交换的背后是“我不爱你是有正当理由的”。这就与爱悖离了。这种规则的制定最终会造成反面效果。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自我教育。
当规则不断被打破,就需要父母深思。到底是规则的执行出了问题,还是规则的制定出了问题呢?
对以爱为基础的规则,我们需要的是“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既然制定了就坚决执行,局部微调。
对以弥补缺憾为原因的规则,还是让我们先放下规则,回到爱的基点,重新看看问题的解决方案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