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孩子上的第一所的学校,父母是第一位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早期家庭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父母”和“问题家庭”。“问题孩子”的产生,大多是由于父母的管教方式而发展出来的。
“不打不成才”,“棍棒之下出孝子”,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如果孩子犯错了,父母通过打骂或者其他体罚方式对孩子严加管教。或许这样的做法,可以避免孩子不再犯同样的错,但是没办法帮助孩子的正确成长。
“棍棒之下出孝子”,这句古语我个人觉得重点是在“孝”字。孝道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
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论语》中讲“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这里面解释了即使父母有做的不多的地方,子女应该以孝道为天。孟子也曾说:“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 ”《孟子.告子下》就是说,子女对父母的过失,违背道义的行为不怨,不谏,甚至盲目顺从,就是不孝。
因此,我觉得“棍棒底下出孝子”打的是不孝之子,这种“打“是符合中国传统道德伦理,是有助于孩子往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发展。
中国的传统教育讲的是“厚德载物,上善若水”,提倡的做法是“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也就是家人之间应该和颜悦色地提意见,不要以严厉的表情和态度提出自责。
在棍棒教育之下的孩子们,有可能不会变成他们父母所期望的样子,反而有可能变成以下的样子:
1 讨好型人格的人
在棍棒教育之下的孩子,一般会变得很听话,顺从,从而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过得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做得一点不对就会惹到父母,给自己一顿教训。这种类型的孩子长大后会形成懦弱胆小的性格,遇到麻烦就会退缩,对比自己强的人就会讨好,妥妥的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人。
2 缺乏包容心的人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的很多性格特征都是在父母的影响下形成的。如果只要孩子犯了一点小错,父母就以教育为理由打了孩子一顿,这样的孩子会能学会包容心吗?
缺乏包容心的孩子,往往会为了一件小事情耿耿于怀,这种情绪长期积累没有得到抒发出来,会非常容易影响到自己的性格的发展。
3 脾气火爆,不负责任的人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孩子很容易学习到父母的缺点。遇到事情容易发怒,遇到麻烦退缩,孩子长大了就很容易变成与自己的父母一样。
其实,在平常的孩子教育当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孩子的错误行为,孩子本身的行为是没有错的,只是他们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从而做出不成熟的行为。假设我们只是对孩子不成熟的行为提出批评,而不做出正确的引导,之后有可能出现屡教不改的情形。这个时候,我们作为家长的,需要考虑改变教育的方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17425/bf3edcef17ab884d.jpeg)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17425/163bc20d0987f885.jpg)
网友评论